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全面
乡村
振兴
价值
多元
转化
提升
付寿康
论全面乡村振兴中乡村价值的多元转化及提升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科学认识并着力提升乡村价值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乡村价值是乡村所具有的促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是维系乡村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纽带。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是一个集生产、生活与情感寄托的共同体,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社会、文化以及教化等一般价值。城乡二元发展战略格局下城乡资源的不平等交换使乡村在较为封闭环境中能量不断衰减而造成价值失位。随着城乡深入融合,城乡制度深刻变革,各种资源回流建设乡村,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乡村价值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乡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健康养老、文化传承、乡愁体验等价值凸显。只有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乡村生产能力、服务能力与吸引能力,强化拓展乡村功能,不断提升多元价值,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关键词全面乡村振兴;乡村价值;城乡融合;多元转化DOI编号10.14180/ki.1004-0544.2023.04.008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23)04-0077-08基金项目:武汉市社科基金2021年后期资助项目“乡村振兴动力机制与经验启示研究武汉市三乡工程 建设的地方实践”(2021015)。作者简介:付寿康(1986)男,博士,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瑞涛(1980)男,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付寿康,张瑞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1(p9)。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乡村价值是乡村所具有的促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科学认识并着力提升乡村价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引致乡村功能向多元化发展,但对乡村价值认识不全面、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又广泛存在,这是乡村振兴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乡村振兴就是一个激活乡村内生发展活力,使乡村价值充分体现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乡村振兴不单是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振兴,而是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在内的全面振兴2(p14)。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在于多角度、多领域审视乡村价值,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把脉乡村价值的多元转2023.04政治理论与公共治理077化,提升与应用乡村价值。一、乡村价值原点论“农,天下之大业也”“农者,天下之本也”“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自古以来,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多为城市生产粮食与提供农产品。一方面,乡村与城市相对存在,没有乡村就没有城市,乡村是城市存在的基础也是城市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城市及城市化虽给人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现代文明,但仍无法回答人类从哪里来,未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因此,思考乡村与人的演进问题,要立足原点审视乡村价值,从多角度认识乡村。乡村为乡村生产而存在。乡村在渐变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生产的功能和种养循环的农业模式。乡村生产粮食、提供农产品、涵养水源并为城市提供基本物质供给服务。我国人口中农民占绝大多数,他们居住在农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与服务,以农为主是近代以来我国的基本国情,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立足于这个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3(p54)保障粮食安全,巩固与拓展乡村生产价值是基础。历史地看,中国乡土社会萌芽于悠久灿烂的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之中,不仅催生了形态各异的村落还成就了众多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了丰富的农产品。因此,乡村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生命体。乡村是重要而独特的生活空间。乡村不仅是生产单位,也是一群有血缘关系的人共同生活的地方,还是具有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综合体。乡村生活的特点,一方面体现为自给自足与低成本,另一方面体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节奏以及熟人社会的广泛存在。具体而言,乡村有广阔的田野、清新的空气、朴实的邻里关系、绿色环保的农产品等,这些乡土气息组合在一起构建起独特的乡村生活空间,对城市居民构成了强烈的乡村诱惑,是城市人找寻乡愁的地方。乡村是乡愁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村落不仅为各种农作物、牲畜提供生存环境,还是土地与农民之间的情感容器,完美地容纳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音乡情乡韵,充满了浓浓的乡土味。我国特有的乡土社会有着小规模家庭农业和庞大的农民基数,农民在村落中生活,从事农业生产,在此空间中的人们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等多种需要通过乡村生产生活得到满足4(p143-145)。综合来看,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之地、农产品供应之源,还能够满足社会对乡村情感寄托的需要以及对生态宜居的需求。从中国历史文化中寻得乡村的原本价值。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属于农耕文明,其载体是乡村,传播者是农民。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中国人独有的“落叶归根”“入土为安”“故土难离”等传统思想正是人们对村落浓厚感情的真实写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在乡村文明引领下乡土文化、乡土情感将在未来城乡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既要深刻认识乡村的原本价值又要与时俱进地把握乡村价值转化,将乡村原本价值与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发掘与利用新时代的乡村多元价值。二、乡村价值转化论乡村价值是维系乡村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纽带。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已从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然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乡村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振兴乡村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提升高度,拓展宽度,重新解读并有效转化乡村价值,从量与质两个方面提升乡村价值。