分享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问题与对策_张朝昌.pdf
下载文档

ID:2554170

大小:1.25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大学语文 课程 政教 问题 对策 张朝昌
第 卷 第 期 年 月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张朝昌(贺州学院 教学部,广西 贺州 )摘 要: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是通识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厚植学生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教师应针对教学中观念、方法层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在思政元素挖掘、教学内容优化和课例开发等方面下功夫,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最终达成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之根本目标。关键词:大学语文;思政教育;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内在动力,是引导个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向标。“大学语文”课程蕴含的思政意义和育人价值尤其突出,在其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方式。“大学语文”思政教育的价值“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将语文学科内容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其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培育良好道德素质“大学语文”思政教育极大地发挥着“大学语文”的思想教育功效,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思想,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生通过全面学习“大学语文”,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和世界观,运用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升华自身道德修养与品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诸多经典文学作品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可涵养学生的道德品性,提升其思想领悟力、判断力和辨别力,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道德观、思想观。新时代,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实践,这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与美德,激励他们秉持崇高的道德理想,与人为善,遵纪守法,形成强大的思想动力,随时随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是教学之重。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更利于学生洗涤与升华思想,涵养与陶冶道德,最终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素质的有用之才。例如,通过文学作品中思政元素的熏陶,培育学生对国家及民族的认同感、关爱感和责任感,达致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让“大学语文”中的优秀文学作品绽放“修齐治平”“仁义礼智信”和“家国天下”的思想和道德光芒,涵育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理应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打牢价值根基。“大学语文”涵括中华民族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年度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作者简介:张朝昌(),男,云南曲靖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第 卷千年开拓奋进的光辉历程,充溢着民族精神的无穷魅力。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能厚植学生民族精神,使民族之光烁古耀今,照亮未来。教学中,教师通过挖掘“大学语文”里的爱国元素厚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大禹治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之爱国情操,儒家经典孟子所力彰的“忠恕”“爱人”“舍生取义”之崇高精神,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之家国情思,李大钊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中崇尚人道、追求自由、期望国盛的爱国之心,等等。这些不胜枚举的典范之作以浓烈馥郁的爱国之情扣人心弦,极力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学语文”中诸子百家的创新精神、仁人志士的奋斗精神、军民一心的团结精神等,都富涵华夏民族的伟大精神。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思想家革故鼎新,奠定了华夏民族创造与创新的精神底色;屈原、商鞅、梁启超、李大钊、毛泽东、鲁迅等人诗词歌赋中的理想抱负、斗争经历及英雄气概,无不体现其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抵御外侮、复兴祖国的壮美华章,正是其团结精神之表现。课堂上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能使学生从中汲取华夏民族的精神之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之魂。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大学语文”中蕴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性。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文本中承载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及思维方式等。课程内容所包含的诚信、友善、仁爱、正义、民本、礼仪、和谐等核心思想理念,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见义勇为、敬业乐群、尊老爱幼等优秀传统美德之体现。这是我们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石,亦是滋养和厚植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能更好地发挥母语教育课程培根铸魂的功能,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真正得到思想政治的熏陶与洗礼,从而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大学语文”教学秉持“以文载道”“以文育人”之理念,通过思政元素与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开展师生、生生、师本、生本之间的深层次对话,唤醒学生对母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挚爱情怀,提升他们对“大学语文”经典作品中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理念、个性、魅力及精神的认知、品悟与陶养。如传统经典的韵味、诗情画意的美妙、小说故事的意味深长,无不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思政导向和育人功效。“大学语文”中充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力与灵性的经典作品,催生了学生对新时代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认同,培植了他们对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坚守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进而有力促使学生增强民族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大学语文”思政教育缺乏与文本内容、学生经验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的深度融合,以致尚未达成良好的思政教育。思政教育理念与文本内容结合欠佳长期以来,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缺乏围绕“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进行的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理论与实践方面广泛深入的探索。