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2年版
义务教育
艺术
课程标准
年版
新趋势
变化
王则灵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年版)的新趋势与新变化王则灵 郭兰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内容提要】文章通过对课程标准相关资料纵向与横向层面的比较、相关政策文件的理解以及参加课程标准修订情形,论述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年版)在育人目标、核心素养、学科融合、艺术实践、学业质量 个方面的新变化与新趋势,分析了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年版)修订的时代背景与政策导向、核心素养的时代意义以及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融合、艺术实践以及学业质量标准体系建构的特点及应用。【关键词】以美育人;艺术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学业质量【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王则灵(),男,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副编审,主要研究领域:艺术教育;郭兰兰(),女,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钢琴演奏与教学、比较音乐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始于 年 月 日,在经过三年多的研讨、审核、征求意见以及文本打磨之后,年 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年版)由教育部正式发布,并同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次艺术课程标准包含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数字媒体艺术)五个学科,较 版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标准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版艺术课程标准从时代性、思想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等多维度切入,彰显了美育课程的育人功能与导向,强化了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重点。本次修订的艺术课程标准将成为未来指导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纲领。一、以美育人的政策方针与价值取向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其核心便是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去感知、体验与理解,以美育人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总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倾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文化自信,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并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年版)是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细化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应着力重点培养的核心素养,使得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艺术课程标准的修订,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基础上,应当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落实“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挥艺术课程的独特育人功能,培育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年 月,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与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其目的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将革命传统融入课程教材,是对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目标、内容、方式进行的顶层设计,是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功能,实现革命传统教育系统化、整体化、长效化的重要举措。艺术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反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艺术作品,艺术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净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贯彻两个指南精神,深入整理、发掘两个指南中的精神内涵和教育资源,可以引导学生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怀。艺术课程标准除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之外。在艺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中也提到应具有国际视野,关注文化多样性,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借鉴国际上影响广泛、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教育思想理念。二、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它有效解决了之前“三维目标”互相割裂的问题,是个体解决复杂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能力,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集中体现。因此,作为以结果为导向的核心素养及效果呈现从某种角度所反应的是一种广义上的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概念最早见于 年 月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它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评估框架。年 出版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正式采用“核心素养”一词,并构建了一个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具体包括使用工具互动、在异质群体中工作和自主行动共三类九种核心素养指标条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 年 月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开展研究。年 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确定了“核心素养”的重要地位。年 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内涵。“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 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其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本质上来说,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关注“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最根本的教育问题,这是当前全社会都在关注的热点话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也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未来,尤其是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明确了何为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从国家层面更加深入地考虑“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核心素养展示了 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艺术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则是核心素养在学科培养目标上的具体表现。在 版的艺术课程标准中调整了过往课程标准的内容设置,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和素养为主线,安排学科知识内容。为构建艺术课程目标和艺术学业质量标准奠定了基础。艺术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定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 审 美 感 知、艺 术 表 现、创 意 实 践、文 化 理解等。进入 世纪之后世界发生了变化,成功的基础教育的定义不再仅仅是对于基础知识的认知与学习,而是更加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能够有机融入情境之中,培养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建立问题意识去探索与创新。过往的教学在这方面是忽略的,是以学科内容作为课程发展的逻辑,这导致了教育本位与知识本位的混淆。通过几十年的课程体系建设,在不断的探索与调整后,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体系已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完备性,这也是常被欧美教育学者认为是中国中小学生具有良好基础知识的原因,也使得中国学生与其他国家学生相比有较强的应试能力。然而,由于结果导向的不同,造成了培养过程的差异,由于中国之前的课程设计是以学科知识为导向,是以追求基础知识体系的科学性与完整性为前提,造成内容注重基础理论而往往脱离现实生活,忽略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的是抽象的知识,同时很难将抽象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进行紧密联系,很难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当中出现的问题,造成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因如此,我国的教育常被诟病为“应试教育”,核心素养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困难的能力。在本次课程标准修订中,经多方专家的讨论,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所培养的学生需要具有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是符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本质的,同时也是符合中国国情与时代需求的。本次课程标准修订将四个核心素养一以贯之,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决心。通过贯彻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为育人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并联系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经验,创造并设计问题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能引发学习兴趣的教材整体框架和内容体系,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三、学科融合的艺术课程 课程标准修订的依据是综合化的国际课程发展和国际艺术课程的发展。人类知识发展的过程可以概括为综合、学科再到综合的大周期变化。在早期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学习形态是综合化的,在早期社会活动中,人类面临的问题也是综合化的,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要根据需要进行知识、方法上的选择,实质上并没有明显的学科区分。例如,中国上古时代的文艺实践中,诗、乐、舞三者是紧密而不可分割的。尚书尧典中说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舞蹈和音乐相互配合,同时还有相应的诗歌。诗经是文学与音乐的完美融合,相传周朝设有专门采集诗歌的官员,他们深入民间收集歌谣,在整理之后交给太师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将其作为施政参考。在宗教仪式中,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刻等都是融为一体的,这是以需求为逻辑原点的导向进行的融合,还谈不上是学科体系的形成。随后,综合开始剥离,并开始进行细化,学科的边界与概念也逐渐开始清晰起来,在时间的锤炼与后人的不断努力之下,形成了今天的学科体系,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得到了巨大的推动。但是,分化细致的学科会使得初入者难以看到事物的全貌,管中窥豹、时见一斑,也将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行拆解,打乱了事物的整体。进入 世纪以后,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现代社会的问题也日趋复杂,人们面对的问题也需要更多的综合知识进行解决,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前提,事物和问题的复杂性增强,依靠单一学科是很难解决现实社会中所遇到的问题的,从而对人的知识结构与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人既要有专精的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具备综合的思维体系,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一专多能,需要掌握跨学科的方法,运用交叉学科的知识、技能解决现实问题。这在教育上已然成了一个关注点,成了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不久之前在高等教育领域便提出了新文科的理念,新文科是基于现有传统文科的基础进行学科中各专业课程的重组,形成文理交叉,即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达到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便成为当下教育的国际趋势。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年版)指出要突出课程综合,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能力。学科综合是课程改革的基本,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和融合性观念的深入,艺术课程的融合也将不断开拓与发展。学科融合是将相关联的学科进行优化组合,并在此基础上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叉。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根据艺术课程内容综合性强的特点,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优化学习内容、合理设置学业要求。通过设置综合性学习任务、聚焦核心素养、整合相关内容、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