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马克思
恩格斯
城乡
关系
思想
及其
当代
价值
黎东彦
基金项目大理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KY1819254710);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2Y902)收稿日期2022-06-18修回日期2022-07-07第一作者简介黎东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通信作者:严卿,副教授,博士,E-mail:。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城乡矛盾开始出现并日趋严重。马克思恩格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城乡关系主要经历城乡同一、城乡对立和城乡融合三个阶段。党的十九大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其中,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依然是制约实现城乡融合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今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深刻内涵,并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对于推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城乡分离与对立的原因对于城乡分离与对立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相关著作中多次提到了生产力发展导致的分工,“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1 215。也就是说,城乡分离与社会分工是同时进行的一个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史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分别造成畜牧业与农业、手工业与农业以及商业与手工业的分离。在分工的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产业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乡村原有的资金、人口、技术等一系列因素难以满足以工商业为代表的更高级的产业发展需要,这时就需要创造一个新的环境,促进这些环境因素的集聚。在这一过程中,各类环境因素的集聚与城市规模的形成是同时发生的。经过三次社会大分工后,人类社会进入近代。此时,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城乡之间的分离。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城市生产力水平和以往相比有了大幅提升,城市资本集聚和生产规模扩大,加上工业发展与乡村脱离等原因,使得城乡对立日趋严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其统治期间所创造的生产力,甚至超过了以往世代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作物产量不变的前提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总需求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黎东彦1,严卿1,2*,郑向冉1(1.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671003;2.大理大学滇西社会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云南大理671003)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指出了城乡分离的原因、城乡对立的影响、城乡融合的实现条件及总体路径,具有历史性、辩证性和人民性等鲜明特征。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为指导,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与处理城乡关系问题。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审视城乡发展,通过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城乡资源均衡合理配置,促进中国城乡关系健康和谐发展。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2266(2023)07-0023-08DOI10.3969/j.issn.2096-2266.2023.07.004大理大学学报JOURNAL OF DALI UNIVERSITY第8卷第7期2023年7月Vol.8No.7Jul.202323量较之以往不断减少,这时乡村就产生了劳动力剩余,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手工业和工商业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城乡分离由此具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加速城乡分离的催化剂。(二)城乡分离与对立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城乡分离与对立具有历史必然的积极作用。首先,城乡之间的分离与对立,有利于在城市汇集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先进的技术,并将其投入到工业生产中,既提高生产效率又提升资源利用率。与此同时,乡村为城市提供丰富的农产品等消费资料,为城市日复一日的生产提供充足的生产资料来源。城市在研发、生产的过程中,能够把先进的技术和资源带到乡村中,改变乡村以往自给自足、低产低效的农业生产状况,为乡村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资金和人才方面的支持,改善乡村的面貌,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城市的繁荣也使农业摆脱了中世纪的最初的丑陋状态。”2其次,城乡之间的分离与对立使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产生分离。“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3 184。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在定时定量的生产环境下,出现了劳动剩余,这使得剩余的一部分劳动力有剩余的时间去从事工厂的经营管理活动,促使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与之相伴随的是知识生产者和精神生产者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最后,城乡之间的分离与对立促进了现代政治的生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巩固自身的剥削地位,建立新的政权成为需要,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市的出现使得以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及司法机关为代表的公共政治机构应运而生,促进了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发展。与此同时,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工厂雇佣的工人逐步增多,工人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为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城乡分离与对立带来难以克服的消极后果。首先,城乡之间的分离与对立造成了城乡两地生活水平差距的逐步扩大。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业优势、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就业机会和选择的多元化导致了乡村人口单向流入城市的局面,与城市逐渐繁荣相伴随的必然结果是乡村日益衰落。与此同时,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使得原有的城市土地面积不能满足城市产业迅猛发展的需求,需要占用乡村原有的农用地进行工业的生产。耕地面积的不断较少,对粮食产出乃至农业造成了冲击。其次,城乡之间的分离与对立造成了人的片面畸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的旧式分工制约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城乡之间的对立是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的最鲜明的反映,这种屈从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重新产生二者利益之间的对立”3 184。