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教师
促进
自然科学
课程
政教
有效性
思 政 研 究高 教 学 刊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23 年 18 期教师共情促进自然科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张星1,李晨2,张鹏飞1,邓晓军2,张俊娜2,王鹏翔2,秦向阳2*(1空军军医大学 航空航天医学系,西安 710032;2.空军军医大学 药学系 化学制药学教研室,西安 71003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自然科学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力军,肩负着让学生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价值引领,进而促进教学与思政协同发展、同向同行的重要任务。课堂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和基础环节,是“师与生”共同成长,“教与学”相得益彰,知识的“释放与生成”此消彼长的地方。因此,如何在瞄准学术前沿、探讨学术问题的同时,深入挖掘并大力弘扬自然科学类课程本身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进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是教师应该长期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将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是落实“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2。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隐性思政育人,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效落实,实现专业育人、立德树人,对许多老师来说存在困惑。有的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就是课堂讲政治或者是简单认为“将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深入融合,如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一般项目“创新型 5-LOX 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作用研究”(2020SF-226)第一作者简介:张星(1983-),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和航空航天心血管保护。*通信作者:秦向阳(1978-),男,汉族,四川南充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活性天然产物的合成、活性优化及化学生物学。摘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自然科学课程旨在揭示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因此,如何在自然科学课程贯彻课程思政,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一线教师应该长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该文将从课程思政的内涵,教师共情能力和“教学内容尊为王、教学设计贵为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强化教师在自然科学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如何通过聚焦学生“获得感”的教学设计实现效果好、效率高、参与度大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在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的同时,实现价值塑造,促进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同向同行。关键词:课程思政;自然科学;教师共情;内容尊为王;设计贵为后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8-0189-04Abstract:To integrate elements of virtues into teaching courses is a strateg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great moralities.The courses of natural science are supposed to discover the natural phenomenon and rules.It is a question forfrontline teachers to think about and study how to integrate virtues into courses of natural science for educating students in an all-round way.In this paper,three perspectives,including the connotative meanings of curriculum ideologyandpolitics,teachersempathyabilitiesandTeaching content is King,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Queen,are discussed about in order to study how tostrengthen teachers guidanc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natural science courses,andhow to achieve more effective,more efficient,more engaging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rough the teaching designs focusing on students sense of gain.Thus,thisclassroom teaching can help achieve value guidance while achieving knowledge transfer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abilities,andthen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of teaching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put,which go in the same direction.Keyword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natural science;teachers empathy;Teaching Content is King;Instructional Design is QueenDOI:10.19980/j.CN23-1593/G4.2023.18.045189-2023 年 18 期思 政 研 究高 教 学 刊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盐入汤”。其实,课程思政不等同于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从而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割裂。自然科学研究的是客观规律,是一切知识的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自然科学本身所传递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在自然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课程思政呢?我们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教师应该在瞄准学术前沿、探讨学术问题,实现对学生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的同时,深入挖掘并大力弘扬自然科学类课程本身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从而使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同向同行。其次,教师应该具备共情能力,并坚持“教学内容尊为王,教学设计贵为后”的教育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那么什么是共情能力呢?二共情概念与教师的共情能力“共情”一词是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共情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德国哲学家罗伯特 维斯彻(Robert Vischer)在 1873 年提出来的,用德语表示为“Einfhlung”3,主要用于美学中对作品艺术性的分析,来表达人们把自己真实的心灵感受主动投射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上的一种现象4。而将这一概念引入到心理学领域要追溯到 1909 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德华 布雷福德 铁钦纳(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在其演讲稿Lectures on the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of theThought Processes 中首次使用了“empathy”这一英语单词代替了“Einfhlung”4。铁钦纳认为,共情是一种想象中自己处在他人处境下会如何重建他人的主观感觉体验,是一种主动作为。因此,共情(empathy)一词是一个有着美学和哲学渊源的重要概念。其实共情理论在中国的古代文明中早有体现。比如,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这里“仁”字从结构上解释,人从二,就是说人与人相处,而人与人相处所共有之同情曰“仁心”。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要考虑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这样才能称为“仁”。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就是说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真正仁的人,在考虑自己的时候,也要替别人着想。再比如,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说礼与敬应当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共情理论的体现。目前,研究者对共情概念的理解日渐趋于一致,认为所谓的共情是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感同身受,进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包括情绪共情(Emotional Empathy)和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两种成分,其中情绪共情是指个体能够对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共鸣,是一种情绪分享的过程,而认知共情则是指个体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是一种认知调节过程5。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因“教”“学”而存在的主体间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情感和认知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因此,教师的共情能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谓教师的共情能力是指教师能够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能对学生的感受与想法进行推己及人、感同身受地体会与思考的能力。教师的共情能力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职业能力,对于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所以没有情感触动的教学绝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学科知识储备、课程教学计划、教学技能等教学能力只有融合教师的共情能力,通过创设共情课堂氛围,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共情课堂氛围是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的。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基于共情,把自身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去关注学生、理解学生,感受学生真实情感状态。比如,教师应该研究、悟透新时代大学生的话语特点和风格,以及当代大学生为什么喜欢在哔哩哔哩学习等。当代大学生更愿意接受轻松、幽默风趣的语言。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如果能基于与学生共情出发,用生动鲜活的语言讨论抽象严肃的科学问题,回应大学生关切的真实问题,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与学生共频、共情,从而实现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共情的氛围中真正领悟和体验到教师的关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启发学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三内容为王,共情授课案例分享(一)教学内容尊为王,教学设计贵为后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让学生求得真学问、掌握真本领的基石,也是实现价值引领、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面前和慕课(MOOC)等新型教育模式大量应用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元化。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仍是仅仅将知识或信息呈现(presentation)给学生,也就是老师高高在上,因为我知道这个知识,所以我传授给你。那么,这样的传统课堂教学很可能退出历史舞台,因而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塑造就无从谈起。如何才能实现学习效果190-思 政 研 究高 教 学 刊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23 年 18 期好、效率高、参与度大的教学(Effective,Efficient Engaging Instruction)呢6?我们认为教师应该具备共情能力,能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