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抗心绞痛药掌握: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抗心绞痛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响;了解:抗心绞痛药物的联合应用第一页,共二十六页。一、概述1.定义:心绞痛是冠A供血缺乏,引起血氧供需失衡→心肌暂时缺血缺氧→代谢产物蓄积→发作性胸痛。第二页,共二十六页。2.临床类型:可分为3种。(1)劳累性心绞痛:过劳、剧烈运动、情绪冲动,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2〕变异型心绞痛:休息、夜间发作,发病与冠A粥样硬化斑块改变和冠A痉挛,冠A张力增加和血栓形成有关。〔3〕不稳定型心绞痛:包括初发型、恶化型及自发性心绞痛。胸痛剧烈,持久。常开展为心梗。第三页,共二十六页。(1)心率和收缩力:心率↑,心力↑,耗氧增加。(2)心室壁肌张力:影响最大。与心室容积和室腔内压力成正比,张力越高耗氧越大。(3)射血时间:是每搏射血时间与心率的乘积,射血时室壁张力最高,射血时间越久,耗氧越多。3.影响心肌耗氧的因素:第四页,共二十六页。血氧供需失衡和血栓形成是心绞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因此改善血氧供需矛盾与抗血栓是心绞痛治疗的药理根底。第五页,共二十六页。(1)减少心肌耗氧量:如硝酸酯类、ß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2)增加心肌供血〔缺血区〕:如硝酸酯类抗心绞痛药物需具有:第六页,共二十六页。二、常见抗心绞痛的药物〔一〕硝酸酯类药物: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硝酸戊四醇酯。作用快慢和维持时间不同,其中以硝酸甘油最为常用。第七页,共二十六页。口服首过消除大。舌下含服易经口腔粘膜迅速吸收,维持20-30min。也可经皮肤吸收。肝内代谢,最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从尿排出。【体内过程】第八页,共二十六页。1、降低心肌耗氧量治疗量:心室壁张力↓→耗氧量↓①扩张小静脉→回心血量↓→心室容积↓→心室壁张力↓;②扩张小动脉→射血阻力↓→心脏后负荷↓→左室内压下降↓→心室壁张力↓。大剂量→降低血压→反射性心率↑心肌收缩力↑→耗氧量↑【药理作用】硝酸酯类抗心绞痛机制主要与其舒张血管作用有关。第九页,共二十六页。2.改善缺血心肌的供血①增加心内膜下的血液供给。室壁张力降低→心内膜血管阻力降低→血液供给充足。②选择性扩张心外膜较大的输送血管,促使心外膜向心内膜下缺血区供血供氧。③扩张冠脉〔尤其病变处〕及开放侧支循环,增加心肌缺血区的血液供给。第十页,共二十六页。释放出的NO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AS)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