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高原病1
第五
高原
,作者:寿松涛,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第五章,高原病,重点难点,高原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高原病的发病机制和类型,高原病流行病学特点、病理改变和预防,(一)概述(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三)病理(四)临床表现与诊断(五)治疗与预防,高原病,内科学(第9版),高原病(diseases of high altitude):又称高原适应不全症(unacclimation to high altitude),也称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由平原移居到高原或短期在高原逗留的人,因对高原环境适应能力不足引起以缺氧为突出表现的一组疾病,定义,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称为高原高原环境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气候寒冷干燥,紫外线辐射强高原病也可以发生在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区高原病已成为高原旅行者常见病死原因,内科学(第9版),(一)概述,内科学(第9版),(二)病因与发病机制,高原病发病快慢、严重程度和发病率与所攀登高原海拔高度、攀登速度、高原停留时间和个体易感性有关。,病因 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和氧分压降低,进入高原地区后人体发生缺氧。随着海拔升高,吸人气氧分压明显下降,氧供发生严重障碍。低压性低氧血症是急性高原病的主要原因。,发病机制:人从平原进入高原,为适应低氧环境,身体需要适应性改变,以维持毛细血管内血液与组织间必要的压力阶差。每个人对高原缺氧的适应能力有一定限度,过度缺氧时易发生适应不全。,内科学(第9版),(二)病因与发病机制,内科学(第9版),(二)病因与发病机制,加重,大脑皮质对缺氧的耐受性最低,是由于大脑代谢旺盛,耗氧量大。急性缺氧时,最初发生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和颅内压升高,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出现头痛、多言、失眠和步态不稳。随着缺氧加重,脑细胞无氧代谢加强,ATP生成减少,脑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水潴留,发生高原脑水肿。,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内科学(第9版),(二)病因与发病机制,呼吸性碱中毒,过度换气,呼出C02增多,适应能力强者,肾脏代偿性排出HC03-增多,以纠正呼吸性碱中毒,肺水肿,平滑肌层增厚,小动脉痉挛,循环阻力增加,心血管系统,内科学(第9版),(二)病因与发病机制,缺氧,右心室肥大(高原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心脏负荷增加,血液粘度升高,儿茶酚胺、垂体加压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激活,增加分泌,右心负担加重,加重,继发性红细胞增多,造血系统,内科学(第9版),(二)病因与发病机制,进入高原后,出现代偿性红细胞增多和血红蛋白增加也是缺氧适应反应急性缺氧时,主要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使储血器官释放红细胞,糖无氧酵解增强,血乳酸增多,血pH下降,氧解离曲线右移,还原血红蛋白增多,2,3-二磷酸甘油酯(2,3-DPG)合成增加,氧与血红蛋白亲和力降低,使氧易于释放给组织。低氧血症还能刺激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生成,红细胞生成素促进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使红细胞数增多及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增强血液携氧能力。,内科学(第9版),(三)病理,高原病的基本病理学特征是细胞肿胀,脑、肺及外周血管常发生血小板、纤维蛋白栓子或静脉血栓,内科学(第9版),(三)病理,内科学(第9版),(四)临床表现与诊断临床表现,1.急性高原病,内科学(第9版),(四)临床表现与诊断临床表现,2.慢性高原病,高原心脏病,多见于高原出生的婴幼儿,成年人移居高原612个月后发病。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咳嗽、发绀、颈静脉怒张、心律失常、肝脏肿大、腹水和下肢水肿,内科学(第9版),(四)临床表现与诊断实验室和辅助检查,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患者可有轻度白细胞增多胸部X线检查:高原肺水肿患者胸片显示双侧肺野弥散性斑片或云絮状模糊阴影动脉血气分析:高原肺水肿患者表现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慢性高原病红细胞计数超过7.01012/L,血红蛋白浓度超过180g/L,血细胞比容超过60。心电图:患者表现电轴右偏、肺型P波、右心室肥大劳损、T波倒置和(或)右束支阻滞胸部X线检查:肺动脉明显突出,右下肺动脉干横径15mm,右心室增大高原心脏病者表现:PaCO2增高和低氧血症。肺功能:患者肺活量减少,峰值呼气流速降低,每分通气量下降。,内科学(第9版),进入海拔较高或高原地区后发病;其症状与海拔高度、攀登速度及有无适应明显相关;除外类似高原病表现的相关疾病;氧疗或易地治疗明显有效除外其他疾病,(四)临床表现与诊断 诊断,内科学(第9版),头痛: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或普鲁氯哌嗪恶心呕吐:丙氯拉嗪或甲哌氯丙嗪严重病例:地塞米松或联合应用地塞米松和乙酰唑胺,(五)治疗与预防治疗,内科学(第9版),舌下含化或口服硝苯地平出现快速房颤时,应用洋地黄和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噻氯匹定或西洛他唑),(五)治疗与预防治疗,内科学(第9版),地塞米松8mg,静脉注射,继之4mg,每6小时一次。静脉给予甘露醇溶液和呋塞米(4080mg)降低颅内高压。在最初24小时,尿量应保持在900ml以上。,面罩吸入4050氧气24L/min,(五)治疗与预防治疗,内科学(第9版),(五)治疗与预防治疗,乙酰唑胺/醋酸甲羟孕酮,内科学(第9版),进入高原前,应进行有关高原环境特点、生活常识及高原病防治知识方面的教育。有器质性疾病、严重神经衰弱或呼吸道感染患者,不宜进入高原地区。攀登高原前,进行适应性锻炼;进入高原过程中,坚持阶梯升高原则。如果不能阶梯上升,于攀登前24小时预防性服用乙酰唑胺(250mg,每8小时一次)和(或)地塞米松(4mg,每6小时一次)。进入高原后,避免剧烈运动,应减少劳动量及劳动强度,适应后逐渐增加劳动量。注意防冻保暖,避免烟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保证供给充分液体量。,(五)治疗与预防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