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一1
总论
,作者:李兰娟,单位:浙江大学,第一章,总 论,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是一类古老的疾病,公元前3700年,古埃及雕像上的下肢萎缩和畸形,与脊髓灰质炎相关公元前1200年,古埃及木乃伊脸面上长有脓疱性病灶,与天花相关公元前13世纪,我国甲骨文中已记载“虫、蛊、疟疾”等疾病,历史回顾,传染病学(第9版),传染病反复暴发流行,鼠疫称霸中世纪的死神天花与鼠疫比肩流感魔鬼的大规模侵入霍乱对全球的永久性威胁艾滋病“超级癌症”埃博拉病最凶悍的病毒病,传染病暴发的历史带给我们的启迪,传染病只能控制,不可能彻底消灭传染病的暴发与人类侵犯自然相关忽略对传染病的防控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反复流行,但每次格局在变正确的策略应当是预防为主,历史回顾,传染病学(第9版),传染病防治的辉煌战果,微生物的发现免疫学的兴起抗微生物药物的发现和应用感染病学理论的形成,消灭或基本控制 天花,脊髓灰质炎,传染病学(第9版),(一)新发感染病,当代社会面临的传染病压力,传染病学(第9版),新发现的感染病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再发的老感染病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近年来导致地区性或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当代社会面临的传染病压力,(二)病原体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增加,符合再发的老感染病病原体的特点,但近年来已导致地区性或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符合新发现的感染病病原体的特点,基因已经发生突变,传染病学(第9版),当代社会面临的传染病压力,(三)生物恐怖 bioterrorism 病原体可被用作生物武器 炭疽、鼠疫、天花、埃博拉,传染病学(第9版),对新发/特发感染病形成原因的思考,1.微生物进化和变异,2.社会、环境、行为因素,现有抗菌药物越来越“力不从心”,感染病有可能随之“周游列国”,城市化进程气候及生态环境的改变自然灾害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国际旅行与贸易全球化老龄化及免疫虚损人群的增多烈性微生物的散布医源性感染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传染病学(第9版),感染与免疫,第一节,构成传染过程的因素,人体,环境,病原体,降低非特异性免疫力,适应,影响生存能力,适应,抗病能力,致病能力,传染病与感染病的区别与联系,一、感染的概念,感染(infection)和传染(communication)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感染是指病原体导致人体发病的过程传染是指病原体在不同个体间转移的过程,感染病和传染病,各种病原生物所导致的疾病都属于感染病,其包含了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容易在人群间传播的疾病属于传染病,国内学科领域的误解,“感染又叫传染”在部分医学书籍中出现“infectious diseases”被翻译成“传染病”,传染病学(第9版),二、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 elimination of pathogen,2.隐性感染 covert infection,非特异性防御能力 特异性免疫功能 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病原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传染病学(第9版),二、感染过程的表现,3.显性感染 overt infection,4.病原携带状态 carrier state,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发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传染病学(第9版),二、感染过程的表现,5.潜伏性感染 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与病原携带状态的区别?,传染病学(第9版),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可以转变,二、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学(第9版),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的致病能力,1.侵袭力 invasiveness2.毒力 virulence 3.数量 quantity4.变异性 variability,传染病学(第9版),1.侵袭力,直接侵入人体 先黏附于肠或支气管黏膜表面,再侵入组织细胞,如志贺菌、结核分枝杆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能表达受体(定植因子)和小肠细胞结合通过细菌表面成分(如伤寒沙门菌Vi抗原)抑制吞噬而促进病原体扩散,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2.毒力,其他毒力因子 穿透能力 侵袭能力 溶组织能力,传染病学(第9版),毒素 toxins 外毒素 内毒素,3.数量,同一种传染病,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不同的传染病,能引起疾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可有较大差异,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4.