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医学
专题
儿童
悲伤
辅导
兒童悲傷輔導,南華大學 生死(shn s)學系 何長珠教授,第一页,共四十七页。,目次(mc),一.兒童期的定義二.悲傷的內涵與型式(xn sh)1.何謂失落 2.悲傷的定義 3.悲傷的反應,第二页,共四十七页。,目次(mc),三.兒童的悲傷 1.兒童的死亡概念 2.各死亡概念所使用的問題 3.以年齡區分的死亡概念之認知發展 4.兒童失落類型 5.兒童悲傷反應 6.兒童悲傷與哀悼的能力 7.兒童獨特的悲傷反應 8.影響兒童悲傷結果的變項 9.成人(chng rn)與兒童悲傷任務的比較 10.喪慟兒童的心理任務(早期、中期、晚期),第三页,共四十七页。,目次(mc),四.兒童悲傷輔導策略(cl)1.兒童悲傷輔導策略 2.兒童悲傷輔導技巧,第四页,共四十七页。,兒童期的定義,第五页,共四十七页。,兒童期的定義,1.牛津英文字典(Simpson&Weiner,1989)自中世紀起即用兒童(child,古英文cild)一字形容人類父母的後代,亦指未出世或新生人類,更原始的意思是母親子宮內的果實。2.兒童期通常(tngchng)只小於青春期的個體。3.兒童期的定義:從出生到青春期或青少年開始時的生命週期。4.根據Erikson的人格發展兒童的分期為: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兒童期、學齡兒童期。,第六页,共四十七页。,悲傷的內涵與型式(xn sh),第七页,共四十七页。,何謂失落(shlu)?,1.一個人原來已有的東西被剝奪了(如:失去(shq)朋友)。2.無法保住或獲得我們覺得有價值的東西(如:被搶劫而造成的損失)。3.在物質方面或過程中有所減損(如:喪失某種能力)。4.受到破壞或毀損(如:因戰爭而造成的失落)。5.非常個人化的認定。6.生命中從過去到現在無法表達出意義的失落。,第八页,共四十七页。,悲傷的定義,悲傷是個人在獨特地經歷任何一種關係的失落後,所產生的自然情緒及感覺的正常(zhngchng)過程。1.悲傷是正常的 2.悲傷是自然的 3.悲傷是一種過程 4.悲傷是表達情緒的時期 5.每一次的悲傷都是獨特的經歷 6.任何失落都能造成悲傷,第九页,共四十七页。,悲傷的反應,(一)單純的悲傷反應(Worden,1991;李開敏譯,2004)感覺:悲哀、憤怒、愧疚感與自責、焦慮、孤獨感、疲倦、無 助感、驚嚇、渴念、解脫感、放鬆及麻木(mm)。生理感官與知覺:胃部空虛、胸部緊迫、喉嚨發緊、對聲音敏 感、一種人格解組的感覺(我走在街上,可是沒有一件 事看起來是真實的,包括我自己在內)、呼吸急促,有 窒息感、肌肉軟弱無力、缺乏精力及口乾。認知:有困惑、沈迷於對逝者的思念、感到逝者仍然存在及幻 覺。行為:有失眠、食慾障礙、心不在焉的行為、社會退縮行為、夢到失去的親人、避免提起失去的親人、尋求與呼喚、嘆氣、坐立不安,過動、哭泣、舊地重遊及隨身攜帶遺 物、珍藏遺物。,第十页,共四十七页。,悲傷的反應,(二)複雜性悲傷反應Longaker列出複雜性悲傷的徵兆(陳琴富譯,1999)1.延長憂鬱和沮喪的時間。2.暗示(nsh)有關自殺的傾向或新增的恐懼感。3.輕忽健康。4.對親人已死的事實過渡退縮或持續抗拒等。,第十一页,共四十七页。,兒童的悲傷,第十二页,共四十七页。,兒童的死亡(swng)概念,SPeece與Brent(1996)研究中歸納出死亡概念有五個要素:普遍性:指所有生物(shngw)必死的事實。包含三個面向概括性、不可避免(死亡無可避免的事實)及不可預測(任何特定個體死亡的時間是無法預先得知的)。不可逆:一旦身體死亡及無法復活。包括過程不可逆(從活到死之狀態過程不可逆轉的事實)和狀態不可逆(死亡進行的狀態一旦完成時,便是一個永久不變的事實)。,第十三页,共四十七页。,兒童的死亡(swng)概念,無機能:一旦(ydn)生物死亡,其所有活著的生理身體的生活能力都終止,特指生理身體方面的死亡。原因性:導致個體死亡可能的內外在原因抽象與真實了解。