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生态关系观及新时代启示_赵津津.pdf
下载文档

ID:2540870

大小:314.45K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马克思 恩格斯 城乡 生态 关系 时代 启示 津津
书书书第 卷第期 年月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生态关系观及新时代启示赵津津(福建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性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城乡生态关系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城乡生态问题突出表现为城乡之间物质变换的断裂,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存在,要重建物质变换的生态秩序,维持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以生产者的联合、城乡融合为特征的共产主义来实现。新时代中国要立足当下,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生态关系观中获得启迪,为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筑牢社会主义制度根基;构建城乡生态共同体,打通城乡地域的物质循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物质变换;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资助项目:年福建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年度福建省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作者简介:赵津津,女,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源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消除工农业、城乡和脑体三大差别的思考,以及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多部著作中不断充实着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城乡关系思想,在批判资本主义城乡对立及其环境问题、展望共产主义社会城乡融合和优美环境中体现出城乡生态关系观,为新时代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 设 协同 并 进 提 供 了 重 要启示。一、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城 乡 生 态 关 系 观 的形成空想社会主义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萌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扬弃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理论的过程中,形成了城乡生态关系观。(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贡献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城乡对立、阶级矛盾和环境问题,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强烈批判,并对未来理想社会提出了天才设想。世纪前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初期就孕育了罪恶和灾难。英国圈地运动使广大农民和破产手工业者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村庄、农舍和土地,加剧了城乡分离对立状态和社会不平等程度;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把用于居住和耕种的每块地都弄成一片荒芜”,其农作方式“正处于与大自然的意图背道而驰的状况中”,严重破坏了乡村和城镇的生态环境;资本家在经济上占有大量私有财产,在政治上掌握了巨大权力,制造了工人的失业和贫困,劳动阶级“在对健康和人的正常享受最不相宜的条件下”长时间劳作,巴黎等工业城市一些街区生活条件和卫生状况极差,“儿童死亡率比在合乎卫生的乡村地区高倍之多”。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私有制是世界的罪恶的渊薮”,是“经济不平等、劳动群众受苦和犯罪的原因”,是引起城乡对立和环境问题、阶级冲突和贫富分化的祸根。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空想社会主义者设计了一种新社会制度的替代方案,成为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最初构想。无论是莫尔的“乌托邦”、闵采尔的“千年天国”、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还是摩莱里“符合自然法则的理性社会”、傅立叶的“和谐制度”、魏特林的“民主共产主义家庭联盟”,都主张消灭私有制,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在这样的理想社会中,任何人不占有财产,就不存在剥削和压迫,不存在阶级对立,没有人拥有政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治特权,就实现了人人平等和自由,人人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未来理想社会消灭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未来的城乡共同体对自然环境是友好的。在莫尔看来,乌托邦人精耕细作的农业种植方式能使天然瘠土有所改良,城乡住所轮换制使农户既亲近了农庄村舍、乡野风光,又免于长期艰苦劳作,城市设计亲近山水花园,便于人们体验自然生态之美。傅立叶称之为“法郎吉”的基层协作组织,消灭了旧式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农结合,社会成员可根据能力和兴趣自由选择从事生产劳动,或从事艺术和科学,或参加管理工作。欧文构想的“农业新村”是一个城乡和谐的理想社区,它综合了城市和农村的优点,既具备现代城市的工业化基础,又拥有农村的自然风光,使人们平等享有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二)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恩格斯吸纳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合理成分:对城乡分离、生态环境破坏的批判,对公共卫生问题危害工人身体健康的批判;对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不平等社会现象的批判;对未来城乡共同体的环境状况展开美好想象等。此类观点大大启发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城乡关系、生态环境和无产阶级生存境遇的关注,思考其背后的制度成因,启发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城乡融合、生态良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以及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追求。但是,基于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的限制,空想社会主义也包含许多虚幻的、不切实际的内容,使它停留在“空想”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内在精神,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展开对资本主义城乡生态问题的批判性剖析和现实性超越。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从唯心史观出发,将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弊病、建设社会主义新制度看成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致力于从理论上推演社会规律。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现,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城乡关系和环境变化也应当放到整个历史生成的视野中去分析其必然趋势,从而克服空想社会主义脱离现实的虚幻性质。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人类处于以自然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社会,城市虽然表现出有别于乡村的经济政治功能,但依然“浸润于乡村关系之中”,“整个社会还处于 乡村关系 的主导之下”。现代历史打破了城市乡村化的格局,科技的进步和分工的发展,尤其机器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乡村逐步城市化了,现代化大工业城市“破坏手工业和工业的一切旧阶段。它使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造成城乡力量的对比悬殊,城乡对立日益加剧,这一过程又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断裂。