变异性,变异因素 环境、药物、遗传 变异类型 致病力变异 抗原性变异 耐药性变异,传染病学(第9版),保护性免疫应答: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 天然屏障 natural barrier 吞噬作用 phagocytosis 体液因子 humoral factors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cell-mediated immunity 体液免疫 humoral immunity变态反应:促进病理改变 特异性,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传染病学(第9版),传染病的发病机制,第二节,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 position of invasion 机体内定位 location in the body排出途径 route of exclusion,传染病学(第9版),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 direct damage毒素作用 action of the toxin免疫机制 immunity mechanism,传染病学(第9版),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 pyrexia急性期改变 蛋白代谢 糖代谢 水电解质代谢 内分泌改变,传染病学(第9版),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三节,传染源 source of infection 患者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人群易感性 susceptibility of the population 易感者 流行的周期性 人工免疫影响流行的周期性,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学(第9版),传播途径 route of transmission 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血液、体液传播 其他:母婴传播,自然因素 natural factors 地理,气象,生态 疫源地 自然疫源型传染病/人兽共患病 zoonosis(鼠疫,螺旋体病,人禽流感)社会因素 social factors 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生活条件个人行为因素,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学(第9版),传染病的特征,第四节,1.病原体 pathogen,有特异性应用新技术可发现更多病原体,一、基本特征,2.传染性 infectivity,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可依据传染期隔离患者,传染病学(第9版),3.流行病学特征 epidemiologic feature,流行性 季节性 地方性 外来性,一、基本特征,4.感染后免疫 postinfection immunity,属特异性、主动、保护性免疫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再感染,重复感染,传染病学(第9版),1.潜伏期 incubation period,常态分布 随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与人体免疫力的强弱而定 潜伏期短的传染病,流行时往往呈暴发,二、临床特点,2.前驱期 prodromal period,非特异性 为许多传染病所共有一般持续13天,传染病学(第9版),3.症状明显期 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充分表现特有症状和体征为许多急性传染病所共有某些传染病可缺如,即顿挫型,二、临床特点,4.恢复期 convalescent period,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 可残余病理改变(如伤寒)或生化改变(如病毒性肝炎),病原体尚未能被完全清除(如霍乱、痢疾)可出现再燃、复发,传染病学(第9版),传染病的诊断,第五节,伤寒玫瑰疹,霍乱米泔水样粪便,破伤风角弓反张,麻疹口腔黏膜斑,百日咳痉挛性咳嗽,白喉咽部假膜,一、临床资料 clinical data,详尽的病史、细致的体检,传染病的诊断依据,传染病学(第9版),二、流行病学资料 epidemiological data,“三间分布”即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其他:传染病接触史、预防接种史、过去史、家族史等,传染病的诊断依据,三、实验室资料 laboratory data,病原学检查直接检查病原体培养分离 检测特异性抗原检测特异性核酸,传染病学(第9版),依不同的疾病,选取相应的标本标本采集应尽量于病程早期,特别是在应用抗病原体药物之前尽可能采集病变部位明显的材料败血症患者应在体温上升中,出现畏寒、寒战时采血标本采集应无菌操作,要尽快送检,注意正确保存与运输,如何提高病原体培养的阳性率?,传染病学(第9版),传染病的治疗,第六节,1.治疗与预防相结合2.病原治疗与支持、对症治疗相结合,一、治疗原则,传染病学(第9版),一般治疗支持疗法病原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对症治疗康复治疗中医治疗,二、治疗方法,传染病学(第9版),严格掌握适应证病毒感染性疾病不用抗菌药物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时不宜盲目续用抗菌药物发生严重副作用时,应停用或改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要作病原培养,并按药敏试验选药经验性试用抗菌药物适用于危急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必须目的性明确,选用抗菌药物的原则,传染病学(第9版),危重感染患者治疗策略:降阶梯治疗,使用最广谱的抗菌药物,1,降级换用相对窄谱的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的发生优化治疗成本,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恰当治疗充分治疗,2,传染病学(第9版),传染病的预防,第七节,一、传染病的预防原则,平战结合,传染病学(第9版),二、传染病的预防方法,1.管理传染源 management of the sources of infection,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及时上报接触者:检疫、密切观察、药物预防/预防接种病原携带者:筛查、治疗、教育、调整岗位、随访观察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消毒和无害化处理,传染病学(第9版),我国法定传染病,丙 类11种,法定传染病,乙 类26种,甲 类2种,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性感冒(含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肺炭疽按照甲类2h内直报,传染病学(第9版),2.切断传播途径 interruption of the route of transmission,隔离职业防护(正确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二、传染病的预防方法,消毒疫源性、预防性正确、规范地洗手,及时使用手消毒剂,传染病学(第9版),3.保护易感人群 protection of susceptible population,特异性主动免疫:疫苗、菌苗、类毒素特异性被动免疫:抗毒素、丙球、高滴度免疫球蛋白天花为什么会被消灭?还有哪些传染病有可能被消灭?,二、传染病的预防方法,传染病学(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