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精准
思维
外语
专业课程
内涵
融入
研究
楼毅
收稿日期:2022819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0 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师协同行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WYKT090);2021 年三江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重点项目“精准思维指导下思政教育融入外语专业教育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Z21001)。作者简介:楼毅(1977),女,江苏盱眙人,三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基于精准思维的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内涵式融入研究楼毅(三江学院,江苏南京210012)摘要 精准思维为思政教育内涵式融入专业教育提供了创新的方法。针对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文社会科学内涵,从问题出发,采用务实的精准措施在外语专业教育各要素层面逐步推进课程思政,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统一性、协调性和平衡性。关键词 精准思维;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内涵式融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6711X(2023)1200880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312033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引言在教育部顶层设计和逐步推动下,各类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已成为中国高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如何对思政教育进行内涵式融入是关系到课程思政能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一、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现状述评中国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中曾经普遍存在“技能有余而价值不足、国际化有余而本土化不足”的弊端。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三新”背景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迫切需要以价值引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落实立德树人,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依托思想政治文化内容开展语言技能训练是外语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路径,早期主要聚焦于单一课程或若干试点课程挖掘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元素的主要来源是教材,但当前的外语专业教材思政功能弱,缺乏系统性和时代特色。“课程+思政”的加法式教学容易把思政教育弄成“盖浇饭”,容易出现碎片化和同质化现象,而且这种外延式融入客观上增加了课程体量和教学难度。随着课程思政相关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学界逐渐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课程观和教学方法,应从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出发优化课程。2020 年 6 月教育部印发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提出“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等要求,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研制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在顶层设计的同时,供给侧的广大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需要在价值引领之下,结合专业和课程的本质属性,在专业教育各要素层面共同推进课程思政,通过内涵式融入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统一性、协调性和平衡性。笔者所在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组对课程思政开展行动研究,全面谋划、精准发力,通过集体备课、研讨交流、资源共享、合作协同,共同推动持续的教学反思和改进,全面提升了所在单位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实效。二、精准思维理念与课程思政精准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念,精准思维具有坚实的唯物论基础、深厚的辩证法底蕴和厚实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根基,因此,精准思维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一种精准细致的认识方法、严谨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具有针对性、务实性和高效性三大特征。精准思维发端于脱贫攻坚工作,继而在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增进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成效,推进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为课程思政的内涵式融入提供了改革和创新的方式方法。将精准思维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凸显针对性、主导性、融合性,要从问题的精准分析、资源的精准供给、教育的精准实施等方面入手。三、课程思政行动研究设计行动研究起源于民族社区工作,20 世纪 50 年代起被用于教育改革,发展至今已存在很多不同的实践模式,各种模式都将教师作为教育和教学研究的主体,关键是通过探究、反思、行动、合作、变革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具体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访谈、问卷、撰写反思日志等。笔者所在外国语学院的英语和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组在 2020 年 2 月至 2022 年 1 月开展了四个学期的行动研究,由教学院长、系主任、课程组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共 20 人结成教研共同体,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内涵式融入。产生的数据有观察记录、访谈记录、问卷数据、师生反思日志、考试数据、专家点评等。访谈记录使用讯飞听见进行初步转写后进行人工复听校对,约为 2 万字。四、基于精准思维的内涵式融入在精准思维指导下,按照“上行下行”复合路线,课题组首先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做好内涵式融入的顶层设计,自顶向下落实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再自下向上反馈问题和意见,再修订顶层设计并继续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和修正,各门课程精准“守好一段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一)精准设定育人目标,实现统一性1精准调研,明确需求和问题社会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形成的逻辑起点,因此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组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精准调研需求和问题,推动外语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88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第 36 卷第 12 期总第 346 期课题组全体成员集体学习了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 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 等重要文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研究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以及长三角地区重大发展战略对外语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利用高考成绩、学期成绩、心理普查大数据以及通过辅导员、班委、家长等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分析班级学生在外语水平、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共性化和个性化特点,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总体良好,个别学生的外语专业能力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例如,在英语专业三年级学期初的国情知识表达能力测试中,被测试的 70 名同学中有 38%不知道“中国国家主席”的正确英文表达,近 45%的同学不知道“中国大陆”的正确英文表达。