(一)乡村的一般价值乡村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价值和功能,乡村各要素彼此协调、相互促进,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村落有机体,满足村民生产、生活、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要5(p52)。乡村发展对国家经济腾飞和社会稳定起基础性作用,能够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维系区域生态平衡,具有多样化的居住、社会、文化价值6(p532)。乡村价值是从乡村社会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中不断累积的古老智慧,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朱启臻教授通过总结与分析,归纳出六个方面的乡村价值,分别是生产、生活、生态、社会、文化和教化价值7(p2)。1.生产价值是乡村的固有价值。乡村以生产粮食为主,为农业生产、耕地保护、土地综合利用078提供保障。乡村生产价值是维系乡村价值的核心。乡村生产价值的实现是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基础。我国人口众多,对主要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的需求仍呈刚性增长,乡村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粮食保障影响着国家的粮食安全。要始终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维持乡村良好的基本生产生活秩序,使乡村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稳定器与蓄水池8(p72)。全国“一村一品”建设是乡村生产价值的重要体现。截至2021年,全国认定“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673个,主导产业产值超过7000亿元,主导产业集中,发展特色鲜明,品牌效应明显。其中,174个示范镇产值超过10亿元,249个示范村产值超过1亿元,推动了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2.乡村生活价值丰富而独特。农民在乡村居住、生活与繁衍,乡村是几亿人的生活家园,优美的乡村生活空间让人们能够享受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乡村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独特的生活价值使乡村不仅是“农一代”落叶归根的地方,也是“农二代”“农三代”寄托乡愁的地方。只要农业生产特点不变,村落就不会消失,乡村生活就能够延续。不论村落的社会经济结构、人员结构与传统文化如何变化,我们的任务不是消灭村落,而是要不断发现村落的价值9(p11-12)。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认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结合是共同体的本质,乡村是一个天然共同体”10(p43),它既是生产空间也是生活空间,未来的乡村将转向适度聚居,以更好满足居住者的各种新需求。3.乡村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乡村有着区别于城市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与生态理念。乡村是国家、城市的重要生态屏障,是生态涵养主体区,承担着供给生态产品的重要功能,这也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乡村生态价值不仅体现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还体现在乡村特有的生态文化体系方面,例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要求以自然而然的方式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出劳动人民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以自然智慧为指引的乡村种养结合生产方式,生产与生活循环体系等,构成了乡村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生态文化。乡村因此成为养老与养生的理想场所,乡村的生态价值在高品质农产品和高质量居住需求中得到充分体现。4.乡村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并以家族为基本社群。他将乡村作为研究中国社会的最小社群,从经济、宗教、礼俗等层面勾画中国乡村社会结构11(p47-56)。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在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始终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空间,多次化解城市发展危机。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不仅为城市提供原料、农产品和劳动力,还发挥着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疫情影响城市经济发展,使得城市服务业发展困难,导致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迫不得已返回乡村,但这并没有引起乡村社会巨大的动荡,此时乡村转化为不确定城镇化中的稳定器与化解危机的蓄水池,起到了独特的吸纳作用。5.乡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乡村是农耕文化传承的根基,是中华文明兴衰密码的携带者,是中华文化弘扬与传承之地,是人民寄托精神文明的家园。乡村文化不仅是古村落建筑、田园风光等物质文化的综合体现,也是乡贤文化、传统道德、传统秩序等非物质文化的重要集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象。”12(p123)尊老爱幼、和谐邻里等乡村道德文化不断优化着乡村社会环境氛围,其中蕴含的伦理文化既是塑造文明乡风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精神基础。此外,农业文化、农村习俗、传统节日时令、民间信仰、民间文艺等也构成了多元乡村文化体系,乡土文化是振兴乡村的魂,是未来乡村财富发挥的源,是走向未来智慧的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气神的源头。6.乡村具有天然的教化功能。人们在乡村中自然地接受社会规范,学习社会礼仪,获得生活技能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缓慢变化的乡村逐步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在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发挥文化价值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国文079明发展与演进的载体。在历史悠久的乡村中,固化的村落形态、庭院结构、具有宗族特色的宗祠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乡村舆论、乡村劳动与生活、民间信仰与习俗、家族与社区认同、邻里关系与村落共同体等,则是重要的教化载体。活化的风俗习惯与传统节日,具有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文艺等具有积极的教化价值,能有效提升乡村社会凝聚力。自然淳朴的村落文化是农民生活智慧的结晶,指导着村落共同体团结发展,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道德教化功能。乡村的信仰、宗族观念、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具有深刻的教育教化影响力。从总体上看,乡村具有的生产与经济价值是乡村价值体系的基础;乡村具有的生态与生活价值使其成为生态宜居的理想空间;乡村文化及其教化价值不仅是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二)乡村一般价值的失位长期以来,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背景下,城市和乡村界限分明,空间结构呈现二元性特征。城乡二元发展战略格局下扭曲的乡村价值定位,直接导致工农业和城乡资源要素的不平等交换,形成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和城乡发展要素配置的剪刀差13(p7)。例如,城乡二元化的土地制度客观上阻碍了土地要素自由流动,降低了城乡土地的配置效率,这导致农民的重要资产无法盘活,乡村土地应有的价值难以体现。城乡关系的割裂使农民难以平等地享受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乡村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致使乡村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中陷入低水平循环,能量不断衰减,价值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