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克思“不平等批判”的辩证解读及当代启示_刘华初.pdf
下载文档

ID:2540795

大小:1.57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马克思 不平等 批判 辩证 解读 当代 启示 刘华初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23)02-0067-09马克思“不平等批判”的辩证解读及当代启示刘华初刘睿博(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200433)摘要: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在社会批判中运用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解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不平等批判”的重要抓手。具体而言,借助范畴辩证法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平等交换”之不平等本质的揭露;经由社会历史辩证法可以澄明马克思“不平等批判”的价值尺度;通过否定辩证法则可以理解马克思对实现普遍平等的主体与现实路径的思考。从唯物辩证法的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对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的相关质疑与诘难作出回应,建构起对马克思平等思想的正确认识,并以此认清新自由主义平等观的意识形态本质。这也为守正创新地阐释共同富裕的平等意涵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关键词:马克思平等思想;唯物辩证法;共同富裕马克思曾经在 资本论 第二版跋中指出:“人们对 资本论 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这已经由对这一方法的各种互相矛盾的评论所证明”119。这样的矛盾乃至错误的理解不仅在马克思时代如此,而且一直在其身后不断出现。20世纪70年代,分析马克思主义者掀起了一场关于“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争论,而“平等”被普遍认为是讨论正义所“绕不开的一个问题”2。有的学者认为,虽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不平等现象进行了批判,但这种批判缺乏有效价值尺度,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情绪宣泄;而有的学者甚至认为马克思根本就没有所谓“不平等批判”,因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是基于劳资间作为商品的“平等交换”;还有一些学者单凭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倚重便否认共产主义的平等内涵。这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显然是由于缺乏辩证思维,从而陷入非此即彼认识误区的结果。有鉴于此,只有重新回到唯物辩证法这个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本质所运用的根本方法,进入理解马克思“不平等批判”的原初语境,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平等思想的精髓要义,对上述质疑与诘难作出积极回应,进而为认清新自由主义平等观的意识形态实质,守正创新地理解共同富裕的平等意涵、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方法论的支持。一、以范畴辩证法理解马克思对“平等交换”本质的揭露劳资交换是一种平等交换吗?按照一些西方学者的说法,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同时持有两种相互矛盾的态度。艾伦 伍德认为,马克思已经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被少数人占有的实际情况使劳动所有权让位于资本所有权,在契约中劳动者有权要求的无非是劳动力的价值,这正是资本所实际支付的,所以,马克思显然认同“资本占有剩余价值就没有包含不平等和不正义的交换”3,并因此强调劳资交换“对买者是一种特别的幸运,对卖者也绝不是不公平”。胡萨米则认为,伍德将这段话解读为马克思对“平等交换”的肯定是断章取义的做法。依据上下文,马克思此处真实用意是“将对剩余劳动的占有刻画为一种诡计”4以突出不平等交换的隐蔽性。诺曼杰拉斯试图将争论的产生归因于马克思的话语表达,“在工资关系是否构成等价交换的问题上,马克思对此甚为热衷。它是等价交换吗?答案收稿日期:2022-11-0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历史层次的观念”(19FZXB002)作者简介:刘华初(1969),男,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睿博(1995),男,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67DOI:10.16365/ki.11-4054/d.2023.02.001是:是又不是”5。