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马克思
共产主义
思想
建构
逻辑
维度
聪敏
2023年第02期(2023年02月)No.02 20234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HE UNIVERSITY马克思不是一个从一而终的共产主义者,其共产主义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并逐渐完善的过程。在不同时期的文本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思想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反映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建构的理论进程。在这一建构过程中,马克思逐渐摆脱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建构了科学的历史观和共产主义思想,最终找到了人的解放的科学道路。一、由“天国”到“尘世”:逐步走向现实性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文化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宗教世界终究是虚化的抽象世界,让人无法客观科学地认识这个世界。马克思通过对宗教的批判,确立起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历史观,展开了对“尘世”的思考与反思。马克思对“尘世”的批判,是让人从“天国”回到“尘世”,客观地认识现实中的自己。1.“天国”中的上帝信仰与精神诉求人类伊始是缺乏智慧的,在面对无法抵抗的大自然力量时,便开始寻求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通常表现为具有超能力的神灵。人们想要通过祈求神灵的方式,获得力量和智慧,宗教由此产生。对于宗教信仰者来说,宗教成为其精神和情感的寄托,给予其战胜自然的力量。所以,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宗教在西方社会体系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在这个宗教体系中,上帝具有先在性、是唯一的主宰者,人类世界理所当然也是上帝创造的。教皇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成为权利的中心,不仅负责宗教事务,而且插手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事务。可以说,中世纪的欧洲,教皇控制着一切领域。人们自然活在教皇的管控之下,人们丧失了自我,没有了追求真理的权利。但宗教终究是人们在精神世界的幻想,是虚幻的、抽象的。宗教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躲避,不可能使“尘世”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所以,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将宗教比喻成“人民的鸦片”。但人是客观存在于世界中的东西,人造就了现实的国家、现实的社会,人们不能一味躲避在宗教的幻境中。人们要想获得现实的幸福,就必须打破虚幻的想象,抛弃幻觉的处境。马克思认识到这一点,开始了对宗教的批判,将人们从这种逃避的沉溺中拯救出来,关注现实世界,让人们成为真正的人。2.宗教批判与“尘世”反思的现实转向宗教批判是青年黑格尔派所热衷的。马克思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对宗教进行批判,一方面,受社会现实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但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主要在思想观念领域,而马克思将宗教批判看成对现实批判的开端,以宗教批判来批判政治异化和市民社会的异化。在1842年致卢格的信件中,马克思指出:“要更多地在批判政治状况当中来批判宗教,而不是在宗教当中来批判政治状况。”1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不能把斗争的领域局限在宗教上,应该找到宗教的现实根源。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宗教批判是其他批判的前提,通过宗教批判将人从上帝那里解脱出来,才能使人回到现实社会开始认识自己。在宗教批判之后,批判的领域就转变为对尘世的批判、对法哲学的批判。由此,马克思批判的对象已经从“天国”回到“尘世”,对宗教的批判已经发展到对社会现实政治制度的批判。在此期间,马克思完成了从民主革命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宗教不是独立的存在,“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2298。这说明,这时马克思已经将宗教与国家、法、道德等一同看作生产的特殊方式了,对宗教的批判转化为更高层次上的宗教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认为,私收稿日期:2022-12-21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研究”(SDYKC18075)作者简介:吴聪敏(1996),女,山东平度人,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陈文殿(1964),男,山东微山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哲学研究。doi:10.3969/j.issn.1674-9499.2023.02.002论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建构逻辑的四重维度吴聪敏1陈文殿2(1.中共泰安市泰山区委党校,山东 泰安 271000;2.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摘 要:共产主义思想经历了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再到完善的过程。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建构历程中存在着深层的理论逻辑,这一理论逻辑可以从四个维度来理解:由“天国”到“尘世”,逐步走向现实性;由“抽象性”到“生活实践”,逐渐确立实践性;由“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始终围绕人民性;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最终呈现科学性。关键词:共产主义;现实性;实践性;人民性;科学性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23)02-0004-042023年第02期(2023年02月)No.02 20235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和践行有财产运动是全部生产的展现,宗教作为生产的特殊方式,只有在私有财产的“扬弃”共产主义时才能得到真正的批判,使人真正向现实社会复归。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时,马克思进一步发展这一思想,指明宗教是众多意识的表现,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马克思将宗教批判上升为对包括宗教在内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因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155,包括宗教在内的意识形态,不能仅在精神领域内批判,历史的动力追根究底不能仅靠批判。由此,马克思提出了消灭宗教的最终途径现实革命。马克思以宗教批判为开端,转变为对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批判,随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确立,对包括宗教在内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越来越自觉地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批判对象从虚无缥缈的天国逐渐回到人间,并不断深入到社会政治制度内部,批判对象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具有现实性。二、由“抽象性”到“生活实践”:逐渐确立实践性马克思在大学时期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深受黑格尔的影响,在考察人的自由等问题的过程中,充满着理性主义色彩。但当马克思从书斋走向社会,理性原则和现实利益问题的对立和斗争使其开始反思黑格尔哲学的思辨性。马克思逐渐脱离黑格尔法哲学思辨理性,开始了从抽象的思辨理性向生活实践的转变,逐渐确立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1.