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苏轼的书法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_王克千.pdf
下载文档

ID:2541802

大小:2.50M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0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论苏轼 书法 风格 及其 后世 影响 王克千
学科聚焦 60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书法艺术同样如此。书法艺术的创作受内在天赋和外在环境的影响,是个人情感的高度体现,和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艺术美感是作者性格和遭遇的镜像反映,是情趣和物事的交错回环,正所谓恰如人生。精美的艺术作品能让观者产生深深的震撼,从而使观者在情感和思想上与作者产生深刻的共鸣,为之叹服,为之倾倒。苏轼正是在创作中将自身的性格、情感、境遇,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对宇宙、世事的思考完美地融会贯通,所以其文其诗、词作书画,都显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富有真情实感,能够让读者(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由自主为之震撼,油然而生与之共情。也正因此,千百年来苏轼的名字家喻户晓,被广为传颂,文章诗词书法绘画甚至他人生中的每一段历程、每一个故事,都有无穷的魅力,经久不衰。一、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与千古风流的艺术成就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宋一朝堪称群星夺目的文人天堂,而苏轼所处的北宋则更是巨匠辈出,他属于这个时代,又超越了这个时代,他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缔造了这个文风鼎盛的时代的重要一环。苏轼才华绝世,诗、文、书任意挥洒,他命运坎坷,但终身不改天真烂漫赤子之心。可以说,若没有苏东坡,北宋乃至中国文坛都会失色很多,因为他是璀璨星空中最为闪耀的一颗。苏轼出身于书香门第,是唐初名臣苏味道的后人,耕读传家,家学渊源。他的父亲是一同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时人有“天下文章重三苏”以及“苏摘要:苏轼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艺术全才,天资高绝,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北宋时期非常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其诗题材广阔、风格独特,其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文人画的中坚人物,书法成就则更超绘画,是宋代尚意新风的领袖,承上启下,锐意革新,行书、楷书皆精善,位居“苏黄米蔡”四家之首,备受后世推崇,传世精品主要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其中尤以黄州寒食帖最为著名,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关键词:书法风格;书法思想;艺术成就;影响力论苏轼的书法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文/王克千SHANDONG&ART 61氏一门尽眉山二十年文运”的说法。苏轼的前半生可谓一帆风顺,他自小天赋超群,聪慧豁达,性格灵动,加之家资丰厚,衣食富足,无忧无虑,因而兴趣发展广泛,所学繁杂,不仅好学,也好玩好吃,除了精研学识,几乎是过着天文地理均涉猎,饮酒作乐邀友人的生活。这一阶段,既因人生经历阅历尚不足,也因生活、求学、科举、入仕、情感样样顺遂、事事如意、无风无浪,他所创作并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然而,苏轼的后半生与前半生犹如八卦之阴阳,翻转于无形之中,不仅宦海几经沉浮,壮志不酬,经历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后,不断改任奔波于各地,人生情感也备受打击,三度娶妻,虽然与每个妻子的感情都很好,三个妻子却全都先他而亡,最终身边只有妾室朝云以及幼子相伴。而千百年来令我辈可赞可叹之处,恰在于艰难困苦不绝余生并没有磨掉苏轼的才华和灵气,“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仕途和人生的不如意反而成就了一个全新的东坡先生。苏东坡困守黄州四年,饱尝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心情、心态的变化,使他更加寄情山水。