不过,当他将这种“言语矛盾”归结为叙述形式层面的“辩证法的游戏”时,则暴露出自己对马克思的严重误解。辩证法对马克思来说不仅是一种叙述形式,更是一种基本研究方法。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与实证主义思维的“互文式”改造,马克思获得了开展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有力武器范畴辩证法。一方面,他以实证的方式,用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研究消解逻辑的本体论神话,将在黑格尔那里颠倒了的观念与物质的关系重新颠倒回来,变观念的运动为现实的资本运动,把“作为概念辩证运动的辩证法转化为对经济范畴的前提批判”6;另一方面又拒绝像古典政治经济学那样止步于分析和归纳,而是自觉地对各经济范畴进行合乎逻辑的综合、演绎,在观念中再现出它们之间的辩证联系,着眼整个资本主义体系来完整把握各经济范畴之实质。事实上,早在 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就曾按照这种思路对范畴辩证法的原则做了说明。他反对蒲鲁东将经济范畴作为永恒原则予以接受,强调它们的物质前提,要求考察这些范畴得以产生、运动的现实基础。同时,他肯定黑格尔对范畴运动内在趋势的理解,认为这种运动不仅意味着彼此矛盾的范畴之间“互相均衡、互相中和、互相抵消”,更使整体逻辑得到层次性跃升。“正如从简单范畴的辩证运动中产生出群一样,从群的辩证运动中产生出系列,从系列的辩证运动中又产生出整个体系”7601。而只有在这个复杂的结构性体系中,作为逻辑起点的简单范畴的本质才能显现。换言之,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各经济范畴的内在规定只有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已被完整把握后才有可能得到理解。所以,马克思批判蒲鲁东从来没有超越过头两级即简单的正题和反题,因而也就把范畴辩证法降低到可怜的程度。在 资本论 的跋和序言中,马克思不厌其烦地对他所使用的辩证方法进行说明的目的也在于提醒读者克服对经济范畴的碎片化理解。阿尔都塞清楚地看到范畴辩证法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引发的颠覆性变革。他认为,尽管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掌握着大量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验材料,并以此提炼出几近囊括全部经济生活的各种范畴,但实证思维的局限却使得他们沉湎于断裂的表象而不自知,认识到的不过是“僵死的东西的汇集”。因此,绝不能将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超越简单归因于新的经验材料和经济范畴的出现,而是要将其上升到认识论革命这一高度。他强调:“古典政治经济学没有看到的东西不是它没有看到的东西,而是它看到的东西;不是没有出现在它面前的东西,而恰恰是出现在它面前的东西;不是它疏忽的东西,而恰恰是它没有疏忽的东西”811。言下之意正在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坚持的实证主义思维必然导致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只有纯熟运用范畴辩证法于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马克思才能克服上述缺陷,在有机联系的整体结构中观得各范畴之全貌,确切把握简单范畴的内在规定。在理解范畴辩证法的基础上重新思考马克思对“平等交换”的态度,就会发现所谓言语上的“似是而非”正是对资产阶级“平等交换”说辞内部悖谬的生动再现。它暗示着:当孤立的简单范畴被置于各范畴间的整体运动以及由此生成的结构性体系中时,往往会暴露出其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间的矛盾。具体而言,马克思着眼于资本主义总体逻辑,指出“平等交换”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范畴间的紧密联系,并由此揭示了“平等交换”的不平等实质。第一,通过对资本主义形成史的回溯,马克思对“平等交换”作出前提性批判,指出“平等交换”尽管宣称将交易双方视作权利平等的主体,但实际上却必须在人为制造出的依附关系下进行。封建制度的灭亡虽然赋予劳动者以支配自身的权利,但自由劳动者只有在失去生产资料后才会将自身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为此,资产阶级受利益驱使,在完成政治解放后立即就有意识地剥夺了被解放者以往拥有的一切生活保障,在完成原始积累的同时将大量农民当做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以供本阶级使用和支配。所以马克思认为,农民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获得的解放实质上只是“奴役状态的形式变换”1823,也就是说,奴役工具由鞭子变成了饥饿,奴役者由领主变成了资本家。第二,马克思超出简单的流通领域,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中,将“平等交换”范畴提升到资本增殖这一新的逻辑层次予以考察,从而揭露出“平等交换”必然导致的不平等结果。