青年黑格尔派的“理性”考察方式马克思早年是一位黑格尔理性主义者。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表现出一种抽象的思辨理性特征,这一特点尤其体现在其关于国家的法哲学中。黑格尔从绝对精神出发,以对自我世界的理解为基础,来阐发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具体来说,黑格尔将这种自我意识看作是一种绝对精神,通过绝对精神在概念中的演变推导出国家的体系。黑格尔认为,国家是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符合绝对理念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国家。市民社会也只是在绝对精神的自我展开和实现过程中形成的,并非真实存在。所以,先有国家才有市民社会,市民社会被国家所决定。简而言之,黑格尔哲学的内核就是绝对精神,强调理念的力量。此时的马克思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思辨逻辑。马克思运用黑格尔哲学,考察了当时德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马克思看到自我意识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赞扬理性,得出了理性可以推定社会变革的结论。所以,在其博士论文中,可以看到,“马克思重视自我意识,重视自我意识的能动作用,所以他推崇伊壁鸠鲁,认为伊壁鸠鲁的哲学原理,是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4。在奥格斯堡总汇报中,马克思指出:“我们坚信,构成真正危险的并不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实际试验,而是它的理论阐述。”5也就是说,此时,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理论论证是高于共产主义的实际试验。通过这些论述,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马克思赞扬理性的能动力量,注重在思想领域中的批判,将理性批判当作改造世界的武器。当马克思真正将理性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时,却发现理论与现实格格不入,理性并不能解决现实的经济政治问题。因此,马克思开始反思“理性”的真正作用,转变考察世界的方式。2.人的解放要从“生活实践”出发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反思和批判,恰恰反映出当时欧洲近代市民社会所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对生活于那时那地的马克思而言,同样需要面对市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初出茅庐的马克思第一次面对的现实事件就是“林木盗窃案”,“正是他对林木盗窃案和摩塞尔地区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政治转向经济关系,并从而走向共产主义”6。此时,马克思认识到理性考察方式的思辨性,开始将批判的路径转向现实实践,发现人的解放问题要在“生活实践”中来考察并解决。马克思是在处理现实问题中逐渐认识到“生活实践”的作用,这是一个批判继承与发展超越的过程。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批判了抽象的理性主义。马克思认为,黑格尔从自我意识出发,并且借助宗教和艺术使这种自我意识发展成绝对精神,让历史的运动只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并且通过宗教等形式造成了人的异化。因此,马克思在导言中通过对宗教的批判开始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进而发展为对现实社会制度的批判。在批判过程中,马克思已经看到了“现实的人”的活动,开始正视人的实践能动性。基于此,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更加彻底地批判了黑格尔哲学。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到现实世界,揭露了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理论的荒谬性,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只能发源于“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肯定了社会物质生产对人类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并第一次论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由此可以看出,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彻底抛弃了黑格尔哲学中的思辨理性主义,初步阐述了现实物质生产的作用,实现了共产主义与唯物史观的初步结合。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人类历史的根基“生活实践”。马克思、恩格斯透彻地分析了“生活实践”的问题,并从“现实的人”谈起,指出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历史的根基,揭示了生活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确立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科学关系。这是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彻底颠覆,真正确立了在“生活实践”中探寻人类解放的考察方式。三、由“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始终围绕人民性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价值旨归是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在唯物史观的建构过程中,由开始单纯的“政治解放”发展到“人类解放”,马克思始终围绕着“人的解放”来探讨问题的,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性特征。1.“政治解放”只是一部分政治权利的有限解放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相比早期的工人斗争有了明显的进步,那就是工人阶级开始寻求自己的独立政治权力。尤其是英国的宪章运动,无产阶级争取普选权的要求已经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味。同一时期,马克思运用理性哲学的考察方式去思考现实2023年第02期(2023年02月)No.02 20236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和践行社会问题,发现这一方法根本行不通。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中,马克思发现政府都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解决问题,并没有考虑穷人的生活和自由,国家的内在本质不是去实现人的自由,反而剥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和自由。面对这一这种情况,马克思意识到站在理性的角度批判现实问题,不仅没有解决现实问题,而且也无益于人的解放。工人阶级争取政治权利的运动和现实所经历的事件,让马克思开始深入到现实的经济关系中探讨现实的人的自由解放问题。在1843年底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从国家关系根源于经济生活关系出发,批判了黑格尔泛逻辑神秘主义色彩的国家观点,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看到了市民社会中人的作用。马克思初步认识到,要获得人类的真正解放,不仅需要推翻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还需要能肩负起革命任务的革命阶级无产阶级,明确了实现人的解放的历史力量。同一时期,马克思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在人的解放问题上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首先,马克思肯定了政治解放在人的解放进程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政治解放实现了国家与宗教、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分离,划清了世俗与天堂之间的界限。其次,马克思在考察了法国和美国历史上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