辅导员、家长和老师反映部分学生在面对人生和学习的困难或挫折时,心理韧性不足;在面对社会痛点、难点问题和自身发展问题时,部分学生的分析角度相对狭隘,价值观有偏差。总体而言,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强烈,注重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实现;对互联网的依赖度高、偏好图像化、碎片化的认知过程;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之外,学生对人际交往、自我管理及职业发展方面的指导需求期待较高。2同频共振,实现多样和统一为了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课题组的老师们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的指导下集体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在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中坚持实践导向,重视、正视现实需要和需求。在一个学年的试行和修订后,结合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属性和内涵,“用外语言说与写作,让世界看到中国,也让中国与世界接轨”,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设定如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理想信念、坚守中国立场、培养全球视野、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化中外文化交流,立足时代和地方,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课题组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充分贯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看到人、更要走进人和发展人。因此,每学期初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制定学生个人成长规划、建立成长档案袋,改善成长目标设定的精准性。同时从整体统筹,针对不同年级专业课程的自身特色和各阶段学生的思想特点,依据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需求设定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最近发展区。既尊重客观存在的多元价值观又在核心价值观方面力求实现价值取向的统一,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在教师的行动反思中,教师们肯定了成长档案在全人教育中的显著作用,但也有老师提出,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有时浮于表面,并未触及学习动机和思想问题的根源。(二)精准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协调性1精准突破,循序渐进在精准思维指导下实施课程思政,离不开唯物辩证法的指导。课题组教师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从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去把握课程思政,着力处理好局部和全局、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在课程体系层面,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优化以“口语”“阅读”“写作”“笔译”“口译”“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等培养学生语言和文化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为突破,改进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快速并显著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果。在课程内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改革坚持循序渐进,以语言学习材料的文本为抓手,立足文本内在价值内涵融入思政教学目标,自然、合理拓展或延伸,通过逐级递进的思辨性学习任务,将学生对中国文化、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的理解能力和阐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词汇、句段、语篇的语言学习中,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优化。2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在专业核心课程取得课程思政改革初步经验的基础上,课题组进行了融合路径的总结和推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带动专业课程思政的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关注语言文化课程群、读写译课程链之间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相互协调和促进。课题组在求真务实的同时与时俱进,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需求,深刻认识外语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时代人文价值属性,增强新文科意识,在精准融入时代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增设“商务沟通与谈判”“翻译与国际传播”“区域与国别研究导论”等选修课,从外语教育战略发展角度规划完善课程体系。(三)精准细化教学方法,增加平衡性1以产出为导向实现学以养德针对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内涵特征,课程项目组在教学设计中运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文秋芳教授团队构建的“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以下简称 POA)。POA 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以学习为中心、学用一体、全人教育作为教育理念。在 POA 指导下,课题组根据具体学情对症下药,针对不同学习任务综合施策,以实现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动态平衡。POA 将教学流程设计为“驱动促成评价”循环链,将每个教学单元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体产出目标精准细化,将每个小目标中的输入与输出紧密相连,缩短学用之间的间隔,在促进学以致用的同时实现学以增智、学以养德。在精准思维指导下,课题组教师从课程学习和认知过程入手,从“小”着手,帮助学生通过克服学习畏难小情绪、执行学习小计划、反思解决小问题等搭建自我教育和评价的支点,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每周自主学习、每日练习巩固、每周总结反思的“驱动促成评价”循环链,针对个人需求以隐性方式逐步培育健康心态、塑造健全人格,以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载体,实现学科精神与育人内涵的精准融合。2以智慧教学工具推动深度互动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思政课程因为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长期处在“身虽在,心已远”的状态,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出导向法”精准推动了以产出为导向的学以致用,在智慧教学工具的加持下,大幅度地提升语言学习互动的深度和广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体性。课题组老师们使用了雨课堂、超星等智慧教学工具开展混合式教学,为师生、生生提供民主讨论、对话交流的实时互动和评价平台。在课前教师通过智慧教学工具推送课件,以时事热点和真实情境导入语言和文化学习的主题,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节奏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下开展外语专业和思政学习活动。在课中,智慧教学工具帮助教师们拓展了互动的空间、容量和深度。弹幕投票、随堂练习、主题讨论、分组任务、问卷、抢答等形式使学生与思政教学资源深度互动,通过多样的高阶语言学习形式将情感、价值观的塑造融入语言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在课后,学生们在教师引导下,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自己关心的国内国际98第 36 卷第 12 期总第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