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现代
书院
导师
育人
功能
落地
路径
单德伟
78 论现代书院导师育人功能与落地路径 单德伟 庄道永 摘 要 书院制是现代大学育人模式的有益探索,导师是现代书院存在的灵魂,是实现书院育人理念的核心,导师工作的推进程度是衡量书院改革成败的最显性标志。文章论述了导师在目标引领、精神激励与主体行为调适方面的主要育人功能,分析导师在人才培养、矫正过度专业化、实现全人培养、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工作的基本维度,并探寻导师发挥思想引领、解决问题导向、提升交往艺术与促进成长成才方面的落地路径。关键词 现代书院;导师制;育人功能;落地路径 一、引言 大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书院制是现代大学育人模式的有益探索。自2005 年复旦大学成立书院、2006 年西安交通大学设立彭康书院以来,特别是 2019 年 9 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 号(以下简称 6 号文)颁布,要求推动高校建立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1探索书院制改革的高校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 2022 年 5 月,我国大陆共有 132 所高校成立407 家书院。现代书院基于对专业教育理性反思与功能弥补,其理念是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促进素质教育与专才教育均衡发展,培养学生完整人格,导师是这一育人模式的灵魂与核心。6 号文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高校建立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这是自内地高校进行书院制改革以来,书院制第一次出现在教育部正式文件中,这也是教育部对部分高校 10多年来书院制改革的认可。二、现代书院导师的育人功能 导师在书院育人中具有特有的目标引领、精神激励与示范引领作用,是书院理念的集中表现,通过三个“实现”达成其育人功能。(一)实现对书院价值的目标引领 精神是理念的支撑和动力。“我们对明确性的追求在哪里,精神就活跃到哪里,运行到哪里。离开理念,这样的洞察力无从构建。理念从内心深处激励着我们,与此同时,它又作为一个不可企及的目标在召唤着我们。”2 现代大学书院制有其内在与外在的育人追求、共有的价值观与人才培养取向,书院导师对书院的教育实体有稳固共识和价值目标。导师遵循书院价值目标开展育人活动。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影响书院存在价值取向,符合现代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的书院文化,其本质是大学书院导师的精神文化,书院导师正是基于这种精神理念实现书院人才培养的价值。(二)实现对书院教育的精神激励 书院作为育人空间与文化空间,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当书院价值追求与导师的思想与理念获得统一时,就会强化导师的主体意识,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的价值观念使书院导师能自觉意识到自我存在价值。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自我价值实现是一个人终极的精神需求与满足,这种满足自然会形成强大的激励作用。在“以人为本”的书院育人文化空间里,书院导师与学生之间是学习共同体,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特别是导师对学生的关心,使学生体会到被尊重感。这种精神上的互动会激发书院导师努力工作,对学生同样会形成持久精神动力。(三)实现对书院主体行为调适 书院作为师生共同创设的育人空间与平台,体现环境育人的生态需求,书院导师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个人有其自身的思想认知。因此,书院与导师之 79 间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矛盾与偏差。与此同时,书院作为育人空间实体,不可能自身做出改变,而只能依托书院境域中的人的要素即导师去主动调适。这种调适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对书院价值与机制的调适与重塑,二是书院环境下主体对自我的调适。正是基于对书院育人价值的认同,导师实现对书院主体行为调适。三、现代书院导师工作的基本维度 不管是西方住宿制学院,还是现代书院,实行导师制都是不二选择,学生在与导师的师生互动中接受社会化和全面教育。而书院导师要有效开展工作,必须对社会需求、高等教育规律、通识教育价值、主体自我实现要求等方面系统思考与充分准备。(一)呼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适应新时代对人才提出新要求。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国家对人才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培养学生兼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创新能力与担当精神。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后,高校人才培养要顺应时代发展与国内外环境演进趋势,既要立足国内、又要放眼全球,在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的大背景下,需要弘扬中华文化,扎根中国大地建功立业。作为书院育人主体的导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与能力要求,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二)矫正人才培养过度专业化倾向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大学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培养的人要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导下,大学教育逐渐走向自我异化的道路。大学的自我异化使大学所提供的教育成为片面的教育,是为资本主义世界工厂的生产与再生产提供训练的教育。所谓全人教育在这种大学自我异化的现实状况下,早已成为绝响”。3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普遍受到过度专业化的影响,使大学成为学生的职业准备期与训练场。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影响他们的未来生活与处世哲学,当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这种缺失,使得部分学生失去对社会的总体理解,缺乏独立思考与担当精神的社会人格。没有足够教育人员与互动空间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的综合教育,教育的价值将无法实现。书院制改革的出现,书院导师制正是基于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度专业化理性反思与矫正。(三)强化通识教育在全人培养中的作用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度专业化倾向与自身的异化,对通识教育的重视与推进是现代大学较为普遍的共识。通识教育将回归经典的思想世界,学生在专业分化的大学教育中,找到精神价值的坐标点,培养根植于本土社会的责任担当精神,拓展洞察世界的广阔视野,避免沦为职业“器用”工具。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是不可忽视的,大学不仅要追随市场经济,更要对社会需要进行价值引领,引导社会理性发展。正如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所言:“我已说到大学的明智的变化根据需求、事实和理想所作的变化。