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医学专题—第七章致癌物质案例.ppt
下载文档

ID:2531326

大小:933.50KB

页数:61页

格式:PPT

时间:2023-07-0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2 医学 专题 第七 致癌 物质 案例
1,第七章,食品中化学(huxu)致癌物质的检测,第一页,共六十一页。,2,食品中的致癌物质主要(zhyo)为黄曲霉毒素、亚硝胺、苯并(a)芘等。食品中致癌物质的含量虽少,但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危害甚大,因此必须进行监测。,第二页,共六十一页。,3,第一节 黄曲霉毒素(d s),一、霉菌毒素的种类 霉菌是一些丝状真菌的通称,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几乎无处不有,主要在不通风、阴暗(yn n)、潮湿和温度较高的环境中生长。霉菌很容易生长在各种食品上并产生危害性很强的霉菌毒素。目前已知的霉菌毒素约有200余种,与食品关系较为密切的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杂色曲霉素等。已知有5种毒素可引起动物癌症,它们是黄曲霉毒素(B-、G、M)、黄天精、环氯素、杂色曲霉素和展青霉素。,第三页,共六十一页。,4,霉菌污染食品可使食品的食用价值降低,甚至(shnzh)使之完全不能食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平均有2的谷物由于霉变不能食用。霉菌毒素中毒大多是由被霉菌污染的粮食、油料作物以及发酵食品等引起的。霉菌毒素多数有较强的耐热性,一般的烹调加热方法不能使其破坏。当人体摄入的霉菌毒素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引起中毒。霉菌中毒往往表现为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有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以及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第四页,共六十一页。,5,二、黄曲霉毒素(d s)的种类,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简写AFT),主要是黄曲霉、寄生曲霉和温特曲霉等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其它霉菌如青霉、毛霉、根霉等也能产生,但产量甚少。然而,并非所有的黄曲霉菌株都能产生AFT。目前已分离(fnl)到的黄曲霉毒素有20多种。根据其在波长为365nm紫外光下呈现不同颜色的荧光而分为B、G二大类。,第五页,共六十一页。,6,B大类于紫外光照射(zhosh)下呈现蓝色荧光;G大类则呈绿色荧光。其它如M、P等都是B族或G族的衍生物。现知污染食品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B2a、G2a。一般以B1为主,其毒性最大,致癌作用最强。,第六页,共六十一页。,7,三、黄曲霉毒素(d s)的结构与理化性质,(一)黄曲霉毒素的结构(jigu)黄曲霉毒素系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第七页,共六十一页。,8,(二)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1.溶解性 AFT的分子量为312346,难溶于水、乙醚、石油醚及己烷中,易溶于油和甲醇(ji chn)、丙酮、氯仿、苯、乙醇等有机溶剂中。2.稳定性 AFT是一组性质比较稳定的化合物;其对光、热、酸较稳定。而对碱和氧化剂则不稳定。,第八页,共六十一页。,9,分解温度为280,在中性及弱酸性溶液中很稳定。在pH 13的强酸性溶液中稍有分解。易被强碱或强氧化剂破坏,在pH 910的碱性溶液中能迅速分解,能被强氧化剂次氯酸钠氧化(ynghu)。黄曲霉毒素对紫外线照射很稳定,但低浓度时对光很敏感,易被紫外线所破坏。其溶液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发出荧光。,第九页,共六十一页。,10,四、黄曲霉毒素对食品(shpn)的污染,黄曲霉毒素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加之其化学性质(huxu xngzh)稳定,耐高温等特点,因此,对食品的污染十分严重。自1960年发现黄曲霉毒素以来,由于它对粮食、饲料、肉类、乳品、发酵制品等均有严重污染,引起人畜中毒、死亡。因此对黄曲霉毒素日益引起重视。,第十页,共六十一页。,11,(一)对植物性食品(shpn)的污染,植物性食品可在栽培及贮存过程中被霉菌污染,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繁殖并产毒,黄曲霉毒素在南方潮湿地区较北方干燥地区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在各类粮、油食品中,最易受污染的是玉米、花生,其次(qc)是大米、稻谷,而小麦、豆类、胡桃、杏仁及高粱等受污染较轻。