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外需求促进了中国出口企业创新吗?_朱海.pdf
下载文档

ID:2528799

大小:1,016.90KB

页数:1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0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国外 需求 促进 中国出口 企业 创新 朱海
朱海等:国外需求促进了中国出口企业创新吗?115 国外需求促进了中国出口企业创新吗?国外需求促进了中国出口企业创新吗?朱海 陈柯 韩清*摘 要:本文运用详细的海关数据构建了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国外需求指标,并进一步按目的国类型与贸易方式细分,研究了国外需求与中国出口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总体上,来自发达国家的需求显著抑制了中国出口企业的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外需求与出口企业创新的关系在不同要素密集度以及不同所有制企业中表现各有不同。在发达国家的需求中,加工贸易是抑制中国出口企业创新的重要原因。在一般贸易方式下,来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引致创新”效应依然有效,体现为,发达国家的需求对中国出口企业创新的影响偏向于过程创新,而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对中国出口企业创新的影响偏向于产品创新。本文为中国当前的双循环发展战略调整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关键词:国外需求;加工贸易;一般贸易;过程创新;产品创新 一、引 言 制造业出口导向型战略是后发国家实现工业化的重要阶段性手段。战后亚洲地区后发工业国家和地区经历了多次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浪潮,其中日、韩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更进一步完成了制造业从低端向高端产业升级的进程。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快速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出口需求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因素。同时,出口经济在中国吸收国外知识溢出及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方面也产生积极效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外贸易的创新驱动发展,在 2021 年 12 月 1 日发布的 “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 中特别强调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将创新作为引领外贸发展的第一动力”。从理论层面,根据施穆克勒的“需求引致创新”理论,出口企业拥有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更大的市场意味着更大的需求,更大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企业通过创新以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同时,只有当市场上存在足够规模的具有支付能力与消费意愿的高收入群体时,企业的创新投入才能通过市场交易最终转化为创新收益,进而提升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康志勇和张杰,2008)。但对大多数后发工业国家来说,由于国内不存在足够规模的有效需求,因而也难以自发产生“需求引致创新”的内生增长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后发工业国家无法形成创新与激励的良性循环,只能选择低成本竞争策略参与出口贸易,“低端俘获”是其必然面临的难题(刘志彪和张杰,2007)。中国出口企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表现印证了上述观点。在改革开放早期,以加工贸易方式融入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是中国出口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均已发生深刻变化,民营企业进出口占中国进出口总额比重逐渐超过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并占据主导地位,一般贸易占比*朱海,上海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陈柯,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韩清,上海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朱海,michael_。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跨国并购对产业集群跨界合作网络的影响研究”(批准号:41901158)的阶段性成果。DOI:10.19313/10-1223/f.2023.03.004产业经济评论 2023 年第 3 期 116 超过加工贸易展示了强大的外贸自主发展能力。特别地,随着“一带一路”与“RCEP”的发展推进金砖国家与东盟等新兴市场十分活跃。中国对外出口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发达国家市场需求与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两者并存的特征。在此背景下,出口市场内部是否也存在着与内销市场、出口市场相似的“生产率悖论”现象,即发达国家市场需求与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对我国企业创新的影响是否存在结构异质性?本文在Mayer 等(2021)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探讨出口企业的“需求引致创新”问题,通过将中国出国需求市场划分为发展中国家需求市场与发达国家需求市场,以确定出口市场需求对中国企业创新影响效应的结构异质性。在两类出口需求市场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过程创新(Process Innovations)与产品创新(Product Innovations)出发,构造了度量企业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指标,深入讨论两类出口需求市场对中国出口企业的两种创新的异质性影响,从而为深入解释中国的“低端锁定”以及实现产业升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的贡献与创新之处在于:(一)以往文献在分析出口企业面临的外部需求时并未区分来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这两种需求,如钟腾龙和余淼杰(2020)。本文借鉴 Mayer 等(2021)的计算框架构建了外生的国外需求指标,并进一步区分了来自发达国家的需求与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二)加工贸易是阻碍中国产业链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现有文献在分析时往往选择企业层面进行贸易方式的划分。然而实际上中国单纯从事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较少,既做加工又做一般贸易的混合型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这类企业的行为既有加工贸易的特征又有一般贸易类型企业的特征。本文在按常规企业分组进行回归后,进一步在企业的产品出口层面单独分析了一般贸易类产品的出口特征,尽可能在保留有效数据的同时充分挖掘企业在一般贸易出口方面的创新特征。二、理论分析及假说提出 目前,“需求引致创新”理论已成为国际贸易领域探讨企业创新问题的理论共识,出口市场需求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得到学者们的普遍认可(Krugman,1980;Aghion 等,2018)。“需求引致创新”理论的一个基础观点是消费者异质性塑造企业的比较优势(Priem 等,2012)。消费市场上普遍存在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两种消费者对企业创新决策的影响并不相同(Foellmi 和Zweimuller,2006)。学术界普遍认为,相比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更高,更愿意为高质量商品买单。因此向发达国家出口商品的企业的生产水平也更高,当发达国家需求增加时,出口企业将生产更高质量商品,同时倒逼低生产率企业退出发达国家市场(Verhoogen,2008)。