但是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4 尽管美国学者约翰S布鲁贝克对于“高深学问”的哲学思考激起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但是无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还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将来,都不能改变大学需要强化通识教育来培养理性社会公民的基本诉求。通识教育对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性社会公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书院导师要激发通识教育的育人功能,深刻领会通识教育对全人培养的内在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满足学习型现代主体自我实现需要 当下是一个全民学习的时代,也是一个奖励终身学习的时代,终身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自我发展需要,是贯穿一生的自我提升过程。终身学习是个人基于自我对人本的发展期许,是现代境域中的人自我存在与发展的第一需要。现代书院制改革是在旧有的名词中被时代赋予新的内涵,不同于西方住宿大学的书院,也有别于中国古代的传统书院,当前大学书院制改革更多还停留在育人的理念与方向的探索上,远没有形成相对成熟与稳定的模式。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下,书院导师不仅要对专业学科进行深度地学习与钻研,同样也需要对书院的工作境域与工作对象深入研究与系统思考,这是作为大学书院导师自我实现的重要铺垫。现代大学书院导师作为高层次人师,自然要秉持终身发展理念,也是满足现代主体自我实现的需求。80 四、现代书院导师实现育人功能的落地路径 教育部 6 号文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围绕让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配齐配强学业导师、心理辅导教师、校医等,建设师生交流活动专门场所。5就我国古代的传统书院与西方住宿制书院来考察,师生研学共同体是书院存在的根本,如美国住宿制书院比较成功的要素在于“要有教授的积极参与,最理想的当然是建立一个教与学结合、课堂内外相连、运行相对独立的实体”。6 因此,现代大学书院中,书院导师作为书院育人运行主体要素,导师制自然是书院育人实践的核心。正是基于导师的重要性,书院导师队伍的建设与育人理念的现实转化,离不开包括选聘、职能定位、薪酬及考评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有了这些制度保障,最终才会将书院育人理念向现实人才培养落地转化。(一)德才兼备、理实交融,强化思想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四个服务”立起了我们教育的根基,在于德才要兼备,理论与实践要融合。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教育现代化的八大理念,首要的就是“要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在书院育人实践中,书院导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党情与深厚历史文化,加强政治引领,培养有家国情怀的理性社会公民;引导学生立足于本土文化,理性把握中国国情与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精神。书院导师也要引领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城市,走向农村,深入基层,融入实践,教育学生把自我的个人目标追求与社会价值实现有机结合,做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新时代新人。这需要书院导师在与学生的交互、交流、交往中展现强大的思想引导力。(二)以生为本、求实互动,突出问题导向 以生为本,强调书院育人工作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强调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关心学生、教育学生,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把握学生兴趣、爱好与健康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与可能面临的现实问题,如学习、就业、经济生活以及行为交往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书院导师要在学生教育与事务管理中,合理调配资源,满足学生的需求供给。在育人实践中,导师是书院主导者,但也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认识到不能仅仅从自身单方面来寻求问题的满意解决。大学生已步入成年,初步具有独立的思考与自我管理能力,所以书院导师需要激发学生的潜能与主体性。在解决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性质与类别,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师生互动中实现问题的解决。(三)民主平等、理性共情,提升交往艺术 书院育人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在学生住宿社区,通过学业支持、心理辅导、社团活动、党团建设等具体的互动服务实现全人培养。书院导师要深刻认识到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优点,明白学生学习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与差异性,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独立人格要充分体现。在师生的互动交往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深入交流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与此同时,学生所面对的很多困扰,不是书院导师自身的困难与问题,难免出现理解与沟通上的偏差,为更好走进学生心灵世界,书院导师要有共情的艺术。(四)综合考量、多元评价,重在成长成才 基于对大学过分专业化与就业功利化倾向的理性反思,书院制改革迫切需要强化通识教育,培养专业与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与社会发展要求相契合的现代化人才。是否做到这一点,无法回避如何评估书院导师的工作效能和学生的发展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目标不能仅依靠分数作为唯一指标,而是对学生的考核要坚持多元化的指标体系,做到综合考查。多元化的评价不是无所不包的复杂体系,而是针对当前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展开,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与评价,并确保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具有规范、科学与可操作性。同时要制定差异性考核指标,激励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激发学生个性化发展。多元评价,导师不仅要以书院标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专业学习、心理素质、职业能力多维度评价,还要采用一定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学生自我评价设定中,要让学生对自设的目标蓝图与阶段性结果进行对照,以提升学生自我激励与管理能力,激发学生潜能。(下转 84 页)84 参考文献 1崔玉平,宋妍.大学生人际关系对学业自我满意度的影响来自S大学本科生的调查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86-95.2朱林仙.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