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习录》英译活动薄弱现状研究_周同.pdf
下载文档

ID:2554013

大小:1.92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传习录 传习 活动 薄弱 现状 研究
传习录 是被称为“真三不朽”的圣人明代儒学宗师王阳明的代表作,该书与 论语 孟子道德经 庄子 六祖坛经 和 近思录 一起,被国学大师钱穆列为我国有关修养必读书目11。传习录 问世已经五百年,其代表的阳明学近些年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显学”2,然而 传习录英译活动薄弱。在提高中国软实力战略的背景下,汉语典籍英译得到空前发展,有的典籍已经得到数十甚至上百次的重译,其中 道德经 的英译版已有300多种3,与之相比 传习录 的英译活动与当前的阳明学盛况不相称,有必要思考 传习录 英译活动薄弱这一现象。1 传习录 及其传播概况传习录 是王阳明弟子根据其语录、对话及书信整理而成,其内容包含三个部分,即今本 传习录 的卷一、卷二与卷三,分别成书于三个阶段:以徐爱为首所录王阳明与弟子的问答之语,又称为初刻;南大吉整理的王阳明书信为再刻;钱德洪对其他问答的查漏补遗是续刻。传习录 集中体现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其于王阳明正如 论语 于孔子,意义重大。自成书以来,传习录 一直为士人所推崇,并不断塑造士人的精神世界。据 明史 中载,明嘉靖八年的状元罗洪先在其年幼时接触到 传习录,“年十五,读王守仁 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4。传习录 倡导积极入世,国内传刻很多,国际上主要在日本、韩国传播广泛。日本明治维新运动受该书影响巨大,章太炎说:“日本维新,亦由阳明学为其先导”5。我们的民主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是阳明学的追随者,在“知行合一”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知难行易”,鼓励革命者勇于行动。新中国成立后,传习录 研究基本中断。改革开放后,相关研究慢慢复苏,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阳明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英语世界,传习录 从20世纪初开始向西方传播,经过了一百多年,总共只产生了两个英译本及一个节选英译本,传习录 英译本当前传播趋于平缓6。2 传习录 英译及相关研究最早的 传习录 英译本是1916年美国哲学与心理学教授、传教士亨克(Frederick Goodrich Hen-ke)翻译出版王阳明哲学(The Philosophy ofWang Yang-ming)一书,该译本包括 王阳明传 和王阳明著作摘译两部分。该译本内容虽与 传习录不完全对称,但基本涵盖了其主要内容,所以学界普遍将其视为 传习录 英译本。其译本出版后,美国学界有一些对该译本评论的研究,多为介绍译本概况。时隔约五十年,1963年美籍华裔哲学史家陈荣捷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发行了 传习录 全译本 Instructions for Practical Living and Other Neo-Confucian Writings by Wang Yang-ming。该译本完整翻译了 传习录 的所有内容,并增译了 大学或问,整体保留了原书的架构。此外陈先生根据其传习录详注集评 中的体例,在译本中设置条目,方便读者阅读查寻。在译者注中,陈先生就翻译的中文底本、人物专有名词的翻译原则、书名翻译策收稿日期:2022-07-27基金项目:池州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CZ2020RWZ11)。作者简介:周同(1980),男,安徽安庆人,池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典籍英译、诗歌翻译。传习录 英译活动薄弱现状研究周同(池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摘要阳明学已是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显学”,但其代表作 传习录 的英译活动薄弱。翻译材料的选择由译者的动机决定,受译者的内在需要与外在需要的影响。现有 传习录 英译本是亨克、陈荣捷、秦家懿当时的内在需要与外在需要共同作用的结果。