辣椒、家庭自制发酵食品也能检出黄曲霉毒素。,第十一页,共六十一页。,12,其污染程度与各种作物生物学特性和化学组成(z chn)以及成熟期所处的气候条件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富含脂肪的粮食易产生AFT。此外,收获季节高温、高湿,也易造成AFT的污染。,第十二页,共六十一页。,13,(二)对动物性食品(shpn)的污染,除粮油等食品外,黄曲霉毒素对动物性食品也有污染,如皮蛋、奶与奶制品、腌肉、干咸鱼中有一定的检出率。对于猪来说,黄曲霉毒素B1和M1的含量不但是由于摄进B1而引起中毒的黄疸病猪有;而且摄进了B1而未发生(fshng)黄疸的鲜猪肉中也有一定的含量。黄曲霉毒素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对食品的污染无所不在。冷库也不例外。,第十三页,共六十一页。,14,五、黄曲霉毒素对人体(rnt)的危害及其允许含量,(一)对人体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的急性毒性可因动物的种属、性别、年龄和营养状况的不同而有差异。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极强,远远高于氰化钾、砷化物和有机农药。AFTB1属于剧毒类物质,是目前已知霉菌毒素中最强的一种,人类可因食用污染(wrn)黄曲霉素的食品而发生急性中毒。,AFT是目前(mqin)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其中AFT Bl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第十四页,共六十一页。,15,长期摄入黄曲霉毒素所造成的慢性中毒,在某种意义上,可能(knng)比急性中毒更有实际意义。慢性中毒除表现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生长发育缓慢外,主要表现为肝脏的亚急性或慢性损伤。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还有致畸、致突变的作用。,第十五页,共六十一页。,16,六、食品(shpn)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方法,黄曲霉毒素的测定方法,最初(zuch)以纸色谱和氧化铝薄层色谱法进行,以目测法定量。灵敏度低,主要用于检测黄曲霉毒素B1,方法需要配合生物试验以便确证。因而测定时间较长。以后改用硅藻土或硅胶作为吸附剂的薄层色谱法,以目测法定量,灵敏度较高(5g/kg),主要用于黄曲霉毒素B1和G1的测定,但目测法的误差大,可达2030%。,第十六页,共六十一页。,17,1966年以来,开始使用薄层色谱法结合使用荧光(ynggung)光度法进行定量,使灵敏度大大提高(可达0.11 g/kg),可用于AFTB1、B2、G1、G2和M1的单独测定,许多国家已把此法作为法定的方法,现阶段我国也是用薄层色谱法结合荧光光谱法作为标准方法。,第十七页,共六十一页。,18,近年来,又发展了微柱色谱法,以内径0.4cm玻璃管制成氧化铝硅镁型吸附剂为主的微柱。样品中的杂质被氧化铝吸附,而AFT则被硅镁吸附剂所吸附,将样品微柱管与AFT标准微柱管比较,即可进行定量,此法操作较薄层色谱法简单迅速,灵敏度为510g/kg,可应用大批量试样的筛选(shixun)试验,但此法不能分离黄曲霉毒素B1、B2、G1、G2,所以测得结果为AFT的总量。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已在国内外广泛使用,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第十八页,共六十一页。,19,食品中AFTB1的测定中薄层色谱法检出限为5g/kg,酶联免疫吸附法为0.01g/kg;食品中AFTM1和乳中AFTM1的测定采用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o xio)液相色谱法、免疫亲和层析净化荧光光度法,乳粉中检测限为0.08g/kg,乳中0.008g/L。,第十九页,共六十一页。,20,(一)食品(shpn)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1薄层色谱法(1)原理 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经提取、浓缩、薄层分离后,在波长365nm的紫外光下产生蓝紫色荧光,根据其在薄层上显示荧光的最低检出量来测定含量。本法适用(shyng)于粮食、花生及其制品、薯类、豆类、发酵食品、酒类等各种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第二十页,共六十一页。,21,(2)注意事项,操作中所用的试剂(shj),不得出现荧光干扰物质。作展开剂用的乙醚和三氯甲烷不应含有氧化物或过氧化物,否则会使黄曲霉毒素B1被破坏而灵敏度降低。