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能消灭城乡差别,修复城乡物质变换关系,实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复归。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是否合乎人类理性作为判断社会善恶与否的原则和标准,而这个符合人类理性的绝对真理需要靠天才人物去发现,他们对依靠资产阶级改良社会心存幻想,把建立理想社会制度的愿望建立在道德说教基础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变化的经济根源,剩余价值学说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威胁着无产阶级生存境况和生命健康,揭示了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是城乡物质变换断裂的制度根源,无产阶级在阶级对立中日益成长为实现社会变革的力量,这就将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实现途径的想象从观念拉回到现实。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从头脑中构想出未来的理想社会,这种建立在直觉判断和主观想象基础上的新社会方案注定要陷入纯粹的幻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生态展望有了现实根基,他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扬弃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自由人的联合体,使人能自由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实现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从而协调好城乡物质变换关系。二、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生态关系观的基本内容(一)何谓“物质变换”?“物质变换”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生态关系观的核心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视野中,“物质变换”主要包含两层意涵:一是自然界内部的物质循环。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包括无机界的物质变换,比如,自然的物质变换会使机器受到破坏而解第期赵津津: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生态关系观及新时代启示体,使铁生锈、木头腐朽,而土地的化学和机械的生产条件也需要物质变换;此外,自然界的物质变换还包括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就像恩格斯在 反杜林论 中谈到的,“生命,即通过摄食和排泄来实现的新陈代谢,是一种自我完成的过程”,是生命有机体在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维持自身运转的过程。二是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物质变换,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城乡生态问题上立论的重要依据。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劳动作为媒介的参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劳动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交互作用提供了持久的动力,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活动中把自然与社会结合在一起。自然界只有在人类劳动中,在人类向自然索取资源及归还养料的过程中,才能以新的形式延续其存在和发展,而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导致物质变换的断裂,使人与自然相对立。由此可见,“物质变换”既是有关生态环境的自然概念,也是一个社会历史性概念,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批判集中在对物质变换断裂的分析上,城市与农村的关系能够较完整地折射出自然与社会的物质变换关系。(二)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城乡生态问题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物质变换断裂是资本主义城乡对立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突出表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制度根源在于以土地私有制为根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城乡物质变换断裂的主要表现。第一,农村耕地地力衰竭和城市环境污染严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社会化机器大生产为重要特征,确立了现代城市的主导地位,推动大量农村人口在城市汇集、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城市所需物资尤其农产品要靠乡村来供应,远距离贸易所造成的显而易见的直接后果在于:一方面,大量农产品在城市消费后,“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农村耕地中流失的营养元素长期得不到代偿,导致耕地土质持续退化,生态系统受破坏,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不能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在伦敦这样的大城市,被消费掉的衣食以排泄物的方式直接排放到河海里,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乌培河从工厂林立的爱北斐特和巴门匆匆流过,棉纺厂和漂染厂废水直排、烟雾弥漫,使河流泛着浑浊的波浪,夹着难闻的气息,给人们带来健康隐患。第二,不同地区、不同阶级的环境利益分配不均衡。社会分工的发展促成城市和乡村两大地域的分离,把人们划分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和“乡村动物”两大群体,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利益根本对立的阵营,不仅带来物质利益的贫富分化,还造成环境利益分配失衡,“破坏了城 市工 人 的 身 体 健康和农村 工 人 的 精 神 生活”,这是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物质变换断裂的表现,社会不平等程度加深。大量人口流入使城市住房压力上升,无产者们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肮脏的杂乱的居住环境和富人们的华丽大厦形成鲜明对比,无家可归者不在少数。“伦敦的空气永远不会像乡村地区那样清新,那样富含氧气”,在低矮狭小的场所工作,吸进煤烟和灰尘,饮用被污染的水,疾病流行,极高的死亡率,成了工人们的生活写照,城市工人聚居地面临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资本主义城乡物质变换断裂的原因分析。第一,城乡对立直接引起自然与社会物质变换的断裂,生态危机显露无疑。“自然力的征服 伴随着自然的异化 表现在他们视之为资本主义核心问题的城乡分离之中”,它不仅降低农村耕地质量,也深刻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从一开始就建筑在城市与农村、人类与地球之间物质交换裂痕的基础上”,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对人力、地域需求旺盛,资本家转而向农村开疆拓土,“资本主义大工业不断地从城市迁往农村,因而不断地造成新的大城市”,不断扩张的、膨胀的城市压缩了农村生长空间,农业用地规模减少,自然生态环境退化。第二,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是造成城乡物质变换断裂的制度根源。一方面,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取代封建土地私有制,摧毁了小农经济的基础,土地日益集中在资本家手中,使“劳动者同他的天然的实验场即土地相脱离”,大量农民沦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受雇于资本家,可以说,正是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引起人口在城市和乡村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再分布,以及城乡力量长消变化,城乡物质变换的互为依存关系被破坏,“造成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另一方面,以土地私有制为根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加剧了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断裂。随着旧式简单协作和手工业者小规模经营被更先进的生产工艺取代,资本主义大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