译者的内在需要不够强烈,外部环境的国际社会有所压制,国内阳明学本体发展坎坷,所以 传习录 英译整体薄弱,随着文化自信的不断深入,传习录 英译活动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关键词传习录;英译;薄弱;需要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02(2023)02-0091-04Journal of Chizhou University2023年4月 第37卷 第2期Apr.2023 Vol.37 No.2DOI:10.13420/ki.jczu.2023.02.021池州学院学报第37卷略及缘由、传习录 版本及注释、阳明学术语译名的策略、英文的考证与标注及其他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方法等均作出说明。陈荣捷先生是国际汉学界新儒学研究的泰斗,被誉为英文世界中国哲学研究的领袖、欧美学界公认的中国哲学权威6,其译文忠实传达原文的意思,对汉语文化、儒释道等哲学术语的阐释很全面。陈荣捷译本推动了西方世界20世纪阳明学研究的热潮,此后涌现了多位阳明学研究学者,其中华裔学者秦家懿的研究取得较大反响。1972年秦家懿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版社出版了 王阳明论学书信(The Philosophical Letters of Wang Yang-ming),该译作选译了67封王阳明与弟子门人之间关于哲学问题探讨的书信,其中含 传习录 中收录的7封,也就是 传习录 中的第二部分,所以被视为传习录 的书信节选译本。该译本出版后,颇受业内学者关注,填补了之前译本在这一方面的空白。对 传习录 英译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美国,国内近几年才逐渐开始相关研究,目前知网所能检索到最早的关于 传习录 英译的论文总数只有十篇左右,主要有刘孔喜博士的 英译史与阳明学西传,辛红娟博士的 陈荣捷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 等,这些论著从不同侧面研究 传习录 英译,同时也关注到 传习录 英译活动薄弱这一现象,但尚无深入研究。3英译本的翻译动机翻译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译者的翻译动机对翻译活动的开展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而引起翻译动机的是译者们的自身内在需要与所处环境的外在需要,现有 传习录 英译本的产生也是由于当时相关译者自身需要与外在需要的体现。3.1 内在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的高级需要,也是影响译者进行翻译活动的主要需要7。翻译是一项认知活动,译者为了让读者能够认知新的事物才进行翻译活动,这样的翻译活动是由认知需要引起。亨克翻译 传习录 的主要动机是认知需要,他在译文的译者序中说到,他翻译该书是希望激发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辉煌成就有更全面了解的兴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8xi,也就是说亨克希望促进西方世界认知孔孟老庄之外的中国优秀哲学。审美需要是译者为了追求美的感受,通常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翻译材料,在传播美、表达美的过程中,自身也感受美,同时也获得创造美的快乐。译者的自我实现需要,即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追求实现自我理想的需要,这也是人类的最高需要。陈荣捷先生翻译 传习录 的动机可谓是上述需要的生动体现。在其译本序言的第一段,陈荣捷指出翻译 传习录 的原因是如果没有完整阅读此书,没有人能充分理解中国思想。这本体现王阳明思想的著作毫无疑问是13世纪以来中国哲学最重要的经典9xi。这里第一句话表达了陈先生希望帮助世界充分认知中国思想文化,第二句话反映了他对 传习录 哲学美的深刻感受。陈先生学贯中西,哲学功底深厚,一生致力于在西方世界传播东方哲学,翻译 传习录 正是实现他个人理想的体现。秦家懿主要是受认知需要驱动,因为她发现陈荣捷的译本忠实全面,但王阳明私人通信中包含了丰富的、有见地的哲学思想,虽然亨克译本不全,甚至很多地方翻译有误,但是阳明学爱好者也只有从亨克译本中去了解学习这部分内容,因此产生了翻译所有王阳明与他人之间的讨论哲学问题书信的想法6。也就是说秦家懿的英译活动动机是为了弥补陈先生译本量的薄弱与亨克译本质的薄弱,促使西方世界正确地认知王阳明私人通信中的哲学思想,这也可以称为提高性动机10。3.2 外在需要外在需要又称为外在诱因,是译者所处环境的社会需要,是符合人类自身生存发展要求和国家、社会、民族进步与历史规律要求的需要11,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以及翻译的委托人、赞助人等。外在需要有时会对翻译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成为主导因素。例如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文艺界引入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观念12来规范和评价作品,这个社会环境需要影响了翻译的方向,当时译者的翻译材料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红色教育方面,甚至我国原本专门从事中英翻译的人转向做中俄翻译13。