自此之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东坡先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创作出赤壁赋 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寒食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定风波题西林壁等多篇堪称千古绝唱的传世名作,在人生的反衬下,艺术境界逐渐达到明净透彻的巅峰。苏轼存世的翰墨丹青,自宋时至今,一直被视作文人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虽只片楮寸缣,亦为历代藏家争相宝之,其中甚至还包括了历代帝王。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偶像,苏轼在诗文书画创作上的超高才情与卓越成就,儒、释、道相融合的思想境界,虽然一生命运多舛,却始终能够洒脱地直面坎坷人生的达观态度,颇具文化品位的生活雅趣,无不令当时及后世历代文人雅士所崇敬、追随和仰慕,当之无愧堪称“千古风流人物”。二、苏轼书法风格苏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智慧,从天赋上来说,他天资高绝,聪慧异常,同时又勤奋好学,可以说,图 1 宋拓东坡苏公帖苏轼临王羲之讲堂帖图 2 苏轼赤壁赋(局部)学科聚焦 62一个人成功的两大基础条件,他全部具备。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苏轼的书法创作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好为古之不为,敢为天下之先的典型特征。比如,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东坡苏公帖中收有苏轼所临王羲之讲堂帖(图 1),其在帖后题识中言道“点画未必皆似,然颇有逸少风气”,可见他临帖学习不求形而求意。因此,苏轼能够在遍学深研、融会贯通晋、唐、五代等前代大家成就的基础上,在吸收隶、楷、行、草等各个领域、各个流派书法名家的特色、精华的同时,充分地将自己的独特见解完美融合进去进行创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从而形成其浑厚而不失清婉,潇洒中犹带沉着的独特个人风格,正如其自言:“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这就是苏轼书法独有的特点,也正是苏轼其人、其思、其书举世无双、独一无二之处。苏轼自己是个可爱的胖子,而他的书法也与当时崇瘦不同,以胖为美,在苏轼的书法作品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给人的第一观感直接就是丰腴、大气、韵味天成,黄庭坚曾在与景道使君书中称道“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历代多认为字肥则易俗,比如杜甫就认为瘦字好看,时人也有评议苏书太肥者,对此苏轼不服,特意作墨妙亭诗说:“少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度,玉环飞燕谁敢憎。”又说:“余书如绵里铁”,意即自己的书法恰是肥得有力。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在其 赤壁赋(图2)洞庭春色赋(图 3)等作品中都能明显看到这一图 3 苏轼洞庭春色赋SHANDONG&ART 63特征。此外,苏轼书法横轻竖重,这一点充分表明了他受到的颜体的影响,这一特点,在归去来兮辞(图 4)中表现明显。在撇捺的书写上,笔画轻重错落舒展,尤其在行书中,常见字与字之间用笔一轻一重,而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如武昌西山诗帖中的“但见落日低黄埃”一句,一大一小,错落有致。有时则是几个字重,几个字轻,轻重搭配,如答钱穆父诗帖中“借君妙语写春容,自顾风琴不成弄”一句,“借君”二字重,“妙”字轻,“语写春”三字重,“容自”两字轻,“顾风”两字重,“琴不成”三字轻,“弄”字又转重,同样给人很强的韵律感。苏轼执笔有些像操刀治印的姿态,近下且取斜势,这种执笔方法,好处是顿挫深入、笔笔有力,但当时书家大多认为是非正规的执法。有人说他写字腕著笔卧,所以形成左低右高,左秀右枯之态,作戈(斜钩)则多成病笔。为此山谷替他辩言:“此则管中窥豹,不识大体。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苏轼写字特爱浓墨,而墨浓就必须运极大的指力,才能保证笔不凝滞,苏轼之所以要以侧笔多用中锋,正是为求力透纸背。要运侧笔,使浓墨,又非紧握笔管下方不可,这些都是互相关联的。如李之仪跋孙莘老寄墨四首中以诗言:“东坡捉笔近下,特善运笔;而尤喜墨,遇作字,必浓研几如糊,然后濡染。”明代书法大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评苏书赤壁赋道:“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真迹在王履善家,每波画尽处,隐隐学科聚焦 64有聚墨痕,如黍米珠琲,非石刻所能传耳。