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迈向智能化时代的劳动发展_...值陈述、系统变革与逻辑走向_张雪琴.pdf
下载文档

ID:2540992

大小:264.01K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迈向 智能化 时代 劳动 发展 陈述 系统 变革 逻辑 走向 张雪琴
年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 第期 ():迈向智能化时代的劳动发展:价值陈述、系统变革与逻辑走向张 雪 琴(郑州轻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摘要:在智能化时代,劳动发展最直接的体现是人类劳动过程的解放。从解放体力到解放脑力,劳动过程中“观念改造”实现了智能化;为人类进行想象与创造提供更多优选方案,提高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人类自由劳动时间增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了实现可能。与此同时,人类劳动形态亦发生了系统变革:重复性、程序性的劳动逐渐为智能机器所取代;多种过渡性非典型劳动形态大量存在;对知识、技术的生产应用成检视劳动的主要侧面。相应地,智能时代劳动关系的逻辑走向亦发生变化:人机关系一体化的智能创造要求人类与机器实现优势互补;市场用工形式愈发灵活;传统产业工人面临一系列困境与挑战,要自觉主动实现劳动技能转型升级以适应时代要求。关键词:智能化;劳动发展;劳动形态;劳动关系作者简介:张雪琴(),女,河南商水人,博士,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研究。基金项目: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存在状态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智能机器和技术是人类劳动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延伸人类身体器官的工具,因其能够以指数速度不断提升自己的性能,使其具有一种反作用于人类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智能化时代的劳动发展问题本质上是对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思考与展望。智能化对人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人类劳动过程的解放、劳动形态的改变和劳动关系的变革上。一、智能化时代劳动观念的价值陈述人工智能的数据运算能力及其对人类思维的模拟功能,让劳动的“观念改造”和“事实改造”过程实现了智能化,进一步推动了人类自身解放,机器不仅能够完成更多基础工作,还能够为人类的创造活动提供更好的参考方案。智能机器的功能越拓展,人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自由时间越多。在自由时间里,劳动不再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的负担。若合理安排,智能时代的劳动会成为人发展自己本质力量的一种享受。习近平: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人民日报,年月 日。(一)实现劳动“观念改造”过程的智能化所有人类劳动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实现对事物的现实改造。在实现事物改造之前,劳动者头脑中要先有一个“观念改造”过程,就是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理想图式的构建。正如马克思所讲:“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观念改造”依靠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人越是在劳动过程中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改造”就越完善,理想图式构建越精准。因此,“观念改造”阶段在劳动过程中意义非凡,它是人类主体意识的展现,是人的类本质最鲜活的证明,是人在追求理想和价值的基础上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单从人自身劳动看,“观念改造”依靠人的脑力,“事实改造”则依靠以人手为核心的体力。人的手、脑等身体器官的力量是有限的,人对有些事物的改造要借助于某种外在于人的力量才能完成。马克思曾指出:“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工业时代的机器让人类劳动过程中“事实改造”完成了自动化,主要解放人的体力。智能时代的技术让机器从模拟人的行为发展到模拟人的思维,让机器可以代替和延长人的脑力,实现劳动过程中“观念改造”的智能化。人工智能工作机制中的“观念改造”包括数据、算力、算法三要素,数据是资源,算力是支撑,算法是分析工具。具体来说,就是以算力为动力,利用算法对海量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人工智能工作机制中的“事实改造”,就是智能机器依据“观念改造”中构建的理想图式。这一过程是在大数据加持下的网络上实现的,本质上是对人体力的解放。可见,在智能时代,人类劳动过程中的“观念改造”和“事实改造”都可以由自然力完成。在某些劳动领域,人类的劳动过程可以全部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二)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的劳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创造性,而动物的活动属于生物本能,不具有创造性。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正是因为人类具有独特的创造力,在继承前人劳动成果和经验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革新和创造,不断提高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和对世界的探究能力,推动社会持续前进。人类的创造力也在不断发展,在智能社会之前,人类利用头脑中积累的知识、信息、经验、理论等材料来完成“观念改造”,人脑学习吸收知识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且数量也受限制,加之人脑的算法、算力也相当有限,这些都影响了人脑进行“观念改造”的能力。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可以收集海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分析、计算、管理,针对某项任务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并利用机器的自主学习,持续改进图式建构,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解。这一过程与人类劳动过程中的“观念改造”极为相似,人工智能在存储、挖掘、处理和加工数据上的效率是人类大脑无法比肩的,这恰恰可以实现人与机器的优势互补。人类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提供的多种解决方案,发挥自身在情感、想象、创造上的优势,从而提高劳动效率。人类左脑主要负责逻辑和运算,右脑负责创造力和想象力,正是人类独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类可以使用语言相互交流、表达抽象概念并传递情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我、创造具有意义的艺术作品。