他认为,资本购买劳动力同购买一般商品一样,目的在于使用价值,而劳动力这个商品的固有特征是能在使用中创造出大于自身的价值。因此,只要离开交换这个表层领域,“进入门上挂着 非公莫入 牌子的隐蔽的生产场所”,“赚钱的秘密最后一定会暴露出来”1204。也就是说,资本家并没有按照工人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68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的实际创造支付报酬,在归前者所有的产品中包含着被无偿占有的价值,这正是“平等交换”的不平等之处,也是资本增殖的关键所在。不可否认,许多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马克思完成的这种视野转换,可正如伍德所提到的,尽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大于自身劳动力的价值,这部分价值也的确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但据此宣称马克思认为这是一种不平等显然是把他当做了要求多劳多得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因为,对劳动所有权的否认显然会使马克思反对认同工人拥有对其全部劳动产品的权利。由此看来,彻底阐明“平等交换”在生产领域暴露出的不平等性质需要我们对所有权问题做进一步讨论。实际上,不能直接从马克思对“工人的产品属于唯一的、真正的生产者,即工人”这一主张的批判中得出他反对劳动所有权的结论。恩格斯准确概括了马克思对此问题的态度。他强调,虽然李嘉图学派社会主义者的这种主张“直接引导到共产主义”,“但是,马克思在上述地方也指出,这种应用从经济学来看形式上是错误的,因为它只不过是把道德运用于经济学而已。”9。这说明,马克思批判李嘉图学派社会主义者的意图不在于否认劳动所有权原则,而在于驳斥其妄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使之实现。由于这种历史错位,他们的平等主张只能成为道德说教。其实,马克思较李嘉图学派社会主义者持有更为宽泛的所有权概念。他明确将时间纳入个人所有范畴,并以此作为揭露资本主义不平等事实的逻辑基础。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所以只能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是因为只有此时生产、维持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远远小于人总的生命活动时间,个人才会拥有自由时间供他人支配。这表明,资本购买劳动力的真正意图在于占有劳动者的个人时间。由此考察“平等交换”不难发现,资本在交换中实际偿付的只是工人维持和再生产自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却在契约中规定了远超于此的使用时间,并在生产过程中利用浓缩劳动时间、扩大固定分工等手段来尽可能地让使用时间得到相对延长。即使在法权层面看,这种交易也是不平等的。因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10。只要承认工人为人,他们就对此具有无可争辩的权利,因而任何对他人时间的无偿占有都是对他人生命与权利的直接剥夺和侵犯。正因如此,马克思才在 资本论 中专门用一章来阐释“工作日”问题,并多次用“侵占”“掠夺”“克扣”等词语批判资本对工人生命和人权的漠视与践踏。第三,马克思还在对再生产的研究中,进一步将“平等交换”置于资本主义整体运行机制中进行剖析,从而“消除了有关生产过程的 开端 的假象、工人和资本家之间每次都重新订立 自由 契约的假象”8315,使“平等交换”的内在规定不平等得以充分暴露。生产过程以购买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作为开端,但这个开端又建立在上一生产周期的结果之上。这样就不应把资本与劳动力间的每次交换都看作是孤立过程的反复,因为上一周期中工人的劳动“既生产了我们暂时只看作资本家的消费基金的剩余价值,也生产了付给他自己报酬的基金即可变资本”1654。所以,再生产中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实质上只是资本家在上一生产周期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这显然不是资产阶级口中的等价交换。此外,这种不平等还拆穿了契约平等的说辞。马克思指出,再生产把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结果不断重新生产出来,迫使工人完全依附于资本。这时,契约双方早已不是平等的商品占有者,“工人在把自己出卖给资本家以前就已经属于资本了”1666。可见,随着资本主义体系的显明,作为逻辑起点的简单范畴“平等交换”的不平等本质也就暴露无遗了。由此,马克思消解了资产阶级的平等神话。他不仅指出劳资双方作为平等的主体这个雇佣劳动的最初形式“只不过是作为它的基础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假象”11,而且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隐性的权力支配结构。当然,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以及劳动方式的转变,这种支配已经不再以相对露骨的饥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