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操”与“体育”之辨:基于《壬戌学制》前后的考察_贺蕾.pdf
下载文档

ID:2553901

大小:214.46K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壬戌学制 体操 体育 基于 壬戌 学制 前后 考察 贺蕾
Journal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Vol49 No32023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 年(第 49 卷)第 3 期DOI:1015942/j jcsu202303016“体操”与“体育”之辨:基于壬戌学制 前后的考察贺蕾摘要:文章考察了从“体操”“体育”最早出现于中国至 壬戌学制 颁布前后时人对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和使用情形。结果显示:“体育”“体操”引入中国后并非混用,而是语用分明各有所指。壬戌学制 取消“体操”科代之以“体育”科并不是简单的课程更名也不是在两个混用的概念中选择了其中一个并将二者定于一统。取消“体操”科代之以“体育”科,壬戌学制 一方面顺应了当时改革旧学制“体操”科课程的民意所向,废止了以军国民教育为指导、仿自日本的“体操”科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明确了制定新学制“体育”科的课标方向,新建了以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的习自美国的“体育”科课程体系,近代中国学校体育自此转向。通过取消“体操”科代之以“体育”科,壬戌学制 不仅再造了近代中国学校体育课程体系,而且改变了 壬戌学制 后的学校体育实践。但其将“体育”定为一“科”使得 壬戌学制 后“体育”的语用发生了变化,也为后来关于“体育”概念的争议埋下了伏笔。关键词:体操;体育;壬戌学制;话语实践;体育史中图分类号:G812 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 9154(2023)03 0119 10作者简介:贺蕾,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传播;E mail:helei sus edu cn。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438收稿日期:2022 06 18修回日期:2022 12 11关于“体操”“体育”这两个中文概念,学界比较通行的观点是二者先后通过日文引入中国,混用指称体育,直到 1922 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壬戌学制 和 1923 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公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将“体操”科更名为“体育”科,二者方定于一统,体育在中国被最终定名为“体育”。相关研究表述如“近代中国的体操,一度是体育的代名词,它在内容上比我们今天所说的体操要宽泛得多”1,“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制度正式确立,体操更名为体育”1,“肯定的是体育和体操两词混用,概念意思不清”2,“体育 和“体操 一度并用,两者概念几乎相等。直到 1923 年北洋政府颁布了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才正式将体操科 改为体育科,体育和体操自此代表了不同的含义。”3 等。其中有研究提及二者在 1914 年北洋大学周年概况报告中“从概念上逐步区别开来”2,之后在我国“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体育作为专门词语”2。但该研究并未说明为什么 1914 年这两个概念“逐步区别开来”,所谓的“逐步区别”是怎样的区别,为什么可以肯定 1914 年之前在我国“体操”和“体育”这两个概念是混用的,而 1914 年之后在我国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体育”而不是“体操”作为专门词语。从上述引证可知,学界通行的“体操”“体育”二者混用显然不是指少数人由于各种可能原因导致的对“体操”“体育”混用的散发言语现象而是指整体性的语言现象。