人工智能在逻辑和运算上的出色表现大大解放了人的脑力,近年来,人工智能可以利用深度学习(如生成对抗网络)和语言模型(如 )等技术合成逼真的图像和合理的文字,在诗词写作、绘画写小说等方面展现了“类人”表现。例如,清华 智能小冰曾帮助微信用户在一周内创作的诗歌,比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诗歌总和还要多。在可以预期的未来,诸如小冰 这样的工具,可以帮助每一个人减少花费在重复练习上的成本,把精力投入到创造性更强的创意、更具想象力的表达上,帮助人们释放创造力。(三)极大地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并非所有的劳动都是人内在的需要。在很多时候,劳动只是满足人基本生存、创造财富的手段和分配财富的基本标准。劳动需要消耗人类大量的体力和脑力,当劳动只是为了谋生不得已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而为之的沉重负担时,人就无法从中体会愉悦和幸福。虽然一些白领、金领阶层看似进入体面劳动阶段,但这种体面劳动却不是自由劳动。人在非自由劳动过程中就存在被异化的风险,无法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人类技术发展史就是人类自身解放史,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会逐步提高,社会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社会生产、服务、管理及家务劳动日益自动化、智能化,满足人类基本生存的劳动完全可以由机器替代,人逐渐从一些危险繁重、机械枯燥、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记忆、计算、推理等脑力劳动可以由智能机器完成,人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缩短,自由时间在增加。马克思的自由时间观认为,自由时间是生产劳动过程外的闲暇时间,包括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以及其他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都是人类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由时间 不论是闲暇时间还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 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变为另一主体,于是他作为这另一主体又加入直接生产过程由于劳动要求实际动手和自由活动,就像在农业中那样,这个过程同时就是身体锻炼。”在自由时间中,人可以根据个人发展需求进行自主选择做什么,当人以自由主体身份加入直接生产过程,劳动于他而言就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发展自己本质力量和满足价值需求的活动,甚至是一种享受。智能技术为人类节省了体力和脑力,创造了大量自由时间,这些自由时间不应该被滥用或闲置,只有用于人的自我发展、完善和提高才不至于被浪费。当单调、枯燥、危险、繁重的劳动被机器取代,人们在获得解放的同时,也要重新学习以适应智能时代的劳动要求。“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当劳动不再是迫于生计而为之的活动,当人们不用担心生活资料及其他一切物质所需时,人就可以实现在劳动中肯定个体生命,从劳动中找到乐趣,让劳动变成一种享受。此时,人们才愿意积极主动发展自己去参加劳动,在自由劳动过程中,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二、智能化时代人类劳动形态的系统变革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智能化社会呈现扁平化、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势,智能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劳动形态,重复性、程序性的劳动逐渐为智能机器所取代,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逐渐成为人类劳动形态的主流。传统大规模集中封闭的劳动形态逐渐解体,人的劳动时间、地点和形式更加灵活,人类劳动的自主性增强,多种过渡性的非典型劳动形态大量同存在。人的知识、技能、创造力越发重要,对知识、技术的生产应用成为检视人劳动的主要方面。(一)重复性、程序性的劳动逐渐为智能机器所取代在信息社会,大量的体力劳动或机械性、重复性劳动迅速减少直至消失,脑力劳动逐渐多于体力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智能在程式化算法上具有强大的优越性,终将取代人脑力劳动中的重复性、逻辑程式性智力活动,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逐渐成为人类最主要的劳动形态。人类从过去通过大脑和四肢的“决策执行”结构转向仅依靠大脑的“决策中枢”结构转变,劳动形态“脑化”的过程让人类社会更像一个专注于感知、分析、判断、规划、评价等事务的“超级大脑”,而智能机器则负责执行任务和做具体工作。数字和信息是这个“超级大脑”工作的基本原料。因此,与数字和信息相关的生产、收集、储存、传播、追踪、筛选、甄别等活动将成为智能时代重要的就业方向。在创造性劳动形态中,劳动者的身份是“知识型员工”,辨析、批判、抽象、规划、创造等能力是其从事劳动的必备技能。从技术角度看,人工智能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运算智能是让机器能存会算,计算机的储存资源和计算资源比人强大很多,使用大存储和超算之后,计算系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智能特性;感知智能是机器能听会说、能看会认,像人一样能够感知外界的变化;认知智能是机器能理解会思考,机器具备理解常识并实现认知推理的能力。当下的人工智能已经实现通过数据编程控制相应机器进行听、说、读、写及生产行动等。智能机器不仅能够代替偏简单性、重复性、机械性的蓝领职业,如流水线工人、司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下),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机、快递员等,也会对一些白领职业发起挑战,如依靠搜集信息和整理数据的律师助理、会计师、信贷员等。未来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向:一是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实现在远场、移动、无屏场景下以语音为主、键盘触摸为辅的人机交互方式;二是通过学习顶尖专家知识,达到一流专家水平,从而超越 的普通专业人士,逐步代替简单重复、程序性的人类劳动。(二)多种过渡性非典型劳动形态大量存在工业时代的劳动形态多以典型的、从属的、封闭性为特征,智能社会将出现多种过渡性非典型劳动形态。所谓非典型劳动形态主要是相对于传统劳动形态而言,在劳动时间、地点、方式上灵活多样,劳动从属关系弱化、劳动者就业状态不稳定的劳动形态。如远程劳动、共享劳动、委托劳动、人机协同劳动、多重身份劳动等形态。具体说来,远程劳动是从业者在传统职场之外通过电讯技术和设备所从事的工作场所和时间相对灵活的非典型劳动形式;共享劳动是指员工富余单位与缺工单位之间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进行劳动力余缺调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