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笔法,况墨法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苏书真迹,幅幅都是虽历千年而墨色如漆,光彩照人,正是因此。运笔的方法上,历来书家大多极重悬腕,乃至悬肘,明清起尤甚,认为“悬笔始能力聚毫端”。而陈师道在后山谈丛说:“苏黄两公皆喜书,不能悬手。逸少非好鹅,效其腕颈耳,正谓悬手转腕;而苏公论书,以手抵案,使腕不动为法,此其异也。”这里说的,正是苏轼作书不能悬腕的情况。苏轼运笔之法,当是得自欧阳修的真传,东坡题跋(“记欧公论把笔”)有云: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欹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柳诚悬之语良是。此处所述“使指运而腕不知”,正是以手抵案、腕著笔卧的写法。“书多偃笔”应该就是不能悬腕的缘故,不能悬腕当然就更不能悬肘,因而运笔的幅度小,放不开,所以苏轼自认写不好径尺以上的大字。至于说他“作戈多成病笔”,又“左秀而右枯”,这应该是枕腕的后果了,枕腕时用指运笔,自然就会出现左边宽松自在,右边拘谨窘迫的状况,同时也会因为上下活动空间有限而产生扁宽的外形,所以独醒杂志卷三中有载黄庭坚调侃苏轼的字是“石压蛤蟆”:“东坡曰:鲁直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凡事必有两面,苏轼不能悬腕算是不足之处,但他的枕腕给他带来了三个突出的好处,一是使点画沉稳有力,二是使文字错落有致,三则使文字温婉含蓄。写小字时枕腕,运笔的时候手腕压在桌子上,使力专注于手指,这样就算写出来的点画有些肥厚,但却不会生腻,因为有力,也就有骨,有骨有肉才成肌肤之丽。枕腕书写限制了手的活动,往往左边的点画能正常布排,然而到右下方时,由于受制于空间,往往右下虚空,这种体势使得整个字容易重心不稳,单个字拿出来,看起来都有向右下倾侧的险象,但在整体布局中,却显现了不稳的另一面活跃,除去苏书自然天成的意蕴外,字体大小不一的因素也让整幅作品呈现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律动感,确实奇妙。书法学者常将苏轼书法分为三个时期。自少时起至贬谪黄州前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苏书先以学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黄庭经为主,多写小楷和小行书,笔致华丽,比较刻意求工,后学颜真卿,元丰元年所书表忠观碑(图 5),就很有东方朔画赞碑的气象。第二个时期自然从黄州开始,历元佑一朝为止。“乌台诗案”对苏轼影响极大,堪称其一生的转折点。这一时期苏轼屡遭挫折,自然需以笔墨排解抑郁之气,就写得笔飞墨舞,既遒劲,又飘逸,纵横变化之间直抒胸臆。如黄州寒图 4 苏轼归去来兮辞(局部)SHANDONG&ART 65图 5 苏轼书法碑刻表忠观碑(局部)食帖(图 6),是苏轼的行书代表作,又称寒食诗帖 或 寒食帖,真迹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全帖 129 字,帖上有诗二首,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作。黄州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甚巨,堪称苏轼书法作品的艺术巅峰,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而元祐八年所书李太白仙诗,则明显酒酣放浪,神游八表,纯以神行于笔势墨气之间,堪称已臻化境。第三个时期则是晚年流贬儋州时期,此时东坡书艺已经到了精纯圆熟的巅峰,笔力雄健无匹,纵笔所至,无不惬意自在。研究苏轼诗词文赋甚至生平故事的人很多,光耀千古的天王巨星级文学家的巨大光环,耀眼得让人几乎看不清他作为书法家的光亮程度。实际上,苏轼的书法非常有特点,值得后学者仔细研究。三、苏轼书法风格及思想形成溯源苏轼的弟弟,同为“三苏”的苏辙苏子由曾言苏轼书学渊源之说:“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仿佛近之”可见苏轼从小就喜欢书法,并进行了系统的研习。苏轼少时开手习字之初,也与所有普通习书之人一样,经过一段临摹功夫,苏轼之子苏过(北宋文学家,字叔党,号斜川居士,苏轼第三子,与苏轼多有相似之处,时人称其为“小坡”)后作书先公字后写道:“公少年喜二王书,晚乃喜颜平原,故时有二家风气,俗子初不知,妄谓学徐浩,陋矣。”论苏轼书法之渊源,古往今来当真是各执一词,笔者以为,当以苏轼终身之挚友黄庭坚在其山谷题跋中所言最为中肯:“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一)与苏轼书法风格形成有关的几位关键人物书法自来分两派,一派王羲之,一派颜真卿,此二位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无需赘言,王字俊逸,颜字雄浑,而苏轼实是兼通其意,比如他的早期作品治平帖(图7),就能明显看出受到王羲之的影响。学科聚焦 66而对于颜真卿,苏轼是极为推崇的,所受影响也更为直接,他曾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中对言道:“颜鲁公书雄秀独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