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中华
意蕴
基于
全球化
视野
任倚步
2023年第2期理论建设NO.2.2023重大时事专题研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场逻辑、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基于全球化的视野任倚步(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摘要:全球化是考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视野。随着全球化动能不断向文化领域倾泻,资本主义阵营在“文化全球化”的掩饰下极力实行文化霸权和文化扩张,背离了交融互鉴的文化发展正道,严重危害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化安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既是对“文化全球化”的积极回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来优秀文化的综合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矫正资本逻辑主导的“文化全球化”,开辟和而不同的全球文化交融新境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一是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矫正“文化全球化”的价值引领,二是以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矫正“文化全球化”的实存基础,三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矫正“文化全球化”的实践方案。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4767(2023)02-0042-09收稿日期:2023-02-03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研究”(2018MZD007);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及经验研究”(2021YJSB137)作者简介:任倚步(1996),男,四川南充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伴随资本扩张而来的一种全新联系方式,全球化开启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新时代。以文化为介质,资本主义掀起的滔天巨浪改变了全球化时代人们的意义构成语境,现代性的文化诉求冲破空间的拘囿,勾勒了一幅世界各民族文化深层激荡的图卷。但由此而来的“文化全球化”先在地规定了文化交融的势位强弱,霸权文化的恃强凌弱引DOI 10.19810/j.issn.1007-4767.2023.02.006-42发了文化同质化危机,致使全球化的发展屡屡受挫。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以下简称新“相结合”)。这一命题的时代出场有力回应了“文化全球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来优秀文化的综合创新矫正了资本逻辑主导的“文化全球化”,为开辟和而不同的全球文化交融新境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一、学术史的梳理与研究问题的提出新“相结合”自提出以来在学界激起了热烈反响,经过梳理发现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历史必然性的研究。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新“相结合”发生的前提语境,世界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入推进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发展4共同决定了新“相结合”的时代出场。第二,关于实现可能性的研究。时代性的距离与民族性的差异并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融通的事实,二者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一致性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深厚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牢固的主体支撑6深刻诠释了新“相结合”何以可能。第三,关于基本内涵的研究。在语义学上,有学者指出新“相结合”两个变量的关系应当被理解为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二者有差别的统一和融合发展7。二者相结合既是以民族化的形式对马克思主义“接着讲”,也是以现代化的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着讲”8。第四,关于历史进程的研究。以百年党史为参照,有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演变的历史脉络划分为依附、冲突、结合、僵化、重新结合五个阶段9。总体来看,新“相结合”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应用到创造的发展过程10。第五,关于展开路径的研究。新“相结合”是走向历史深处的自为过程,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通过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11、聚焦“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扎根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12继续推进新“相结合”。第六,关于价值意义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了人类文明的精粹,二者相结合续写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华美篇章13,开辟了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径14,以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为世界历史走出现代性困境提供了实存基础15。综上所述,学界的丰硕成果为深化研究和阐释新“相结合”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理支撑,但将新“相结合”置于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研究仍只是管中窥豹,视野的局限性难免会弱化甚至遮蔽新“相结合”的时代意蕴。置身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深刻转变之中,马克思早已预见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的生成。各民族精神生产的相互联结充实了民族文化的时代感,越来越多的世界性内容不仅拉近了传统与现代的距离,更为世界文化写下了多元一体的历史注脚。然而吊诡的是,全球化在资本杠杆的作用下逐渐走偏,同质化与反同质化矛盾的相互交织上演了一幕幕文化悲剧。有鉴于此,祛魅资本逻辑对全球化的非理性主导,破解全球文化发展困局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以全球化的视野审视新“相结合”的出场逻辑、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回应“文化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场逻辑“霸权”是理解全球化时代文化生活的入口。资本主义的深度扩张让商品关系渗入了原先不属于盈利逻辑的社会生活领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场逻辑、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43凭借原始积累阶段确立起来的经济、政治优势,全球文化交融在“文化全球化”的掩饰下逐渐蜕变为“非西方文化被西方文化同质化与一体化的过程”16。咄咄逼人的资本主义文化霸权与文化扩张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化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在此种背景下,新“相结合”的时代出场有力回应了“文化全球化”,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同时以一种全新思路解答了关于文化发展的古今中外问题。首先,“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和而不同的文化交融才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发展正道。