亨克翻译 传习录 是西方世界需要进一步认知了解中国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当时的芝加哥大学哲学系代表人物James H.Tufts教授指出东方正在学习西方的所思所言,西方更应迫切了解更多的东方8viii。在此社会需要下,1911年亨克受到当时的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的委托,开始了对 传习录 研究与翻译。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近乎毁灭性的灾难,西方有识之士认识到自身文明的缺陷,二战后纷纷92开始从东方文化中寻找真理14。在美国著名汉学家狄白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主导下,美国成立了东方研究委员会,策划并资助了大型翻译工程“东方经典著作译丛(Translations from the OrientalClassics)”。在陈荣捷英译本序中,狄白瑞指出,陈荣捷翻译 传习录 是东方研究委员会委托项目之一,目的是向西方读者传播东方传统思想与文学的代表作。通过陈译本,他希望西方读者能将王阳明不仅仅视为中国的圣人,而是更能作为他们人生的导师9x。正是在西方世界需要的促进下,加之东方研究委员会的支持,陈先生开始 传习录 的英译活动,其译本的问世同时推动了西方阳明学研究的热潮,秦家懿的英译活动正迎合了这一研究热潮的需要。4英译活动薄弱的原因从第一个 传习录 英译本问世,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译本及一个节译本,目前尚无其他英译本问世,传习录 英译活动整体薄弱。21世纪汉语典籍翻译迎来了空前发展,国内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然而 传习录 英译活动仍然没有得到相应关注,甚至马祖毅的 汉籍外译史等著作也未提及 传习录 的英译情况。当前 传习录 英译活动整体薄弱也是受当前译者个人内在需要、国际社会、国内社会等内外环境因素影响译者翻译动机的结果。4.1内在动机不强传习录 成书于五百年前,其语言虽然生动活泼,但由于中国古汉语的特殊性,现代人理解起来不容易。该书内容博大精深,涉及中华儒释道文化,若没有深厚的传统中华哲学知识为基础,尤其是儒家经典方面,读者很难真正理解其中哲学内涵。因此,传习录 英译者应当精通古汉语知识,同时还须是中国哲学的专家,尤其需要熟悉儒家经典,以及过硬的英文功底,实际上很多译者达不到这个水平,这让很多译者望而却步。同时,即使有忠实的传习录 英译本,西方读者缺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对 传习录 英译本的接受也受限制,难以充分欣赏 传习录。狄百瑞曾说,传习录 之类作品不为西方人所熟知的原因是此类作品对译者与读者都是困难重重9IX,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将 传习录 译成英文存在诸多困难,西方对英译本的认可度亦不理想,尽管21世纪中国典籍英译空前发展,但中国的典籍英译作品在海外的发行和影响却不尽如人意15。此外英译 传习录 对国内译者还是一项高投入、低产出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国内几乎所有的高校,包括外语类院校,几乎都不认可外语教师的翻译成果16。由此可知,从事 传习录 英译活动,译者的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均难以得到体现,译者的个人内在动机不强,所以没有强烈的愿望去做 传习录 的英译工作。4.2国际社会的遏制西方文明由于对自身文明的过度自信,对其他国家文明的看法容易偏激,亨克曾说,西方认为中国除了四书五经以及 道德经 之外,没有其他有价值的哲学8xii。他们了解中国的 论语 与 道德经,但其他哲学方面典籍就鲜有人知道。美国学者伊来瑞也指出,阳明学的发展在美国还尚待努力17。此外,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地位极大提高,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发展抱有很大警惕、偏见与防范心理,西方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甚至蔓延到中国周边国家。西方世界不仅试图遏制中国经济、军事方面的发展,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也屡屡施压,甚至打击,在美国的孔子学院多次遭到美国官方的刁难。传播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总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