“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执教者没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大多运用传统的、陈旧的语文教学观念进行教学,缺乏对学习者主动性的有力调动,导致其教学效率低下。教师过于注重“大学语文”课程理性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习者语文素养、语文能力、价值取向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育。学生被动接受书本知识,其学习能力、人文素养、道德修养、理想信念没有得到较好的培植。教师缺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执教者的教学严重缺乏对思政理论的灵活运用,仅限于文本解读及学生阅读表达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挖掘文本中蕴涵的思政教育元素,因而无法很好地培育学习者的思想道德、个性品质和人文素养,无法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思政教育方式与学生经验结合欠佳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大多只重形式,未能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当下不少“大学语文”执教者的课堂教学仍以讲授为主,即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解读为主导,教学内容浮于表面,教学方法单调枯燥,使学习者对第 期张朝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语文学习深感乏味,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由此难对学生的思想品性、道德素质、人文修养产生积极影响,亦不能取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执教者若没有深入挖掘其思政要素,则无法使学习者形成对文本内涵的深刻领悟,更不可能培养其思想道德素质。即使是采用微课、慕课、云课堂等教学手段,也是止于形式而流于表层,大搞花拳绣腿式作秀而无实质内容,给学习者留下的莫过于月影风声,一闪而过,依然没有改变他们被动受教的状态,亦无法达致“立德树人”。思政教育效果与预期目标脱节史记云:“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当下高等院校将教学重点置于学习者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上,以满足其就业之需。“大学语文”课时相对较少,学习者根本没有真正做到深刻阅读和领悟文学经典。尤其是在新时代倡导“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执教者“不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有效教学,不能发挥课程应有的对学生的精神净化和陶冶作用”,导致学习者缺乏践行思政教育理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教学质量不高。教学管理者和执教者没有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本质属性,即其对学习者的人文素养和精神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价值,导致教学知识得不到内化,文化精神缺乏承扬,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优化“大学语文”思政教育的对策基于“大学语文”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和存在的问题,亟须紧扣课程文本并结合教学实际挖掘元素、重构内容、开发课例、活用教法及革新评价方式,合理优化“大学语文”思政教育,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深入挖掘“大学语文”思政教育元素“大学语文”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是编者人生价值、文化底蕴及社会期望等的集中体现。课程内容既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又充溢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智慧。“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须做到:挖掘思政要素,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彰显爱国教育;引领学习者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涵养崇高的道德情操;拓展文化视野,陶冶情操品格,塑造人文情怀,升华思想境界,健全自身人格。庄子的秋水(节选)中,表达了他淡泊名利而超脱旷达的生命意识和人生态度,以及永葆人格独立的精神;孟子(节选)阐述了“民本”思想和“仁政”主张;屈原的离骚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政治理想;司马迁的史记垓下之围对英雄人物项羽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精神塑造,表现了其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表达了其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少年充满强烈的奋斗、进取精神,寄托了少年对中国的热爱与期望。执教者须以思政教育理念为导向,从文学、文化、思政等视角进行多维度挖掘,深入解读文本的思想情感、审美趣味、人生见解、价值取向等,紧密结合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让学生深切感受、理解、体悟、洞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从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自信等。教学时,执教者应将文本中隐性的思政元素显性化,深入挖掘“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要素,充分引导和启迪学习者了解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提升思想境界,塑造健全人格,涵养正确信念,真正实现全面育人。科学重构“大学语文”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大学语文”具有独特的人文特征,其教学旨在涵育学习者的阅读理解、审美鉴赏、表达交流能力,提升其思想修养和人文素质,培养其合作意识、独立精神及社会责任感。思政视野下“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应以专题教学的方式进行。突出专题教学的主题性。“大学语文”课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统领,以专题为教学内容,其专题以“题”(问题、课题、话题)为基本学习单位和学习起点构成一组学习材料。以专题为单位的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以任务为导向,依据任务确定主题,并以学习项目为载体,合理整合学习资源、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凸显主题的明确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启引学生在阅读与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语文能力、人文素养,培养自身职业精神。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第 卷彰显专题教学内容的整合性。一方面是要素的整合。整合“大学语文”学习的资源、情境、材料及方式等教学要素,引导学生在语文审美鉴赏过程中提高自身综合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是文本的整合。将“大学语文”中不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引入教学,实施基于课堂实际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再一方面是素养的整合。以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为根本而形成有机整体,融入三大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专题教学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人文素养,使“立德树人”育人目标落地生根。构建专题教学活动的系列性。开发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在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调研对象或利用“大学语文”思政教育社会服务实践平台,进行体验式调研或实践活动。例如,学生组建团队对其选定的服务机构进行实践性分析、实践性策划和实践性总结。在老师和社区领导的指导下,各社区服务小组秉持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内涵开展实践活动,并进行相关效果或实践绩效评估。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获得心理认知、品德行为和爱国情操的培养,如表 所示。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