对此学界通行观点,笔者存有两方面的疑问:其一,中文中既然已有指称体育的“体操”一词引入在先,何以又引入了“体育”一词来混用呢?其二,如果当时“体操”“体育”确实混用指称体育,何以 壬戌学制 会舍“体操”而用“体育”,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呢?为此笔者按时间序列追溯和考察了从“体操”“体育”最早出现于中国至壬戌学制 颁布前后时人对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和使用情形,以期回答上述疑问。由于口头语言已无从考,所以笔者考察的对象主要是当时的书籍报纸期刊等大众传媒类书面文献。1“体育”和“体操”引入中国后并非混用1 1“体育”和“体操”首次出现于中国关于何时“体操”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一说1878 年张焕纶在上海创办的“正蒙书院”课程设置中最早使用了“体操”一词4;一说最早见于 1894911年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奏折中5;一说是在1895 年出版的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学校上(十四卷本)中6。笔者无意对这三种说法一一考证,但笔者可以肯定的是至迟 1890 年“体操”一词已经出现于国内出版发行的中文大众传媒中了。1890 年申报中就出现了作为学校课程的“体操”一词,“每科中分为数目,理化学中有教育学、伦理学、英语、数学、物理学、化学、手工、图画、音乐、体操”。7 申报1897 年 观沪城育材中西书塾体操记 详细描述了当时学校“体操”课的情形。从“众学生排立院中,教习操西语若点名然,学生亦操西语挨次答应”到“往复两次复站起排立击鼓口号举步齐行如行兵之队伍,一路鼓声步声相间徐进学堂而操毕焉。”8 整个过程类似今日之队列队形操练。同年,利济学堂报 刊出 近日学堂皆增体操9,一个“皆”字表明学校“增”设“体操”课在当时已渐成风气。关于何时“体育”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曾有过20 种不同的说法。毕世明 2005 年在对既往的说法一一考证之后,认为 1898 年康有为辑录日本书目志 第一次把日文的体育学 移入中文10。新近的研究成果是“体育”一词最早出现在 1897 年 11月 24 日 蒙学报 创刊号上 蒙学会东文书报译例一文中。11 笔者查证后确认 1897 这一说法确实可信。1898 年 时务报 之日本各学校规则 中出现“日本教育之法大旨盖分三类,曰体育曰德育曰智育”12。上述早期文献表明“体育”确由日本引入中国,表示“教育之法”,是与此前引入中国表示课程的“体操”不同的概念。1 2“体育”和“体操”进入中国后语用分明各有所指文献考察结果显示,“体操”“体育”进入中国后并非混用,而是语用分明各有所指。前述 日本各学校规则 中就同时出现了“体操”和“体育”,“推及女子亦有体操,重体育也。”12 如果此时“体操”“体育”处于混用的状态,显然没有办法解释这里“体操”和“体育”并用所要表达的语意。由此可以明确知道“体操”和“体育”进入中国后并非混用。1902 年杭州白话报 中有“现在是尚武的世界,体育是第一要紧,所以钦定京师大学堂功课,有体操一门”13。如果此时“体育”“体操”混用的话,这里为什么不用“现在是尚武的世界,体操是第一要紧”呢?后者在语用上岂不更合情理?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显然是当时“体育”“体操”并非混用。同年 新民丛报 之 军国民之教育 首先提出“言教育者,动曰德智体固也,然今日者则三者偏於智。”然后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三种“扩充”形式:一,体操;二,体操外的活动游戏;三,军事上智识之普及。14 再次印证“体操”和“体育”并非混用。1903 年 新民丛报 中有“故欧洲诸国家靡不汲汲从事於体育。体操而外,凡击剑驰马踘蹴角觝习射击枪游泳竞渡诸戏,无不加意奖励。”15 可知“体操”和“击剑驰马踘蹴角觝习射击枪游泳竞渡”这些游戏活动都是实现“体育”的途径。1905 年东方杂志 中有“乐歌为体育之一端,与体操并重体育功夫,体操发达其表,乐歌发达其里,强健四肢莫善体操,畅舒四体莫善乐歌,盖必二者相济为用而后体育乃全。”16 可知“乐歌”和“体操”为实现“体育”的两条重要途径。更为清楚地表明“体操”“体育”并非混用情形的是有关“中国体操学校”的报道。