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领导
致辞
建设
新农村
市领导讲话建设新农村
市领导讲话-建设新农村
在xx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始时的讲话(2023年8月)
同志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从党和国家开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加快XX省经济社会开展中重中之重的工作。XX省委举办这次研讨班,目的是通过集中学习和研讨,深刻理解中央的决策意图,准确把握中央决策的科学内涵,坚持一切从XX省实际出发,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思路、需要把握的重大问题和工作重点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保证XX省新农村建设健康顺利进行。
下面,我讲四个问题,供大家在研究中参考。
一、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图和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是科学开展观的重要组成局部。适应农业农村开展的阶段性变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指导“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在202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把统筹城乡开展摆在了“五个统筹〞之首的位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又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开展阶段的根本判断;2023年中央1号文件确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根本方针。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之后,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其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受益面之广,是历史上所没有过的,“三农〞工作也成为近年来整个经济社会开展中的最大亮点。正是在“三农〞工作不断取得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的根底上,党中央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加深对中央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理解,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提高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工业化开展的历史进程说明,农业开展在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具有极端重要性。工业化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变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开展阶段。工业是农业不断分工的产物,工业的开展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主要依赖于农业的哺育和支持。农业农村既为工业的开展提供了最初的资本积累,提供了原料和大量的劳动力,也是工业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但由于农业的再生产过程同自然再生产过程同步,其劳动生产率无法同工业生产相比,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本质上是一种弱质产业。当工业化进入到一定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就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也主要来自非农产业。受这种利益机制的驱动,农业很容易被无视,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农村和城市呈现出很大的反差。我国的建设是在一穷二白的根底上起步的,国家的工业化主要靠农业支持,农业为工业化提供了巨额的资金积累。随着全国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越来越成熟。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开展的内在规律,表达了“三农〞问题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极端重要性。
第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的深刻变化,孕育着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历着一场广泛而持久的变革,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开展,农业和农村的开展呈现出一系列积极而明显的变化。一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产业的分化正在由传统的种养业向产前、产中和产后等产业部门演变,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成为直接沟通城乡关系的产业纽带。二是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村人口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流动性明显增强,农民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正在快速发生分层和分化,农民对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开展、改善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的愿望更加迫切。三是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劳动力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中就业,变为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与此相适应,农民收入构成也在不断变化,来自非农产业特别是外出务工的收入不断提高,从而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有这些变化都说明,“三农〞问题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靠零敲碎打就能解决的,必须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安排,因势利导地把农村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大力协同、整体推进的新格局。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提出了一个新的努力方向,为统筹城乡开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第三,城乡开展的差距,凸显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紧迫性。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为城市和工业的开展做出了历史性的奉献,同时也出现了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的状况,城乡市领导讲话-建设新农村第2页
经济社会开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上学难、看病贵、社会保障水平低的问题相当突出。从城乡面貌来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虽然也有很大变化,但变化相对较慢。城乡之间的这种差距,如果任其开展下去,后果将十分严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经济开展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立足点,必须始终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没有农村的繁荣,就不可能有持久而旺盛的消费需求,城市的繁荣最终也是靠不住的。因此,统筹城乡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形成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新局面,既是一项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非常紧迫的现实任务。