非肉體延續性:生理身體死亡後,個人延續存在的某種形式,被許多人稱為對來生的信念。其他要素:死亡有靈論、安喪、腐化、對死亡的態度、童話中的死亡主題。,第十四页,共四十七页。,兒童的死亡(swng)概念,Kane以不同年齡層的兒童,對死亡(swng)認知內涵概念歸納九項:真實感(Realization)分離感(Separation)不可移動(Immobility)原因性(Causality)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無機能性(Dysfuncionality)普遍性(Universality)無感覺(Insensitivity)外貌(Apperance),第十五页,共四十七页。,各死亡概念(ginin)所使用的問題,普遍性:每個人遲早都會死嗎?、有一天你會死嗎?、兒童會死嗎?、人匙麼時候會死?、我能做什麼讓我不會死嗎?不可逆:死了的人能再活過來嗎?、你死後會發生什麼事?、你死後能復生嗎?、如果我給已死亡的人一些藥物,他能再活過來嗎?、我朋友的父母(fm)會停留在死亡狀態多久?,第十六页,共四十七页。,調查各死亡概念(ginin)所使用的問題,無機能:死人還聽的見嗎?、死後會發生什麼事?、有任何事是人死後可以(ky)做的嗎?、人們死後會有什麼不同?原因性:人為什麼會死亡?、你會如何死?、人會因為使壞而死掉嗎?非肉體延續性:死後會發生什麼事?,第十七页,共四十七页。,以年齡區分的死亡(swng)概念之認知發展,1.Nagy(1984),第十八页,共四十七页。,以年齡區分的死亡(swng)概念之認知發展,2.Salter,第十九页,共四十七页。,以年齡區分的死亡(swng)概念之認知發展,3.曾煥棠(2005),第二十页,共四十七页。,兒童失落(shlu)類型,1.個人意義關係的失去:個人必須在一個彼此有投入的關係中,才會經驗到失落。對象可能是父母(fm)、祖父母(fm)、兄弟姊妹、親近的朋友或寵物、或孩子生活中其他重要的對象。2.依附對象的失去:一種特別緊密且全面的個人關係。依附對象只一個養育兒童,照顧他們身體和情緒上的需要,提供他們生活必要的保護和安全,而且是為兒童所認同的人(Bowlby.1982)。如父母、祖父母。,第二十一页,共四十七页。,兒童失落(shlu)類型,3.次級失落:只生活中某一部份的失落造成另一種失落,它的存在是依附在主要失落。例如搬新家、轉到一個新的學校、生活作息(zux)的改變等等。,第二十二页,共四十七页。,兒童的悲傷反應,嬰幼兒時期:1.表現出高度的焦慮,可從激動及煩躁的行為上看出,如大哭大鬧、吸吮拇指、咬人或丟東西等。2.心智(xn zh)上對創傷所留下的記憶不會很強烈,但可能保留身體的記憶。,第二十三页,共四十七页。,兒童的悲傷反應,學齡前兒童期:1.最常出現焦慮,分離焦慮通常最顯著,深怕與照顧者分離,包括黏住大人、不願單獨睡覺、希望人家抱、以及當主要照顧者或父母不在時,會過份哭鬧。2.大發脾氣或攻擊行為。3.行為和身體功能上的退化,例如:間歇性大小便失禁、拒穿衣服、拒吃飯、拒洗澡。4.變得不愛說話、退縮、沈默。5.睡眠受到干擾,如常做惡夢。6.將固定生活(shnghu)的改變視為威脅。7.有憤怒和抗拒感。,第二十四页,共四十七页。,兒童的悲傷反應,學齡兒童期:1.否認死亡的發生,不是否認人死亡的事實,而是在情緒上否認死亡,維持情緒的控制和持續如往常(wngchng)般的生活,希望別人視他們為成人,反映出對無助和脆弱的恐懼、希望在同儕眼中表現正常。2.承擔主要照顧者的角色,將注意力集中在照顧他人,而抑制了個人的情緒。3.過度的罪惡感。4.恐慌和慮病行為。5.難以集中注意力。6.行為發生極端的改變。7.不信任成人。,第二十五页,共四十七页。,兒童悲傷與哀悼(ido)的能力,Bowlby(1980)指出影響兒童有效適應死亡的因素。認為兒童無法適切表達悲傷,常是因為沒有給予死亡相關的正確知識。四個有助於兒童哀悼的要素:1.死亡發生之前(zhqin):與父母的關係 2.死亡發生時:立即得到正確訊息 3.死亡發生之後:參予相關喪葬儀式 4.