再次,城乡之间的分离与对立使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实力都远超乡村,致使乡村依附于城市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激化了社会危机,主要表现为:工人在工厂里为资产阶级服务,受资产阶级剥削。资产阶级在建立自身的政权后,通过国家机器强化了对乡村的控制,剥削与被剥削的角色表现得日益凸显,导致了局部乃至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不断发生。最后,城乡之间的分离与对立使城市环境遭受巨大破坏,环境承载力日益下降。恩格斯在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中对当时英国的城市生态问题做了形象的描绘:“大城市工人区的垃圾和死水洼对公共卫生造成最恶劣的后果,因为正是这些东西散发出制造疾病的毒气;至于被污染的河流,也散发出同样的气体。”4 410乡村人口单向流入城市,导致城市资源的消耗急剧增加,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远远超出了城市所能承受的最高承载量,城市污染程度与日俱增,城市居民身体状况以及免疫力下降,传染病在城市内蔓延;由于城市居住面积有限,导致大量的工人居无定所,大批流浪汉在城市内举步维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滞后性,大量市民日常生活基础得不到保障。另外,乡村原有的部分土地被城市无偿占有,原有的生态环境同样遭到了破大理大学学报总第 91 期社会科学24坏,除了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外,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失,大量的闲置土地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三)城乡融合的实现条件和总体路径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剖析资本主义城乡矛盾日益凸显的过程中阐发未来城乡融合的特点,立足于描述实现城乡融合的一般特征,不对具体细节作出描绘。他们认为城乡融合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同时实现的,城乡融合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城乡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自然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取决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城市和乡村的主导产业即工农业要有机结合。马克思指出,“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失”3 422。恩格斯认为,农业和工业的从事者没有阶级之分,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共产主义联合体的必要条件;工业应尽可能地平均分布在全国各地。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工农业的结合是至关重要的,在城乡分离与对立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条件下,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发挥乡村地区农产品的原材料优势,发挥城市技术、资金、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城乡两地间的优势互补。其次,消灭私有制,实行社会公有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消灭私有制是实现城乡融合的条件之一。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长期被少数资本家占有,剥削与被剥削关系难以消除,城乡之间对立与分化日趋严重。只有实现公有制,生产资料由全社会共同占有,才能促进生产要素在各地区间的合理流动,为实现城乡融合创造制度条件。再次,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乡关系的发展过程中,要兼顾城乡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长期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旦遭到破坏,短期将难以修复甚至不可逆。近代以来,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的无序扩张,导致城市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虽然在后期治理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难以恢复到先前的环境。因此,要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思路,在处理城乡关系的过程中同时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有效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保护乡村耕地。最后,重视科技和教育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缩短产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其他的生产生活中,部分城市中的劳动者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乡村的发展中,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目的。与此同时,教育对改造人的各方面技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成员中受过教育的人会比愚昧无知的没有文化的人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好处”1 614。通过教育特别是产业教育,除了让人们掌握如何运用专业技术投入到生产中外,还有利于人们从单一行业的生产中解放出来,熟悉其他领域的生产状况,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二、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基本特征(一)历史性在城乡关系问题的论述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从城市工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3 154。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城乡关系的演进过程中指出,城乡关系的变化发展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紧密相连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城乡关系都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任何时代具体形式的存在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资本主义时代的城乡对立是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交往形式,“仅仅适应于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阶段”3 308。在这一阶段中,虽然社会矛盾凸显,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和人类社会早期的城乡同一阶段相比,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较大进步,“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1 3。他们从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出发阐述城黎东彦,严卿,郑向冉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总第 91 期第 8 卷25乡关系的演进规律,将资本主义城乡对立阶段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深入解读,指出城乡对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对前一阶段的历史性超越,但城乡对立阶段的局限性决定了其作为历史发展的过渡阶段,必然随着社会形态的演进走向城乡融合。(二)辩证性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全盘否定城乡对立,相反,他们肯定了城乡对立阶段相较于前一阶段所带来的进步性,并指出城乡对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市在城乡对立阶段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肯定了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代建立起来的大城市是促进资本主义乃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引擎。“城市的建造是一大进步”3 197,作为大工业生产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