在现代语境中,“全球化”蕴含着不可剥离的现代性意味,这一概念不仅拥有日益普遍化的经济解释力,而且也被赋予了跨越文化的话语权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发不可逆转,一些西方学者开始鼓吹“文化全球化”,声称未来世界之文化是被取缔了多元性的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单一西方文化。正如托夫勒所言,“知识的控制是明日世界争夺的焦点”17,全球化动能向文化领域的不断倾泻确乎让一种同质化的文化发展趋势日渐清晰,但我们不禁要问,文化同质化趋势是全球化的必然逻辑还是受制于某种外在力量?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必须回归文化本身,聚焦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矛盾。纵观人类文明历史,任何世界性的文化共性都存在于文化的民族个性及其相互作用之中,唯有交融互鉴才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文化发展路径。世界历史的发轫为各国家和民族实现文化交融创造了空前良好的机遇,随之而来的“世界的文学”凸显的正是“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18。但资本逻辑割裂了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立统一,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逐必然以一种同质化的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的“繁盛”替换多元文化的相得益彰。因此,我们有理由说“文化全球化”是一个“美丽的谎言”19,世界性文化内容的形成绝非以普遍性消灭特殊性,而是在承认特殊性的基础上逐步寻求共性的过程。和而不同的文化交融才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发展正道,是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矛盾的真正和解。尽管如此,目前阶段历史的张力仍旧赋予了资本主义宽广的生存空间,资本主义阵营在“文化全球化”的掩饰下不断推行文化霸权和文化扩张,妄图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一统天下,致使全球化的发展困境迭生。其次,资本主义文化霸权和文化扩张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化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冷战结束后,经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高压的相对减弱致使文化因素之于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资本主义阵营以经济霸权为后盾,设定了全球化在文化层面的两种新动向:一是推行文化霸权战略。萨义德认为,众多文化形式中居于支配和统治地位的文化形式即为文化霸权20。资本主义阵营通过垄断先进的数字技术、操纵文化媒体建立起强有力的文化话语体系,继而生产出数量庞大的文化商品将所谓的“普世价值观”无远弗届地推行至世界各个角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资本主义阵营运用文化力量制约和影响国际事务,强行介入别国内政并对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主流价值观改造。造成的结果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认同迅速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盛行、文化产业发展受阻,甚至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二是实行文化扩张政策。不同于文化霸权的纵向打压,文化扩张意图将一种文化形式的范围横向拓展至其他国家的领域。这对处于文化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文化主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使其民族文化个性日渐湮没,逐步沦为资本主义阵营的“文化殖民地”。由此可见,文化霸权和文化扩张是帝国主义霸权逻辑在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场逻辑、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44般的文化领域中的继续存在,悖逆了文化发展的多元性规律。为了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致被“文化黑洞”所吞噬,广大发展中国家不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积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力求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再次,新“相结合”是中国维护自身文化安全的基本理路。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文化生存与发展免受侵害和威胁的客观状态。一方面,“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21,维护文化安全首要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全球化看似宁静祥和背后却是如火如荼的意识形态斗争,资本主义阵营动辄以所谓“言论自由”“人权理论”来挑起中国和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冲突,通过经济技术和文化理念等手段不断侵蚀和解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新“相结合”的逻辑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检索并消除潜藏在中国具体实际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隐患。从文化领导权的高度促成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同频共振,从而筑成一道抵御资本主义文化霸权的坚固壁垒。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2,维护文化安全必须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良莠不齐的多元文化迅速冲淡了人们的传统文化情愫,加之资本主义阵营对我国文化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备受冷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盛极一时的西方文化形成了鲜明对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个性受到全球化的压制,不少人在对“我是谁”“我从何来”“我将何往”等问题的持续追问中逐渐迷失了方向。新“相结合”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方向,通过深挖传统文化资源打好文化“防御战”,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好文化“主动战”,弘扬了民族文化个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增强了全体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三、寻求文化综合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科学内涵尽管对于“文化全球化”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但不容争辩的是全球性的共同文化生活已然成为现实,以何种姿态融入全球文化交融的浪潮是新“相结合”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化”的意义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外来优秀文化对中国具体实际的影响,但新“相结合”在自在和自为层面均无法脱离外来优秀文化而实现。历史的经验表明,只有跳出“体用二元”的思维逻辑,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来优秀文化的综合创新,才能在民族文化的现代性建构中解决好文化发展的时代性矛盾和民族性矛盾。首先,新“相结合”过程中外来优秀文化始终在场。外来文化是对地理空间意义上所有异域文化的统称,自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外来文化影响颇深。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思想契机正是由外来文化提供的,新“相结合”不论是自在层面还是自为层面均离不开外来优秀文化的参与。就自在层面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