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科研
沟通
形式
研究生
积极性
影响
提升
路径
陈曙
第 14 卷第 2 期 Vol.14 No.2 2023 年 4 月 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Apr.2023 科研沟通形式对研究生科研积极性的影响及提升路径 陈曙,倪含荞,张晓娟,蔡梦茜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 通过对 401 名在读研究生的调查问卷研究发现,相较于线下沟通,线上沟通对科研积极性的促进效应更弱。就线上沟通效能的提升路径开展进一步分析,发现采用正式沟通情境和提高沟通频率可以有效提高线上沟通对科研积极性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深耕主渠道教育,拓展协作模式;二是实现场景化运用,弥补沟通不足;三是提升双主体意识,提高沟通频率;四是明确共同化目标,运行育人机制。关键词 科研沟通形式;线上沟通;科研积极性;正式沟通;沟通频率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3)02011708 一、引言 高等院校是实施科教融合、学研相济育人体系的重要基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建设“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等育人方针与体系1。其中“科研育人”是指高校教师通过相关科研训练活动,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2。将道德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融合到日常的科研活动中,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首要责任人,是“科研育人”的主要实施者。导师与学生间的有效沟通能够畅通双方信息,一方面能够帮助导师掌握学生的学业情况3;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缓解科研和就业压力,进而形成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4,有效提升科研团队的组织力和向心力5。然而,经过三年新冠疫情,师生间面对面的沟通活动大幅减少6,目前,依托数字技术发展进行的线上沟通已成为缓解当前“教学分离、时空分离和师生分离”困境的重要手段7。然而,关于线上沟通是否有效的问题,学者们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部分学者认为,相较于频繁线下沟通的高时间成本和高组织成本,线上沟通具有便捷性8。导师能够通过即时通讯软件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在降低沟通成本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沟通效率9。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在线沟通存在一定的弊端:网络无法采集到微妙的、情感性的非语言线索,不太适合传输复杂的、机密的、需要不断交互的信息,这会削弱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效果和育人成效10。那么,究竟何种沟通形式在导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实践中更有效?可以采取哪些举措提升师生线上沟通的效果?对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科研沟通形式对研究生科研积极性的影响,厘清线上和线下科研沟通效果的差异性,进一步探讨正式沟通、一对一沟通等沟通情境及沟通频率对线上沟通效果的影响,本文研究结论将为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收稿日期 20220528;修回日期 20221229 作者简介 陈曙,男,湖北荆门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联系邮箱:;倪含荞,女,湖北京山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营销管理、消费者行为;张晓娟,女,云南永胜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组织行为;蔡梦茜,女,湖北随州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食物经济与农商管理 2023 年第 14 卷第 2 期 118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科研沟通形式 线上沟通与线下沟通 科研沟通形式指的是导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形式,导师的身正为范和学术水平能够通过师生之间的科研沟通活动体现出来。根据代际理论,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形式能够长期影响研究生的科研行为模式,甚至延伸到研究生对其他方面的感知判断上1112。科研沟通形式可以分为线上沟通和线下沟通。线上沟通又被称为在线沟通,是借助 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建立的联系11。随着网络会议平台(如腾讯会议、ZOOM 等)的蓬勃发展,线上会议、视频面试、云分享等逐渐成为导师和研究生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过程中打破时间和空间束缚的变革型措施。本文将线上沟通定义为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和沟通;线下沟通与之对应,是指传统的面对面式交互沟通。2.沟通情境 沟通情境是指沟通的具体场景,隐含情绪和氛围,是沟通形式结合某一事例的具象呈现13。就科研实践来说,科研沟通情境包括正式和非正式情境、一对一和一对多情境等。本文将科研组织中的正式沟通形式定义为课题组在正式情境下进行的信息交换,通常是指依据规章制度等明文规定进行的关于正式工作的交流。正式科研沟通形式主要是以会议、答辩和文件等形式传达政策、工作进展和计划的,表现为组会汇报、科研成果答辩等正式场景。科研非正式沟通是指在非正式情境下所进行的信息交换,强调平等和交流,具有场景自然化、主体平等化、反馈及时化、交流深入化等特点12,14。此种沟通形式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对一沟通情境是指导师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与单个研究生进行沟通的情境。这种情境可以为沟通双方创造更和谐、良好的沟通环境,使双方的沟通不受外界的打扰;一对多沟通情境是指导师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与多个研究生进行沟通的情境,这种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研究生在面对导师时不由自主产生的压力。3.沟通频率 沟通频率是指一定时间或范围内交流和沟通发生的次数,通常作为衡量导师育人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将其划分为三等:高频(每周 2次及以上)、中频(每周 1 次)和低频(每两周 1 次及以下)。4.科研积极性 本研究采用科研积极性作为结果变量衡量导师的育人成效。科研积极性通常可以由内部动机和外部环境激发,其中导师的教育管理方式、个人学术水平、教书育人风范以及科研团队的学术氛围等都是科研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15。