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_冷琳琳.pdf
下载文档

ID:2541595

大小:2.11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0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 1844 经济学 哲学 手稿 中的 生态 思想 冷琳琳
收稿日期:20230112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对黑龙江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550925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GJSKYB2020004;马克思“对象性活动”理论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QSX2021-35YB。作者简介:冷琳琳(1982),女,黑龙江富裕人,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赵秉峰(1962),男,黑龙江克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论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冷琳琳,赵秉峰(齐齐哈尔大学哲学与法学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要:生态思想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的一些早期著作中有体现。比较集中阐述生态思想的著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了他的生态思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3)01005304关于生态的概念,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者中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而言,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对生态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生态是指生物主要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国内外许多学者主要是从这个层面来研究生态思想的。从广义上讲,生态不仅包括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且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其主要内容是探讨人与环境的矛盾及其解决;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其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生态、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等。生态思想的最大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上讲,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系统各要素之间关系,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之达到平衡、和谐,最终使整个系统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最佳化。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和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生态思想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研究生态的,其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成为手稿的主体。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生态思想的形成历程在手稿诞生之前,马克思的许多论著中已经显露了关于生态方面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初步探索。早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中学毕业论文中,马克思就明确提出,“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1这里,马克思虽然是从动物与自然的关系角度阐释生态问题,但他明显地告诉人们,自然本身是有规律的,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范围进行活动,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在遵循自然规定人与动物的活动范围的层面上,人比包括动物在内的其它生物做得好,从而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在1841年3月完成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首先肯定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都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承认自然界中原子的运动,但他们提出的原子运动的轨迹是不同的。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有一种垂直下落的直线运动,并且完全遵循着一种必然性,而伊壁鸠鲁则认为2023年第01期理论观察No.01,2023(总第197期)Theoretic ObservationSerial No.19753-原子在垂直下落的同时,还会发生偏斜运动,并且在原子的偏斜运动中,原子之间产生了冲击、排斥和相互碰撞,从而产生物质世界,这就给只强调原子运动必然性的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原子论注入了偶然性和自由,马克思由此还进一步探讨了“定在中的自由”,并对其进行的新的解释。同时马克思还强调自我意识与现实、哲学与世界的联系,提出生活要与哲学相结合,从而实现“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在1842年10月撰写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中,针对普鲁士政府把穷人在树林里捡枯枝和野果的行为定为违法行为的错误,马克思认为,枯枝和野果一旦从树上掉下来,脱离了树木本身,便不再属于树木,自然也就不再属于“林木占有者”,贫民捡枯枝和野果的行为不能算作盗窃林木,而是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是合理、合法的。这些枯枝和野果已经是社会公共资源,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使用的权利。马克思这一思想,从法律的角度体现了贫民拥有的生态公平正义观,“对于生态公平正义观的形成,起到的铺垫作用不容忽视。”2在1843年1月写的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马克思通过对摩泽尔河沿岸地区农民贫困问题的考察,掌握了大量农民悲惨处境的材料,深刻揭露了普鲁士政治制度的腐朽,认为当地农民的贫困问题与普鲁士推行的反动政策密切相关,现存腐朽的政治制度、脱离人民的官僚机构是造成农民陷入贫困境地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人与人关系矛盾的根本原因。马克思这一思想,成为马克思政治生态观的重要来源。在1844年发表的导言中,马克思对其政治生态思想进行了补充,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阐明对宗教的批判是对德国现实社会批判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批判宗教的目的是以人民现实的幸福来代替虚幻的幸福。二是提出把对宗教的批判转变为“对苦难尘世”的批判、对法的批判以及对政治的批判,并提出要向德国制度开火。三是提出在理论上对德国现存制度的批判集中表现为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因为黑格尔法哲学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一般理论表现,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官方哲学。四是提出先进的理论是人类解放的必要因素,因为先进的理论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它一经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五是提出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心脏”和“物质力量”。无产阶级的特点决定了无产阶级能够担负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并提出了无产阶级不解放全人类就不能解放自己的思想。综上所述,马克思早期的这些著作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生态这一概念,但其论述内容已体现了马克思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正是在这些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基础上,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生态思想。