“欲提倡正当之体育,养成完全体操教员,特组织一中国体操学校”17 该校章程中也多次出现“体育”一词,“本校志在提倡正当体育发挥全国尚武精神养成完全体操教师以备教育界专门人才”18,“本校课程以教育的体操为主凡关于体育上各种科学并皆注重”18。如果“体育”和“体操”当时确实混用状态的话,“中国体操学校”既然是为提倡“正当体育”,为何不名之为“中国体育学校”呢?为何不是养成“完全体育教员”呢?类似的二者并用但非混用的情形不再一一列举。关键是笔者在整个文献考察过程中未曾发现二者混用的情形。因此可以确知“体操”“体育”进入中国后并非混用指称体育,“体操”亦非“体育”的代名词,二者各有所指并且语用分明。1 3“体育”和“体操”两个概念的区别概括文献考察结果,时人视“体育”是德智体三育的基础,是教育的首要宗旨。“体操”则是实现“体育”的途径,是运动之一种。但是实现“体育”的途径除了包括“体操”在内的各种运动,还有饮食、衣住、卫生、乐歌、游戏等等不一而足。1902 年申报 中有“育其体勿使弱,育其智勿021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49 卷)第 3 期使陋,育其德勿使入于奇邪,此列国设教之宗旨也。先以体育强其质干,次以智育扩其才能,卒乃以德育养其性情而饬其伦纪,此列国设教之等级也。体何以育,曰讲卫生习体操强筋骸节饮食时寒暖”19 可知“体育”为教育之首要宗旨,“习体操”和“讲卫生”“强筋骸”“节饮食”“时寒暖”同为实现“体育”的途径。同年新民丛报 之支那教育问题 提出“身体强健,此谓之体育。”20 接着论述了“体育”的实现方法为“习体操”和“设立医学校”20 军国民篇 提出“体育”是“欧美列强立国之大本也。”21“故体操一端,各国莫不视为衣服饮食之切要。凡关系体育之事,奖励之方,无微不至。”21 可知“体育”是实现“体育”的“切要”途径。1903 年出版的体育学 开篇提出“盖体育者,教育之根干,智德其枝叶也”22 继而详细论述了“体育”“运动”“体操”之间的关系,“体育之目的,在养成完全之身体而致诸关节之运动自在。故运动一事,在体育上颇奏伟大之功绩。”22“运动”的方法分为规定运动、自由运动、技术运动三种,“规定运动即所谓体操也”22,同年出版的德育与体育 观点与体育学 相近,“体育之目的者,在助成身体之生长强健,使各部平均充分,且遂其充分之发达,兼为养成智德之基本。”23“体育”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食物、衣住、运动、休息”等。1905 年 东方杂志 之论道德教育之关系 在阐述了图画、唱歌与德育之关系后论及“体操”,“至体操运动尤为道德上所有事也。”24 这里“体操运动”的用法,类似于今日之称“体育运动”,抛开语境乍看之下似乎可以作为“体育”“体操”混用的证据,然而这是在今日的观念和语境下对过去的语用作出的想当然的判断。时人既然谓“体操”为“规定运动”,“体操运动”的说法是顺理成章符合逻辑的。关键此处讲“体操”是论德育,在德、智、体三育并论的语境下,更可见“体操”“体育”概念有别。上述文献考察不仅表明当时“体育”“体操”概念不同,同时表明“运动”是与二者紧密相关的又一个不同的概念,既非“体育”亦非“体操”。时序其后的 学校体育之目的,体育实施之计划25 等诸多文献都印证了“体育”“运动”“体操”的不同。值得一提的是 1920 年体育与体操之区别及体育范围与界说,从文章标题可知该文旨在对“体育”“体操”进行区别并对“体育”进行界说。“体操是体育中间一部分”26,“体育中的运动种类是有许多的。如 柔软体操 器械体操 国技 兵式田径赛 球术 舞蹈 游戏 游泳 击剑 马术 划船 自由车 等都是。”26 该文之“体操”“体育”不同的核心观点与前述诸多文献一致。但该文关于“体操”“体育”和“运动”三者关系的认知则与前述诸多文献不完全相同,该文“体操是体育中间一部分”与前述“体操”是实现“体育”的途径的观点就不大同。但是笔者之所以认为该文特别值得一提不仅仅是这些异同之处,更因为该文开篇的话:“现在有一般人说三育的次序,把德育放在最先,次之就是智育,至于体育大概都是放在末尾你看现在一般的人,叫他们说体育是什么,恐怕他们是答不出的!就是普通讲体育的人,他们亦没有一种正确明了的答案。所以糊里糊涂地说:体育和体操是一个东西。体育就是体操,体操就是体育,并没有什么分别了。”26 开篇这段话是否可以作为目前学界通行观点的证据呢?笔者认为不能。首先前述笔者按照时间序列进行的文献考察包括该文在内显示时人对于“体育”和“体操”是有明确的认知区分的,并非混用。其次该文开篇所叙述的一般人不能区分“体育”“体操”之现象,其意在于证明一般人把体育置于德育和智育之后。那么一个人不能回答“体育是什么”在逻辑上能否作为其把体育置于三育末尾的证据呢?一个不能回答“体育是什么”的人一定能回答“德育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