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黄冉冉第一页,共二十六页。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严重的症候。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上消化道出血部位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第二页,共二十六页。病因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1、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为最常见病因。第二位为食管、其次是急性胃粘膜损害及胃癌,少见病因有食道炎、胃炎、血液病及尿毒症、应激性溃疡如脑血管意外等等2、胃肠吻合术后的空肠溃疡和吻合口溃疡。3、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线破裂出血、门脉高压性胃病肝硬化、门静脉炎或血栓形成的门静脉阻塞、肝静脉阻塞〔Budd-Chiari综合征〕。第三页,共二十六页。第四页,共二十六页。临床表现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病变的性质、部位、出血量与速度,与患者的年龄、心肾功能等全身情况也有关系1、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下者多只表现为黑便;在幽门以上者常兼有呕血与黑便,即出血量达50-70ml时可产生黑便;假设上消化道出血量为5ml左右时,仅可使大便隐血试验呈阳性。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所表现的周围循环衰竭的程度与出血量及出血速度有关。假设出血量较大,且速度快者,循环血容量可迅速减少,导致心排血量降低,可出现休克表现,如头晕、心悸、出汗、脉细数、血压下降〔收缩压<80mmHg〕、皮肤湿冷、烦躁不安或意识不清,急性肾衰可出现少尿或无尿。第五页,共二十六页。临床表现3、氮质血症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大量血液进入肠道,血液中蛋白质被消化吸收引起血尿素氮短暂增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一般在大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24-48小时可达顶峰,3-4日前方降至正常。4、发热在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5、血象变化急性失血一般约需3-4小时以上才出现血红蛋白降低,出血后骨髓有明显代偿性增生,表现在出血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可增高,随着出血停止,网织细胞逐渐降至正常,假设出血未止,网织红细胞可持续升高。白细胞计数也可暂时增高,之血后2-3天即恢复正常。出血者伴脾功能亢进,那么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第六页,共二十六页。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血、便检查测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网织红细胞、肝功能、肾功能、血尿素氮、大便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