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建设的价值意蕴与行动路向_成祖松.pdf
下载文档

ID:2529251

大小:217.61K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0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课程 虚拟 教研室 建设 价值 意蕴 行动 成祖松
: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建设的价值意蕴与行动路向成祖松(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摘要: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建设是对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新变革和新诉求的积极回应,是开展课程思政理论和实践探索的自觉行动,也是重构基层教学组织形态的现实需要。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思政的学理机理研究阐释、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培训等。高校应从宏观领航与微观服务、统筹规划与分类推进、多维评价与过程反馈、理论关照与实践总结等多个维度,把握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建设方向,提升建设水平,突出建设成效,拓展建设路径。关键词: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价值意蕴;基层教学组织;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虚拟教研室作为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和教师培训的创新探索,是信息化时代引导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年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 个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包括课程(群)教学类 个、专业建设类 个和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类 个。其中,以课程思政为主要建设内容的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类虚拟教研室个、课程(群)教学类虚拟教研室个。课程思政作为加强学校课程“知识性”与“教育性”一体化建设的根本举措,其问题指向、逻辑机理与建设机制等问题亟待研究。加强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建设,既是重构基层教学组织形态的现实需要,也是拓展课程思政研究广度和深度的有益探索,对于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教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建设的价值意蕴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是指来自不同课程、不同学科专业乃至不同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基于相同或相近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教研旨趣和价值追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虚拟化、跨时空、数字化方式共聚共存共振,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课程实施、教师培训等问题研究中形成的具有高度自发性、自觉性、自主性和自律性的课程思政研究共同体。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突破了线下实体教研室的物理边界,营造了无边界的高等教育教学环境,实现了教与学的“泛在”,具有线上线下共同交织、人机全面交互、合作主体广泛、校园内外无障碍联结、教研主体意识全面觉醒、师生思想表达方式便捷多元、教研行动协同一致等特征。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建设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高等教育新变革和新诉求的积极回应,是开展课程思政理论和实践探索的自觉行动,不仅丰富和拓展了相关教育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也在无形中引发了对传统实体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的解构与重塑,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一)回应高校教育教学变革的现实诉求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给包括教育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助推了虚拟内容的大量涌现,教育教学场景的数字化虚拟化趋势明显,教与学深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安徽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地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安徽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国际服务贸易()作者简介:成祖松(),男,安徽凤阳人,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第 卷第期 年 月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度交互与虚实联动的程度提高,在线教育教学、虚拟研讨、云毕业典礼等已经成为常态。在线教育、网络教育等进一步模糊了高校教与学的时空边界,师生之间的关系边界、交流边界和情感边界,不断催生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需求、多元化的学习场景以及相对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近年来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需求和期待。新时代的课程思政建设同样面临着上述教育环境重大变化的影响,教与学的矛盾、虚与实的挑战愈加突出。在此背景下,积极打破专业课程育人成效不足、思想价值引领功能不强的困境,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的任务、对象和目标,加强课程思政整体性、系统性框架逻辑和内容建设,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尤其重要。基于虚拟教研室的课程思政建设与探索,融合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论、课程论、教育评价理论以及新一代学习科学、无边界高等教育、在线教育、虚拟共同体等理念,可以在技术手段、教育方式与学生全面发展之间寻找到动态平衡点,体现了新时代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创新对教育教学变革的积极回应。(二)保障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所有学科、各类课程的课堂教学都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立足各类课程特点,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育人功能,实现课程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的多维度统一,是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课程思政育人的根本目标。虽然目前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但总体上仍然存在着课程思政师资队伍“主力军”不够优、课程建设“主战场”不够强、课堂教学“主渠道”不够畅等现实难题,影响着课程思政的建设水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课程思政的组织形式还比较单一,特别是课程思政的目标设计、方法选择、教学实施等关键环节,均由课程教师个人独立完成,缺乏相应的统筹谋划与组织协调。众所周知,教育教学活动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就能做好的事情,课程思政建设的集体协作与配合至关重要。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尤其关键。与传统教研室相比,新形势下的虚拟教研室突破了传统教学组织的权威管理和金字塔型架构约束,具有扁平化管理、民主化研讨、平等化共建共享等特性,实现了全天候、多方位、跨时空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享与教学方式创新。尤其是虚拟教研室的参与者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学习考核等方面能够形成多方共同参与、互相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发展的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虚拟育人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行动共同体,有助于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与效率,保障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三)助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能重塑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的探索与建设,不仅仅是课程思政领域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新尝试,也是一场解构与重塑传统实体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的自觉行动。