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第九节
登革热1
第二
病毒性
传染病
登革热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作者:龚国忠,单位:中南大学,第九节,登革热,一、概述,二、病原学,三、流行病学,四、发病机制,五、临床表现,六、诊断和鉴别诊断,七、治疗,八、预防,概 述,一,传染病学(第9版),一、概述,(一)登革热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二)重型登革热,传染病学(第9版),一、概述,重症登革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是登革热的一种严重类型。起病类似典型登革热,发热2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多器官较大量出血和休克,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肝肿大。多见于儿童,病死率高。按有无休克表现分为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病原学,二,1.登革病毒,二、病原学,传染病学(第9版),是一类RNA病毒,归属于黄病毒科的黄病毒属。基因组为单链正股RNA,长约11kb,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基因组和核心蛋白一同装配成20面对称体的和衣壳。外层为脂蛋白组成的包膜。按包膜上抗原种类的不同,可分为DEN-14四种血清型。,2.理化特点,传染病学(第9版),(1)病毒培养及分离:登革病毒在伊蚊胸肌细胞、猴肾细胞及新生小白鼠脑中生长良好;目前最常用C6/36细胞株来分离登革病毒。(2)生理特性:登革病毒不耐热,60 30分钟或100 2分钟即可灭活,但耐低温,在人血清中保存于-20可存活5年,-70存活8年以上。登革病毒对酸、洗涤剂、乙醚、紫外线、0.65福尔马林敏感。,流 行 病 学,三,1.流行特征,三、流行病学,传染病学(第9版),(1)地理分布:主要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流行,尤其是东南亚、西太平洋和美洲地区。登革热目前已波及全球约140个国家和地区,每年约5000万人遭受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我国主要以广东、海南、台湾、香港、澳门和广西为主要流行区。(2)季节性:多流行于夏秋雨季,与伊蚊孳生有关。(3)周期性:部分地区具有隔年发病率升高的趋势,但近年来流行周期常不规则。,2.传播特点,三、流行病学,传染病学(第9版),(1)传播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2)传播途径:蚊虫叮咬,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3)人群易感性: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在地方性流行区,当地成年居民,在血清中几乎都可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故发病以儿童为主。,传染病学(第9版),特别指出:重型登革热流行特点其易感人群多见于流行区的原住民,外来人少见,可能与促进性抗体有关;引起DHF最常见血清型是DEN-2。,三、流行病学,发 病 机 制,四,二次病毒血症,登革病毒,伊蚊叮咬,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殖,病毒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复制,再定位,病毒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抗登革病毒抗体,免疫系统,抗原呈递,免疫复合物,补体系统激活,血浆蛋白漏出,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骨髓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传染病学(第9版),四、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五,五、临床表现,传染病学(第9版),隐性感染登革热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重型登革热重症登革热,潜伏期314天(平均7天),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三种,五、临床表现,传染病学(第9版),1.典型登革热,(1)发热:起病急骤,畏寒、高热,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持续57天后骤退至正常,亦可出现马鞍热。(2)皮疹:病程第36天出现,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全身广泛分布,持续34天。(3)出血:2550病例有出血现象,多在病程的第58天出现。(4)其它:约1/4患者可有轻度肝肿大。,典型登革热,五、临床表现,传染病学(第9版),2.轻型登革热,症状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表现为:发热较低,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疹,无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常肿大,病程14天。,3.重型登革热,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发热3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多表现为脑膜脑炎,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此型病情凶险,多于24小时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诊 断 和 鉴 别 诊 断,六,六、诊断和鉴别诊断(一)登革热,传染病学(第9版),1.个人史:登革热流行区居住史或近期旅游史。,2.临床特征:急起发热、皮疹、乏力、全身疼痛、出血、淋巴结大、束臂实验阳性。,(1)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减少,可有ALT轻度升高。(2)血清学检查:恢复期血清抗体比急性期升高4倍者可确诊;单份血清补体结合实验滴度超过132,红细胞凝集素抑制试验滴度超过11280具有诊断意义。(3)病毒分离和RT-PCR直接寻找病毒颗粒或成分。,3.实验室检查,4.鉴别诊断:流感、麻疹、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钩体病等。,登革病毒在C6/36细胞中生长,(二)重型登革热,传染病学(第9版),1.诊断标准(1)有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2)多器官较大量出血;(3)肝肿大。具备其中23项,同时血小板在100109/L以下,血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者,为登革出血热。同时伴有休克者,为登革休克综合征。,2.鉴别诊断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治 疗,七,七、治疗(一)登革热,传染病学(第9版),1.一般治疗:卧床,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防蚊隔离至完全退热。,(1)降低体温:首选物理降温,慎用NSAIDS类药物,必要时可使用激素。(2)液体疗法:体液丢失过多者应及时补液,以口服补液为主。(3)治疗出血:视情况采用不同手段进行止血。,2.对症治疗,3.防治并发症:症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者应及早使用20%甘露醇脱水同时静滴地塞米松;呼吸中枢受抑制者及时使用人工呼吸器。,(二)重型登革热,传染病学(第9版),1.一般治疗:卧床,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防蚊隔离至完全退热。,(1)防治休克:休克病例应尽快输液以扩张血容量,加用血浆或血浆代用品,但不宜输全血,以免加重血液浓缩;静脉滴注激素。(2)纠正代谢紊乱: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3)治疗出血:严重出血者输新鲜全血或血小板。,2.支持治疗,3.防治并发症:有DIC证据者应积极治疗DIC。,预 防,八,八、预防,传染病学(第9版),1.控制传染源:加强登革热疫情监测和国境卫生检疫。,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3.保护易感人群:在疫情高发区推广登革热疫苗的使用,可有效降低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