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在批判地继承西方前人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自然观、哲学观进行了改造,并综合当下现实情况而形成的。在手稿中,马克思也没有明确使用生态的概念,但他论述的内容体现了科学的生态观。根据手稿原文,我们把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归纳以下几个方面,其主要表现在:(一)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本质在手稿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马克思的生态观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是类存在物。”3这不仅是因为类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讲都是客观存在的,都当作自身存在的对象,而且因为人这个“类”是现实的类、有生命的类、普遍的类、自由类存在物,是人的“类特性”。与动物相比,人更具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活动范围要比动物更广阔。第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人只有靠自然界才能够生活,因为人为了避免死亡就必须从自然界获取维持生命存在的生存资料,必须同自然界进行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人的整个身体包括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第三,“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5首先,自然界为人的生存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如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水等等。其次,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这些“精神食粮”成为人们的艺术的对象,以此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也就无法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第四,生产、劳动、实践是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维持生命活动、创造世界和改造无机界的手段。马克思认为,“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6人们只有通过生产食物、燃料、衣着、住房等等这些产品,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人只有依靠这些产品才能生活。劳动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不仅是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而且是生命延续的手段。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了无机界,并且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可以说,实践是人类活动的本质,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相联系的纽带,在实践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动物也进行生产实践活动,但动物的生产实践54-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实践是全面的,人可以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产品,动物则没有这种能力。第五,人具有能动性和受动性。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意识的创造性,能够能动的改造自然和社会;另一方面,人还具有受动性。马克思认为,人“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7实际上,马克思是在告诫人类,人既然具有受动性,那么人的活动都受自然约束。第六,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 手稿中,马克思把男人与女人的两性关系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的解决往往是通过人与人关系的解决来完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解决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解决的前提和落脚点。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认为,自然界对人来说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而且自然界是人的存在的基础。这样,马克思为我们研究生态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二)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导致生态问题的根源进行了阐述,其主要表现在:第一,不合理的需要是导致生态问题的重要因素。人的贪欲、需要是无止境的,由于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无穷性,迫使生产者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拓宽某种新的生产对象来满足人的新的享受。这必然造成生产者对自然界采用掠夺性开发,他们“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8从而导致生态失衡,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第二,异化劳动的产生是导致生态问题的社会根源。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这种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9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异化的四重规定,详细地阐述了异化劳动导致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分离和对立的客观现实:一是人同劳动产品关系的异化;二是人同劳动活动关系的异化;三是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四是人同人关系相异化。这些异化的结果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加剧,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第三,私有财产是导致生态问题的经济根源。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出现,促使社会上的人开始有了工人、非工人的区别。掌握着大量生产资料的人是非工人即资本家,而没有生产资料的人则是工人,他们只能被迫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存。由此,在社会中形成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劳资关系。由于私有制下的资本家的本性,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资本家肆无忌惮地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生产的目的不是一笔资本养活多少工人,而是它能给资本家带来多大利润。这就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这种矛盾越来越加剧,其结果:一方面,资产阶级的财富越来越多,而工人阶级越来越贫穷,从而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导致严重的政治生态危机;另一方面,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满足他们的贪欲,必然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进行过度的生产,通过不自觉的劳动不断地破坏着生态环境,从而导致生态危机。(三)生态问题解决的路径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解决生态问题的路径进行了探讨,其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扬弃”私有财产。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10对于私有财产中合理的东西要保存下来,而对于私有财产中的私有制度应该坚决抛弃,因为它不仅是导致阶级矛盾的主要根源,而且是导致生态危机的直接根源。二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因为共产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1共产主义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实现了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真正完成了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达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完全和谐,到那时生态问题得到了真正的解决。三是实行“自我克制”。在手稿中,马克思用大量篇幅提倡要节约、节俭,反对奢侈。马克思引用国民经济学的话说,它的基本教条是: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