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科技
自立
自强
开放
创新
有机
理论
机制
路径
研究
雷小苗
第 卷 第 期 年 月科 学 学 研 究 文章编号:()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有机协同 双循环格局下的理论、机制与路径研究雷小苗,杨 名,李良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广东广州)摘 要: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辩证统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两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战略载体,对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意义重大。从系统论看,国内、国际创新活动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动态平衡性、非加和性等特征。“科学 技术 市场”理论框架中,三个子系统互相衔接、有效联动、协同作用是实现自立与开放协同的基础。“内循环”与“外循环”协同和“自立”与“开放”协同具有内在逻辑的统一性。“双循环”格局下促进自立与开放协同的路径包括:一是合作模式多元化:加强基础研究的国际合作,推动“外循环”下大小循环相结合的多元开放模式。二是内部协作高效化:弥合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断裂”,提升“内循环”下的科技自立自强。三是内外循环协同化:以内促外,以外提内,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双轮驱动。关键词:科技自立自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开放创新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收稿日期:;修回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作者简介:雷小苗(),女,副教授,博士,:。杨名(),男,副教授。李良艳(),女,副教授,博士。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技术复杂度越来越高,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命科学等产业靠“单打独斗”很难实现技术突破。科技创新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国家、多领域交互协作过程。然而,由于近年来西方少数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我国嵌入全球创新链受阻。另一方面,国内产学研协作效率不高,原始创新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我国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构成的创新链存在“堵点”,学研机构的科研成果“束之高阁”,市场转化率低。与此同时,多个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却长期依赖国外。一旦外部形势发生变化,“卡脖子”问题就会凸显。这种两难困境,本质上是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的辩证统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用系统、整体、辩证思维梳理了这一逻辑:“一方面,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另一方面,我们强调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在自立自强中扩大开放、兼容并蓄,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在开放创新中实现更高质量的自立自强。使自立与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机协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自立与开放有机协同提供新思路和战略载体。在“国内”和“国际”循环互动中,推动“自立”和“开放”的协同具有理论贯通性。两者都是系统论思想的时代延伸。本文聚焦“双循环”格局下“科技自立”与“开放创新”协同问题。在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之上,分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自立与开放的协同机制,提出自立与开放的协同路径,对于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科技强国之路意义重大。“双双循循环环”格格局局下下科科技技自自立立自自强强与与开开放放创创新新有有机机协协同同的的理理论论逻逻辑辑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自立与开放协同的战DOI:10.16192/ki.1003-2053.20220909.001 第 期雷小苗 杨 名 李良艳: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有机协同略载体。基于系统论思想,构建“双循环”格局下自立与开放协同的理论框架,为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有机协同打牢理论基础。“双循环”新格局下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有机协同的理论基础“外循环”与“内循环”的长期失衡,造成国内科技自立能力不足。这是因为:第一,“外循环”主导的开放战略下,国内创新主体长期依靠“开放式”技术创新联盟,造成“内循环”体系下的自主创新能力缺失。第二,国内产学研协作创新链效率低,“从 到”原始创新少。新时代,以“外循环”为主导的开放创新模式问题凸显。“内循环”与“外循环”协同下,如何协同“自立”与“开放”,是目前科技创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自立与开放协同提供了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内、国外循环辩证关系的具体阐释是“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这一理论阐释对于自立与开放协同的启示是:要“以内促外,以外提内”,即: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高质量开放创新,以高质量开放创新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系统论看,国内、国际创新活动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动态平衡性、非加和性等特征。科技创新活动是知识的生产、扩散、应用的往复循环过程,正如一般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所认为,系统的开放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前提条件之一;完全不开放的系统,即封闭系统,必定走向无规无序状态,即退化为平衡态。系统处于这样的平衡态时,不可能重新自发地自组织。由此可见,要使系统远离平衡、充满活力,必须充分开放。具体到科技创新系统,亦是同理,要保持创新体系的活力,就要构建开放创新体系,增加国内科技资源与国际创新要素的交互融合。从协同学看,“竞争与合作”是开放系统自组织、有序化的前提。“国内”与“国际”创新活动之间也必然存在着竞争与合作。是依托国际市场,继续依赖“外循环”?还是在畅通“内循环”的基础上实现“内外循环”相互促进?在西方少数发达国家技术封锁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然而,这不并是要割裂“国内”与“国际”市场,而是强调在“打通国内大循环”的同时,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在科技创新中,关键核心技术要“以我为主”,同时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中,推动自立与开放的良性互动,进而形成自立与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双循环”新格局。