第四,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提供了新农村建设的切实可行性。由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变,既反映了工业化开展的阶段性变化,也是综合国力提升的显著标志。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时期的开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跨上了新的台阶,2023年已居世界第6位,2023年超过法国和英国,已上升到第4位。经济结构也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下降到12.5,城镇化率已到达43。与此同时,国家财力有了很大增强,国家财政收入5年翻了一番多,总量已达3万多亿元。正是基于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中央判断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开展阶段。当然,从XX省来说,无论是开展水平还是经济实力,都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还很弱。但工业反哺农业是一个大概念,是一个国家战略,其含义主要是指国家公共财政的投入重点向农村转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切实可行的。对XX省这样的欠兴旺省份而言,这既是一个统筹城乡开展的大战略,也是一个协调区域开展的大举措,更是一个加快开展的大机遇。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载体,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开展的现实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根底。归根到底一句话,这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二、准确把握XX省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开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要把这一战略付诸实践,必须把中央决策部署的普遍性同本地的特殊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为此,必须准确地认识和把握XX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的根本特征。
一是严酷的生产条件决定,粮食是长期困扰XX省经济社会开展的重大问题。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XX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建国后,XX省集中力量解决吃饭问题,但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发生过惨痛的教训。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特别是随着一大批骨干水利工程的建成使用,以及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才实现了XX省内粮食低水平的自求平衡。这是个了不起的历史性成就,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调整结构、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底。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正确地看待粮食问题、在粮食问题上确立什么样的目标,仍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从全国来看,“十一五〞时期,粮食供求关系仍然偏紧,确保国家粮食平安始终是宏观调控和“三农〞工作的一个着力点。从XX省来说,处理好粮食问题,在认识上要进一步明确这样几点。其一,粮食生产任何时候不能放松,无视粮食生产,一旦粮食市场供求出现大的波动,就会对整个经济社会开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看到XX省粮食生产的优势不明显,粮食生产的目标定得过高也不切实际,而且会大大挤压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制约农村经济的全面开展。综观全局,在粮食问题上保持动态的省内根本自求平衡,是一个比较现实的目标。其二,XX省粮食总量在全国粮食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只有1.7左右,而人口占2,产量多一点或者少一点,虽然对国家粮食平安的大局影响不是很大,但在省内必须保证粮食总产的根本稳定和合理的粮食储藏。其三,XX省粮食要保持动态的自求平衡,工作的立足点要放在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走依靠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开展路子,不能走广种薄收的老路。总之,粮食问题事关XX省经济社会开展的大局,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好这个问题。
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始终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的过程,说到底是一个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是现阶段,结构调整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的主题。XX省适应农业开展阶段性变化的要求,近年来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突出表现在区域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长足开展。但作进一步的分析,农业结构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城郊和川水地区,山区特别是干旱山区农业结构调整进展比较缓慢,广种薄收的格局还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农业结构调整总体上受粮食保障能力弱、农民自有资金短缺、农民文化科技水平比较低、适应市场变化和开展新产业的能力不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以及社会化效劳薄弱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生产条件差、土地产出率低。由此可见,要从根本上改变XX省单一的农业结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同改善农业的根本生产条件一样,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是依靠农业自身开展来增加农民收入,空间越来越小。一般而言,农业既受人多地少的资源约束,又受市场需求的制约,总量扩张、价格上升都受到限制。同时,农业又进入了资本替代劳动、农产品本钱加速上升时期,农业本钱的上扬抵消了很大一局部收益。依靠政策因素增收的效应也在递减。从XX省来说,由于结构调整的难度大,绝大多数地方农业效益的提高非常缓慢,相当一局部充裕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得不到有效发挥,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事实一再证明,要较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根本的是要实现农村充裕劳动力的转移和充分就业,逐步减少滞留在农村的农业人口。从这个意义上说,能不能为农村的大量充裕劳动力找到就业出路,不仅关系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而且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四是基礎設施薄弱,農民居住分散,改變農村面貌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我省70以上的農村屬於乾旱半乾旱山區,山大溝深,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條件惡劣,人居環境很差。農村基礎設施也很薄弱,突出表現在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仍然適應不了農業發展的需要,多數地方還處於靠天吃飯的局面。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更為落後,許多地方人畜飲水長期沒有保障,一遇旱災,缺水甚於缺糧。農村交通不便,不少村莊不通公路,鄉村通油路的任務十分艱巨。農村燃料普遍缺乏,許多地方主要依靠薪柴燒飯取暖,對生態環境破壞很大。農村電網還比較薄弱,還有50多萬人口用不上電,廣播電視『村村通』延伸到自然村的工程量還不小。所有這些情況说明,要改變甘肅省農村的落後面貌,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必須要有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准備。
五是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