配制AFTB1或M1标准溶液时需用百万分之一天平,称量比较困难,而且AFTM1见光后易被破坏。,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一页。,22,实验过程中的防护:由于AFT是剧毒(j d)及强致癌物,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应特别小心。实验过程中应戴口罩,配制标准液时应戴胶手套,并严禁散落在实验台上,取标准液或样液严禁用口吸。加强消毒工作:若衣服被污染时,可用5%NaClO浸洗1530min,再用清水洗净。散落于实验台上或仪器上的黄曲霉毒素可用5%NaClO去毒。,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一页。,23,当皮肤被污染时,可用24%NaClO处理,然后用肥皂洗净。不小心弄入口内时,立即用1%NaCO3漱口,再用清水漱口至清洁为止。剩下的阳性(yngxng)样品,应先用10%NaClO处理后才能倒到指定的地方。离开实验室前,可在紫外灯下检查各部分是否还有未消毒干净的部位,如有,则在荧光处用5%NaClO处理。,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一页。,24,2.酶联免疫吸附法,原理 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经提取、脱脂、浓缩后与定量特异性抗体反应,多余的游离抗体则与酶标板内的包被抗原结合,加入酶标记物和底物后显色,与标准(biozhn)比较定量。,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一页。,25,(二)食品(shpn)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测定,1薄层色谱法 原理 样品经提取、浓缩、薄层分离后,在波长365nm的紫外光下,黄曲霉毒素B1、B2产生蓝紫色荧光,黄曲霉毒素G1、G2产生黄绿色荧光,根据(gnj)其在薄层上显示荧光的最低检出量来测定含量。在薄层板上的最低检出量:黄曲霉毒素B1、G1为0.004g。B2、G2为0.002g。最低检出浓度:黄曲霉毒素B1、G1为5g/kg,B2、G2为2.5g/kg。,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一页。,26,2微柱筛选(shixun)法(第二法),(1)原理 样品提取液通过由氧化铝与硅镁吸附剂组成的微柱层析管,杂质被氧化铝吸附,黄曲霉毒素被硅镁吸附剂吸附,在365nm紫外线下呈蓝紫色荧光,其荧光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黄曲霉毒素的含量成正比,由于微柱不能分离B1、B2、G1、G2,故结果为黄曲霉毒素的总量。(2)注意事项:本法(bn f)与薄层色谱荧光测定法相比,操作较为简单,适合于阳性率较低的样品。装柱时应注意使每一层的层面平整,再装另一层。否则将产生不均匀的荧光环,难以判断阳性。,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一页。,27,(三)黄曲霉毒素(d s)M1与B1的薄层色谱法,本法适用于牛乳及其制品、黄油及新鲜猪组织(肝、肾、血及瘦肉)等各种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和B1的测定。1.原理 样品经提取、浓缩、薄层分离后,黄曲霉毒素M1与B1在波长365nm的紫外光下产生(chnshng)蓝紫色荧光,根据其在薄层上显示的最低检出量来测定含量。2.操作方法 整个操作需要在暗室条件下进行。样品进取。净化 测定:硅胶G薄层板的制备 点样 展开 观察与评定结果 稀释定量 确证试验,第二十七页,共六十一页。,28,3注意事项,黄曲霉毒素M1是黄曲霉毒素B1的代谢产物,多存在于动物组织(zzh)和乳中,因而测定时杂质甚多。为除去杂质,采用:用石油醚提取脂溶性杂质三次。用三氯甲烷萃取甲醇水中黄曲霉毒素后,再用氯化钠溶液洗去残存的水溶性杂质。乳及乳制品可采用硅胶柱柱层析净化。在采用喷硫酸确证时,有些有机物也有类似荧光变化,专一性较差。,第二十八页,共六十一页。,29,第二节 亚硝胺类化合物的测定(cdng)N-亚硝基化合物(N-Nitroso-compound),凡是具有(jyu)=N-N=O 这种基本结构的化合物 统称为N-亚硝基化合物。N N=O,第二十九页,共六十一页。,30,一、亚硝胺类化合物的性质(xngzh),亚硝胺是亚硝胺类化合物的简称(jinchng),包括亚硝胺和亚硝酰胺两类。低分子量的亚硝胺在常温下是黄色液体,高分子量的亚硝胺为固体。除二甲基亚硝胺和二乙基亚硝胺外,均稍溶于水和脂肪,易溶于醇、醚和二氯甲烷等有机溶剂。亚硝胺类化合物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水解,在中性及碱性条件下较稳定。但在酸性溶液中及紫外光照射下可缓慢分解,在哺乳动物体内经酶解可转化为有致癌活性的代谢物。有的亚硝胺具有挥发性。,第三十页,共六十一页。,31,二、亚硝胺对食品(shpn)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