从内外因理论角度看,“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体到“双循环”格局下的科技创新来说,科技自立自强是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科学技术的突破,是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开放创新则是充分利用外部科技资源、创新要素等提升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我国的科技创新思路,是需要通过吸收外部创新力量来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双循环”格局下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有机协同的理论分析框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构建充分开放的科技创新体系?如何促进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有机协同?这需要从我国创新体系框架谈起。国家创新体系框架的核心是创新链,在以知识生产为源头的创新链中,技术研发作为中介和桥梁,使得知识能够最终转化为科技产品并应用于商业市场,如此,科技创新的全链条得以贯通。在这个创新链条中,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创新主体与技术转移中介、政府、金融机构等创新辅体共同参与,实现从知识生产、扩散到市场应用的高效协作,目的是推动知识由“生产方”向“需求方”的转移。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依赖完善、高效、协同的创新链。科技创新过程是一个知识的生产,扩散、应用、消费的过程。因此,从知识生产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商业应用的创新全流程,将创新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的子系统:科学子系统、技术子系统、市场子系统。其中,科学子系统侧重基础研究,主要产出科学知识,以文献为主;技术子系统侧重应用研究,主要产出新技术,以专利为主;市场子系统侧重产业化和市场化,以新产品、新服务为主。三个子系统互相衔接、有效联动、协同作用。据此,构建如图 所示的“科学 技术 市场”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此来分科 学 学 研 究第 卷析“双循环”格局下开放创新与自立自强有机协同的机制。图 “科学 技术 市场”理论分析框架 图 所示的理论分析框架中,知识流动与知识生产同等重要,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不但依赖于科学、技术、市场三个子系统的创新;也依赖于流动环节、及反馈环节的链接。其中,流动环节 链接科学与技术,是科学技术化过程。流动环节 是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的正向流动,是科技成果“推动”产业化过程;反馈环节是市场需求向科技创新的逆向反馈,是产业“拉动”科技创新过程。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的协同逻辑在于:科技自立自强是在国内“科学 技术 市场”系统高效运行基础上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开放创新是在“科学”或“技术”子系统前端嵌入全球创新网络。从同一性角度看,开放创新和自立自强都是为了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从矛盾性角度看,过度开放或不恰当的开放会挫伤科技自立自强的热情;缺少自立自强的开放只能是低水平的开放。从互动性角度看,自立自强是开放创新的内在基础;开放创新是自立自强的驱动力量。“双双循循环环”格格局局下下科科技技自自立立自自强强与与开开放放创创新新有有机机协协同同的的机机制制 分析“双循环”格局下两者的协同机制,需要基于“科学 技术 市场”理论分析框架,将“内循环”与“外循环”协同和“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协同进行嵌合分析。从两组协同内在逻辑的统一性出发,先解构“双循环”,分别研究“内循环”下的科技自立自强机制;“外循环”下的开放创新机制;再嵌合分析“内”“外”循环互动下,自立与开放的协同机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下的自立自强机制所谓“科技自立自强”是指重大科技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要自主、可控,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等理念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长期以来“外循环”主导发展战略模式下,我国的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外部依赖问题。外部环境一旦恶化,大量产品的生产及关键核心零部件供应将会受到影响,严重的话会危及国家供应链及产业链安全。因此,进入新时代,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尤为紧迫,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强国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内循环”与“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逻辑共通性和天然契合性,两者的内核都是“以我为主”。“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下的“科技自立自强”有双重要求:一是国内各创新主体科研水平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包括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二是不同创新主体间的通力协作,这种协作既包括创新主体间的直接合作,也包括技术转移中介、政府、金融机构等创新辅体作 第 期雷小苗 杨 名 李良艳: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有机协同用发挥下的间接合作。总的来看,就是要立足于国内市场的技术需求和产品需求,提升国内知识生产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商业应用这一创新链的效能,如图 所示,促进知识生产、流动、交换、消费总循环,提高国内知识技术的自主供给水平,从而建立日益安全的国家创新体系,形成日益强大的科技竞争优势。图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下的科技自立自强机制示意图 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链中,知识流动与知识生产同等重要,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不但依赖于科学、技术、市场三个子系统的创新;也依赖于流动环节、及反馈环节的链接。而流动环节存在“堵点”,也正是我国目前科技经济“两张皮”、关键产品“卡脖子”、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的症结所在。其本质是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三大创新主体间知识转移受阻,有效对接不够,产学研合作“内生动力”不足。要有效发挥创新链功能,需要实现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的充分融合,增强产学研合作效率。畅通“国际大循环”下的开放创新机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同时,也强调畅通“国际大循环”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加强“科技自立自强”时,也应当保持“开放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 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要聚四海之气、借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