借鉴苏联模式的“教学研究室(简称教研室)”是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典型代表。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年月)提出,教学研究指导组(早期简称教研组,后因规模扩大改称教研室)为教学的基本组织。相关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间,苏联专家来华指导我国高校建立了 个教研室。在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走过了从早期的备受重视到逐渐受到冷落,再到日渐式微形同虚设的坎坷历程。比如,以往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和集中教学研讨不复存在,教学行为个体化、教学文化碎片化、教学传承虚无化的教学生态失衡现象已经成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最大障碍。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又迎来了新的生机。教育部 年至今先后出台了多份文件通知,内容均提及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多地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专项行动。如安徽的基层教学组织和基本教学活动标准化建设和示范创建,河南、湖北的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工作,浙江下发了 关于加强普通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通知,江苏出台了 关于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促进教学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年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通知,标志着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新时代正式开启。由此可见,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必将成为基层教学组织重塑优化的催化剂和助力器。二、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建设的主要内容(一)聚焦课程思政的学理机理研究阐释从德育实践的视角看,课程思政并非新鲜事物,而作为一个经验性术语,课程思政的出现时间并不长。上海市自 年先后开展了学科德育以及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从 年率先开展高校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并在 年底形成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上海经验”。可以认为,年是课程思政作为经验性术语被逐渐推广开来的重要时间节点。在 年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等文件相继印发。年月,教育部印发了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谋划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梁八柱”,也标志着课程思政正式成为一个政策性术语。然而,课程思政作为大学课堂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不能仅停留在经验性术语或政策性术语的层面,更需要尽快成为一个专业性术语。因此,加强对课程思政的学理研究和机理阐释,构建课程思政的理论话语体系,是推动课程思政走向专业性和学术性的基础,更是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建设的首要职责和重要内容。虽然现阶段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呈现出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分析、既有宏观分析也有微观阐释、既有专著出版也有论文刊发、既有大众传播也有精深研究的格局,但学理性阐释不足、批判性反思欠缺等问题依然值得高度关注。特别是现阶段从事课程思政理论研究的大多是思政课教师,学科背景相对单一,缺乏多学科协同,难以宏观把握课程思政的理论框架。因此,建设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可以实现多学科专业背景人员的群策群力、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团队跨界协同融合的优势,从不同高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对课程思政的理论体系进行深成祖松: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建设的价值意蕴与行动路向入研究和探索。(二)聚焦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当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刻改变着高等教育教学供给方式和学生学习形式,课程思政的教研方式、教学实践、教学技术等教学形态也亟待进行重大变革。尤其是 年突然爆火的元宇宙,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引发了以大规模、跨时空、虚拟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典型特征的教育元宇宙,催生了新一代互联网教育形态和教育生态的极速变革,正重构着教育者、学习者与现代技术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包括高校课程思政在内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领域亟待关注的重大命题。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中明确提出,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课程思政作为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教学活动,亟需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个环节对其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以实体教研室为代表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运行出现困境,对新形势下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不足,再加上课程思政本身的理论研究还不够丰富,导致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教学目标设计不够科学、教学内容体系稍显零散、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堂教学管理相对滞后、教学评价标准还不健全等问题,亟待加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能够突破传统实体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的课程边界、学科边界、地理边界和人员边界,进一步拓展和丰富“虚拟现实、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加强对虚实联动、虚实融合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规律的研究与实践。(三)聚焦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回归专业课程内在价值诉求、释放课程育人功能、整合课程育人成效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国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平台已初具雏形。教育部实施的面向专业和课程两个层面的“双万计划”进一步夯实了国家一流专业、国家一流课程以及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专业实验室、优质实践实训基地等优势教学资源平台,为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至 年 月,教育部共认定了 个全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了 个课程思政资源库,余门次课程思政优秀课程,余个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此外,地方省级教育部门也建设了大量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资源。传统实体教研室模式下的各类课程思政资源平台还存在资源平台建设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协调、资源共享路径不畅、资源共创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虚拟教研室突破了时空限制,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平台建设、资源推广共享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不仅能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