出口高质量高价格的商品是出口国成功开拓海外市场、提高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Khandelwal,2010)。因此,发达国家的需求可以帮助出口国实现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针对葡萄牙(Bastos 和 Silva,2010)、法国(Aghion 等,2018)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李兵等(2016)、谢建国和丁蕾(2018)针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分析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对于这种现象有两种解释。一个是“出口中学习”效应。国际学者普遍认为后发工业国家的出口企业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获得产品设计以及提高生产工艺的技术支持等,这种“出口中学习”的效应能提高后发工业国家的出口企业生产率(Gereffi 等,2005)。另一种观点认为出口企业面临的国际市场需求扩张所引起的市场竞争效应是促进企业提升生产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该领域的代表性研究为 Aghion 等(2005)提出的逃避竞争效应,他们认为在同水平的行业中,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同水平的企业想要获得额外的利润就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样就会鼓励他们不断创新以朱海等:国外需求促进了中国出口企业创新吗?117 避免与同水平企业的竞争,并在本行业内领先其竞争对手,从而获得垄断利润。Aghion 等(2018)、王聪和李晓庆(2021)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结论。但这种理论忽略了一个事实:由于后发工业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的存在,后发工业国家对发达国家出口的商品主要以低技术商品为主(Young,1991)。实际上,一方面,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市场竞争相对激烈,高附加值产业一般由科技水平居世界前沿的国家或地区所主导。因此,发达国家市场需求与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的异质性需要重新考虑。中国出口国内附加值主要集中在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出口上(张杰等,2013)。另一方面,在国际贸易壁垒方面除了关税壁垒外,还存在大量非关税的隐形壁垒。在实践中,发达国家(地区)经常通过制定复杂、苛刻、多变的 TBT 措施和贸易救济措施限制其它国家(地区)的产品进入其市场。这种隐形的贸易壁垒与技术封锁会阻止与创新相关的要素资源在国际市场中的自由流动(鲍晓华和严晓杰,2014)。Diem 等(2020)针对越南制造业的实证结果表明,没有证据显示向发达国家出口可以提高企业生产力。后发工业国家通过向发达国家出口实现产业升级与经济腾飞的发展模式只适用于诸如条件特殊的韩国(Lucas,1993)。陈勇兵等(2012)分析了 1995 年至 2004 年中国对欧盟出口产品质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此期间中出口商品质量。李坤望等(2014)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张杰和郑文平(2017)在分析产品出口对中国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时发现,向发达国家出口商品对中国企业创新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创新效应尚不明确。在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出口贸易企业以单纯的贴牌加工生产为主,这种低技术的出口模式使得中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容易受制于大品牌商,因而其自主创新的动力较弱。在入世早期,中国对外贸易有 50%左右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进行的。这种“两头在外”的生产方式造成了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李春顶和尹翔硕,2009)、出口与内需结构背离(易先忠等,2017)等反常现象,不利于中国企业“出口学习效应”的发挥(李兵等,2016)。因此,加工贸易被认为是中国出口企业“低端锁定”的主要原因。在 2001 年至 2019 年间,加工贸易在中国进出口中的占比由 50%左右降至 30%以下,一般贸易占比逐渐升高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现有研究表明,以一般贸易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体系是中国出口企业获取国外知识溢出的有效途径(耿晔强和郑超群,2018)。一般贸易企业会积极调整企业的资源配置,通过中间品进口或出口市场的规模效应实现技术进步。来自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品进口与产品出口可以通过“进口中学习”或“出口中学习”效应,实现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的技术进步(张杰和郑文平,2017)。由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的转变也被认为是中国外贸实现价值链升级的重要方式。李兵等(2016)注意到一般贸易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在创新效应方面表现出了相反的特征,表现为出口对一般贸易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抑制作用。因此,长期以来中国出口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始终面临着由加工贸易带来的“低端锁定”风险(李春顶和尹翔硕,2009)。企业创新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过程创新与产品创新。Adner 和 Levinthal(2001)认为,过程创新即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得单位产出的生产成本降低或生产率的提高,结果是企业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得以扩大;产品创新则主要表现为对新产品的研发生产活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程创新往往先于产品创新(Jaimovich,2021)。创新是企业逐利的结果。过程创新可以让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特别对于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过程创新是其出口企业创新的主要体现,也是新兴经济体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过程创新并不能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更愿意为高质量商品买单,这时过程创新的边际收益逐渐消产业经济评论 2023 年第 3 期 118 失,产品创新能实现更高加成。因此,当发展中国家过了过程创新红利期之后,要想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必须依靠产品创新。中国出口企业不管是科技含量还是品牌知名度均与世界前沿水平有较大差距,低成本劳动力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低价竞争成为中国出口企业的主要竞争策略(Jaumandreu和 Yin,2017)。Shin 等(2016)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创新的关系时指出,当后发工业国家向发达国家进行技术追赶时,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会抑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创新。对世界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的技术领先给模仿创新者留下了较大的过程创新空间。李捷瑜等(2018)利用美国专利授权统计数据发现,在创新活动方面,新兴国家是以过程创新为主,而发达国家则是以产品创新为主。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后发工业国家最成功的出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