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肯尼思·弗兰姆普敦访谈:再...间”—作为一种抵抗的建筑学_孙志健____.pdf
下载文档

ID:2529256

大小:1.99M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0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肯尼思 弗兰姆普敦 访谈 作为 一种 抵抗 建筑学 孙志健 _
092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DesignandTheory作者:孙志健,哥伦比亚大学理学硕士,“全球知识雷锋”副主编。肯 尼 思 弗 兰 姆 普 敦(Kenneth Frampton),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学院威尔讲席教授,著名建筑评论家、史学家、理论家。录用日期:2021-8摘要:访谈从“巨构”与“巨型”建筑的概念辨析引出弗兰姆普敦一直致力实现的“公共显现的空间”,并以此为理论线索展开关于当代大都市的功能问题、全球化时期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对中国当代建筑的观察与反思、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建造诗学的政治潜力、建筑文化以及后疫情时期的公共空间思考等角度的讨论,最后通过 20年来对建筑学一系列批判反思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重新锚固今天建筑师和理论家的角色,探讨解决建筑学当前困境的可能路径。关键词:巨构、批判性地域、公共显现、建构、抵抗Abstract:The interview starts from theoretical clarification between“megastructure”and“mega-form”to in-troduce his long-term concentration on“Space of Public Appearance”,which acts as a clue for unfolding the discussion of multiple perspectives such as problems of program in contemporary cities,critical regionalism under globalization,reflection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chitecture,polit-ical potentials of tectonics,architecture culture and public spaces in post-COVID time etc.Finally,the new role of architects and theorists was reconsidered through the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the past 20 years to discuss how to deal with current predicament in architecture.Keywords:Megastructure,Critical regionalism,Public appearance,Tectonics,Resistance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6740(2023)02-0092-10DOI:10.12285/jzs.20210526002肯尼思弗兰姆普敦访谈:再造“公共显现的空间”作为一种抵抗的建筑学Interview with Kenneth Frampton:Rebuilding the Space of Public AppearanceAn Architecture of Resistance孙志健 SUN Zhijian 美肯尼思弗兰姆普敦 Kenneth Frampton引言2020年7月末,弗兰姆普敦从哥伦比亚大学正式退休,为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划上了圆满句点作为史学家、理论家和评论家,他在学界的地位如此特殊,是建筑史上注定无法被忽略的人物,无论是其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还是建构文化研究,都将现代建筑置于当代社会政治语境和文化问题中反复交互碰撞并时刻进行批判思考,发人深省。他生于1930年,1950年进入伦敦建筑联盟学院师从史密森夫妇等人,肯尼思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拍摄于1981年 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完成之际(图片来源:其妻Silvia Kolbowski拍摄,原图网址:https:/www.soane.org/soane-medal/five-voices-kenneth-frampton)093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DesignandTheory1962年进入建筑设计AD杂志,4年后成为彼时堪称前沿理论阵地的争鸣(Oppositions)期刊创始编辑之一,1972年任教于哥大直至退休,但他对学科的深刻影响从未因此终止,正如2018年他被威尼斯双年展金狮终身成就奖评论为“在促进建筑的关键价值及其社会作用方面是真理的声音”。2020年8月“全球知识雷锋”公众号借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之契机,有幸在纽约采访了年逾九旬的弗兰姆普敦他居住的砖砌联排别墅是19世纪遗留的铁路工人住宅(图1):颇具工业痕迹的破旧别墅的排水管会越过人行道把雨水直接排到街上,别样的生活气息在纽约难得一见。这种质朴生活与他对消费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所持的警惕态度如出一辙,精神世界的充盈永远与物质欲望无关这位对批判性建筑充满深思的理论泰斗再次证明了这点。他已过耄耋之年,尽管身体机能和记忆力有所衰退,许多细节需妻子西尔维亚(Silvia Kolbowski)提示,但他精神矍铄,退休后坚持评论写作和学术研究,每周末使用iPad处理邮件并精读文章,似乎年岁并不是衰老的标签,思想层面的智性使人永葆青春。