根据“积极性”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和心理学领域的一般表述,本文将科研积极性定义为研究生主动参与科研的需求、愿望、兴趣和努力完成科研目标的行为倾向,具体包括科研自主度和科研努力度两个维度16。科研自主度是指个体主动、自觉地进行科学研究的程度,科研努力度是指个体努力执行科研计划、进行科学研究的程度。(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沟通形式对科研积极性的影响 传统的线下沟通强调双向互动,能够传递多重线索(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语音语调)17。线下沟通的双方能够及时根据对方的反应得到信息反馈,不断修正和组织沟通的内容,以达到较好的沟通效果18。然而,根据数字鸿沟理论,通过网络进行沟通的双方很难建立强联系。此外,线上沟通还会增加互动的不确定性19。从有效性的角度出发,一方面,线上沟通的双方在指向性和反馈强度上存在负效应,指向性不明确体现在信息传播者发出的信息能否及时被受传者收到是不确定的,其反馈强度也相对较弱20。以往研究表明,在科研沟通过程中,导师对研究生的充分关注和两者间的充分沟通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助力其科研活动持续高效地开展,进而实现知识收益的最大化12。另一方面,线上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线下沟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冲突和压力。据此,提出如下假设:H1:与线下沟通相比,线上沟通对研究生科教育创新 陈曙,倪含荞,张晓娟,等:科研沟通形式对研究生科研积极性的影响及提升路径 119 研积极性的正向作用更弱。2.线上沟通形式下,沟通情境和沟通频率对提高科研积极性的影响效果 目前线上沟通使用的普遍性使得我们必须探寻增强其实效性的措施。因此,有必要考虑在不同的沟通情境下,线上沟通对科研积极性的影响。师生的沟通具有学术性、知识性、情感性、共享性和身份不对等特点,存在“位差效应”。“位差效应”具体是指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潜在的“上对下”的心理位差,处于“下位”的研究生易产生畏惧心理2122。在“尊师重道”观念的影响下,师生交流主体的不对等性长期存在,即使目前育人观念逐渐转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逐步提升,但完成观念的彻底转变仍需要一定时间。就目前而言,多数研究生与导师之间仍然采用的是高规范性、强约束力、高权威性的信息沟通方式。在正式沟通情境中,下行沟通是最主要的沟通流向,信息由较高层次流向较低层次,强调顺从和保持一致11,20。因此,发现预期正式沟通场景的严肃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因随意和不被监管所引致的低效率问题,使研究生更关注科研活动,进而提升其科研积极性。据此,提出如下假设:H2:采用线上沟通形式时,使用正式沟通情境能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研究表明,有效的师生沟通能够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自我成就感2325,这些主观感知能够直接影响研究生对待生活的态度,激发其科研积极性26。一对一沟通可以即时传递信息与情感27。一方面具有针对性的沟通可有效减少沟通中的噪音,节约对话成本,保障沟通效果;另一方面,导师可以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态度、情绪、心理、行为等的变化过程28,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支持。在此情境下,学生可能表现出更高的科研积极性。与此相比,一对多沟通情境下,由于责任分散效应,个体的感知威胁和感知监视会减弱,因此更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据此,提出如下假设:H3:采用线上沟通形式时,使用一对一沟通情境能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3.采用线上沟通形式,沟通频率对提高研究生科研积极性的影响效果 有效沟通理论认为,有效的沟通不仅要求有充分的沟通渠道,还要求有较高的沟通频次29。在前文对沟通形式讨论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探究沟通频率在此过程中的影响效果。依据实践经验和过往的研究,师生的沟通频率包括高频、中频和低频。据此,提出如下假设:H4:采用线上沟通形式时,增加沟通频率能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科研沟通框架:图 1 科研沟通框架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在 2022 年 4 月进行了关于“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开展科研育人情况”的调查,共发放问卷 405 份,剔除调查信息不完整和填写不真实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 401 份(有效回收率99.01%)。其中,样本覆盖学校开设的七个学科和各年级的在读研究生,其中女生占 58.9%,男生占 41.1%,硕士占 81.5%,博士占 18.5%,符合其学科设置和年龄分布情况,如表 1 所示。(二)变量测量与信效度检验 问卷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师生沟通方式,第二部分测量科研积极性,第三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其中测量题项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1=非常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一般;4=比较同意;5=非常同意),相关变量定义与具体题项见表 2。运用 SPSS 23.0 对科研积极性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首先,KMO 值为 0.714,大于 0.7,说明数据效度较好;Bartlett 球形度检验p 值小于 0.01,通过检验,以上两个指标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第二,量表的 Cronbachs 系数为 0.738,大于 0.7 的可接受值,表明一致 2023 年第 14 卷第 2 期 120 表 1 样本基本情况统计表 数量 百分比 有效 百分比 累计 百分比性别 女 236 58.9 58.9 58.9 男 165 41.1 41.1 100.0学历层次 硕士生 327 81.5 81.5 81.5 博士生 74 18.5 18.5 100.0年龄 2125 岁 306 76.3 76.3 76.3 2630 岁 84 20.9 20.9 97.3 3135 岁 9 2.2 2.2 99.5 3640 岁 2 0.5 0.5 100.0学科类别 经济学 27 6.7 6.7 6.7 法学 7 1.7 1.7 8.5 文学 2 0.5 0.5 9.0 理学 85 21.2 21.2 30.2 工学 57 14.2 14.2 44.4 农学 112 27.9 27.9 72.3 管理学 109 27.2 27.2 99.5 交叉学科 2 0.5 0.5 100.0总计 401 100.0 100.0 性较好。因此,科研积极性量表的信效度良好,问卷设计合理且有效。四、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