死亡發生一段時間後,可得到其中一位 位父母或替代父母的安慰,第二十六页,共四十七页。,兒童獨特的悲傷反應,1.在時間上,兒童的悲傷反應會比成人長久。(漸進式)2.兒童需要得到類似父母般成人的照顧,以度過失落和失落所引發的痛苦。3.在失落的調適上,有不同(b tn)於成人的方式。例如:比較常使用分散注意力,利用熟悉的活動和日常例行的飾物來找到慰藉,否認和運用幻想調適突如其來的失落。,第二十七页,共四十七页。,兒童獨特的悲傷反應,4.認同往生父母的發展任務,將強烈影響兒童的悲傷反應。認同死去父母的需求,使緊抓住父母的特質不放。5.兒童的自我認同常受其失落經驗影響,因兒童的自我發展尚未穩定,且是持續進行 中。6.悲傷和哀掉的過程,常與兒童發展的過程交織在一起,所以很難判斷悲傷何時以停止(tngzh),正常發展已重新開始。7.未滿十一歲的兒童因認知上的限制,較無法了解死亡的自然現象和死亡隱含的意義。,第二十八页,共四十七页。,影響兒童悲傷結果的變項,第二十九页,共四十七页。,成人(chng rn)與兒童悲傷任務的比較,第三十页,共四十七页。,成人(chng rn)與兒童悲傷任務的比較,對於兒童而言,悲傷介入的目標:是必須建立(jinl)一個允許兒童繼續達成他們特定生命階段重要任務的合適環境及支持性環境。(WolfeSenta,1995)。,第三十一页,共四十七页。,喪慟兒童的心理(xnl)任務-早期,1.了解:兒童需要知道死亡的生理層面幫助他們了解失落,不只是概括性地了解死亡,而需要是以他們可以了解的語言,知道這個特殊死亡的細節。2.自我保護:悲傷是一種情緒冒險,只有在安全和被保護的情境(qngjng)中,才可能冒險,因此,自我保護要保護著兒童的身體、精神、情緒和家庭。,第三十二页,共四十七页。,喪慟兒童的心理(xnl)任務-中期,1.情緒接受:兒童從理智上的了解死亡,進展到深一層情緒層面,體認失落的意義,全盤接受失去(shq)的這個人以無法復返,也不能被取代。2.關係的重新評估:兒童將回顧記憶中正向和負向的回憶,所有與死者相關尚未解決的情緒,此時都可能浮現出來,必會激起矛盾。,第三十三页,共四十七页。,喪慟兒童的心理(xnl)任務-中期,3.承擔痛苦:不是逃避,不是否認,而是去感受它,承擔痛苦。兒童在處理這個任務時,通常是緩慢嘗試且斷斷續續的,不成熟的自我(zw)防衛,使他們無法調適自己去忍受情緒上的痛苦,也使得他們哀悼的過程顯得比成人久。,第三十四页,共四十七页。,喪慟兒童的心理(xnl)任務-晚期,1.形成新的個人認同:結合失落的經驗和死者部分特質的認同,形成一個新的個人認同。有些兒童會藉由過度認同死者,來傳他們對死者的忠誠或罪惡感,以致於去選擇別人破壞性的生活方式(如毫無運動興趣的人負起死者對運動的遺志、酗酒);有些兒童選擇相反的認同,目的為了逃避(tob)與死者相似的事物。,第三十五页,共四十七页。,喪慟兒童的心理(xnl)任務-晚期,2.投注新的關係:投注情感於一個新的關係中,不會過份害怕失落,也不需時常將新的個人與死者做比較。新關係的建立,須給予多一些的自由,而不要太扭曲過去的經驗。3.建構恆定的內在關係:與死者建構和維持一個恆定的內在關係。悲傷最終的結果並不是指情緒的分離,而是建立一種新的依附,兒童找到自己的方法(fngf)紀念死者,藉著結合死者部分特質形成新的自我,以進入和死者的新關係。,第三十六页,共四十七页。,喪慟兒童的心理(xnl)任務-晚期,4.重回發展性任務:全心回到適合年齡發展階段的任務與活動。5.調適週期性重現的痛苦(tngk):最常出現的時機多在發展階段的轉變或特殊的紀念日。紀念日反應只每逢死者的忌日,或一年中特別的假日、生日、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慶,常讓人想起死者,引發悲傷的重現。,第三十七页,共四十七页。,兒童悲傷的輔導策略(cl)與技巧,第三十八页,共四十七页。,遠離悲傷的四個心理(xnl)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