他对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作品信手拈来,对哲学著作旁征博引,同时对当今复杂的特大都市问题、建筑表皮布景术、消费文化和生态危机等问题暗含忧惧,对此他斩钉截铁地强调“公共显现空间”的目标,主张以建造诗学作为抵抗环境商品化和消费主义的阵地雄辩和睿智让人赞叹。此后我们一直保持沟通,探讨了关于巨构、景观、地域、建构和批判文化等诸多理论,受益匪浅。2021年他于伯克利和利物浦相继举办“建筑学反思”主题讲座,将当代反思浓缩为奇观、大都市带、栖居、地域性、建构、巨构等关键词。笔者的困惑之处不仅是这些议题的内在联系与逻辑,还有批判性地域主义作为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觉醒,如何在中国当代独特的建筑语境下落地生根?我们是否有望培育出一种中国特有的反思性的地域主义?此外,“公共显现”作为人类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提出的政治概念,是如何适用于建筑理论的?弗兰姆普敦提议不如对诸多问题进行一次完整的访谈予以解答,本文为访谈的全文记录(图1)。一、巨构与公共显现孙志健(以下简称S):斯坦艾伦(Stan Allen)多次提到深受您的巨构理论启迪,他谈到“巨型”(mega-form)和“巨构”(megastructure)两个词。您在杭州演讲时讨论过两者的区别,但我记得1964年桢文彦(Fumihiko Maki)提出集群形态时却用两者表达相同含义,所以我想问这两个词是否完全相同?弗兰姆普敦(以下简称K):我觉得它取决于这个词何时问世及具体语境,“巨构”一词出自雷纳班纳姆(Reyner Banham)1976年的书Megastructure,书中经典案例是皮亚诺和罗杰斯1972年设计的蓬皮杜中心;而“巨型”是槙文彦在1964年出版的集群形态研究中提出的。其一,两者的区别可能是各有侧重,正如字面含义:巨型强调形式,而巨构侧重结构,当然形式和结构是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槙文彦将两者混用是因为他相信巨构只是一个巨大台基,其上搭建的体量可以自然生长。但我认为这是侧重点的问题。巨型的第一个特质是形式上的连续性尤其在水平方向,这点同样体现在蓬皮杜项目。其二是功能计划(program),探索这种功能的可能性是当务之急,因为传统层面的城市设计已不复存在城市在错综复杂的资本运作下日益碎片化,我们也没能力再创新城市,因此我将巨型视作激活城市新地标的一种媒介,有些巨构同时是地景建筑,例如西雅图雕塑公园(Olympic Sculpture Park)处理的就是现存道路铁路系统、它们之间被割裂的废弃土地以及水系,公园的坡道既保持了下方的正常运货行车,又与水系保持联系,公众也能从地面进入。我觉得艾伦的地景建筑(Landform Building)书名正是指这座公园。杭州讲座标题与我2009年在伊利诺伊大学开设的课题同名,是指巨型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景观:1929年柯布西耶在里约热内卢规划案中提出解决拥堵的唯一方法就是把汽车放在建筑顶部,在其下建造公寓,因此我说巨型变成都市景观,典型案例是昂里克米拉莱斯(Enric Miralles)1994年在巴塞罗那设计的伊瓜拉达公墓(Igualada Cemetery)石块组成的大地景观以及一座根据地形起伏和山势下跌而建的墓群(图2)。正因为今天的城市在不同资本运作下变得支离破碎,传统的整体规划与城市设计已成侈谈,我才对此提出巨型概念建筑嵌入城市交通和地形之中的同时又能作为景观独立运行,它衔接地景并缝合碎片化空间,再造批判性场所和新型城市地标。此 外 我 还 引 用 了 汉 娜 阿 伦 特(Hannah Arendt)的“公 共 显 现(public appearance)的空间”的概念,她认为人们通过行动轨迹使自己脱颖而出,公共领域因承载了行动者的理想而具有潜在的不朽特质,因此公共显现就是行动者在公共领域中通过行动和语言从群体中显现出来。我认为在这种空间中社会依然能实现某种潜在主权,例如达洛查(Paulo 图1:Kenneth Frampton访谈,纽约,2020年8月31日图2:伊瓜拉达公墓,EMBT,19841994年094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DesignandTheoryMendes da Rocha)1958年设计的保利斯塔运动俱乐部(Paulistano Athletic Club),就是巴西的公共显现空间,它通过悬索屋面和悬挑混凝土鼓励行人自由渗透,而他1964年设计的布塔坦自宅(Casa Butanta)更是把建筑悬浮在地基上,将住宅想象成公共显现空间(图3)。传统社会的小村庄或城镇广场也是一种公共显现,而城市的凋零必然与公共空间的衰落相伴相生,因此我用巨型介入城市公共空间:它首先是形式问题与地面平行的水平方向的连续形式;其次是功能策划,尤其是公共层面的功能。S:这或许是您说“巨型作为城市景观”的原因,我想问库哈斯的“大”(bigness)是否与您提的巨型有关,因为在癫狂的纽约中他也谈到“大”与城市的关系“大”是城市的一部分,它甚至就是城市。今天大家应该都知道建筑是什么,但我们真的理解“城市”是什么吗?这也是个大问题。K:这确实是个问题,我认为库哈斯没有深挖功能的涵义“大”建筑的公共内容可以是什么?所以我对他的概念持批判态度。今天访谈之前我突然想到巴西有个提供文娱、教育和体育设施的特殊公共机构SESC,丽娜博巴迪(Lina Bo Bardi)设计的第一座SESC庞贝亚中心(SESC Pompeia)位于圣保罗,这是一座旧工厂结构保留后改造成的市民空间。但更多被提及的是达洛查2017年设计的SESC综合体,它建于圣保罗市中心的旧百货商场中,底层作为大型公共场所对周边社区开放,开放空间序列体现在每层的室内广场、部分架空、空中露台和屋顶泳池这符合我想象中的巨构形态。也正是在圣保罗有大量校园空间被设计成社区中心学校24小时开放,白天作为校园,夜晚和周末时变成社区中心。这类妙趣横生的校园在圣保罗的贫民区至少有40个由社会主义政府和工人政党进行管理。在这些大规模自建住房中为人们提供活动中心,离不开其城市文化和政治的影响,而巴西城市与美国不同:它缺乏足够的公用设施,因此如果你将学校概念稍作延伸,或许它成了小型图书馆集体空间在夜晚可用作体育活动,甚至可以与某些服务机构并置例如康养医疗部门。一个学校概念能衍生出千差万别的复合功能计划,所以哪怕小尺度的单元都能重塑我们乡村的活动中心。二、中国当代的批判性地域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