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黄河流域
画像
农耕
图像
金石
档案
数字化
保护
传播
研究
新叶
业 务 研 究99档案管理3/2023总第262期档案管理投稿信箱:209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自此推进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的重要议题。汉代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铁质农具和牛耕技术在农事活动中得到广泛使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形成汉代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是以图画形式镌刻在天然石材上的农耕图像,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和不易篡改等特点,更加直观全面再现黄河流域汉代农耕场面,以独特的金石档案形式记录着汉代农业的发展。同时,这些图像将抽象艺术与具体农事活动相结合,鲜活地记录了汉代农业生产水平,以其包含的独特生态系统和生产生活价值成为一个时代的标本。翦伯赞在秦汉史序中提出:“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地搜集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2经过搜寻整理,我们发现这部灿烂的历史横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而黄河流域是其发源地。3根据现有相关农业考古研究分析,黄河流域农业题材的汉画像石主要集中在川、陕、鲁、豫等地区。从地理空间分布上看,呈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形成了黄河中下游“陕、鲁、豫”高密度核心圈。4其中,陕西省以榆林市的绥德、米脂、神木等区县为核心密度区;山东省以济宁市及其周边地带为核心密度区,向西至鲁豫交接地带;河南省以豫南、豫中和豫北为核心密度区。5由此可见,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金石档案具有“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高度一致”的基本属性,能够依托黄河流域将雕刻精美、题材丰富、生动形象的农耕图像系统性串联起来,构建黄河流域农耕图像数据库,并通过技术重建、复原与农耕图像相关的历史信息,形成完整的黄河流域汉代农业文化符号,实现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1 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金石档案的潜在价值1.1 题材广泛,反映了汉代农业经济的各个层面。汉画像石农耕图像金石档案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实物遗存,见证了两汉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以图像资料记录中华传统农耕文明,是研究古代农业发展最直接、最可靠的史料。黄河流域流经9个省区,地域跨度大,地貌形态各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空间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活动,因而形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汉画像石农耕图像。从农业生产活动内容来看,主要包括驱牛耕地、扬鞭持铧、翻地松土、中耕除草、芟草播种、纺纱织布、舂米酿酒等农耕生产情况,表现出汉代先进的手工业技术和农耕技术;张弓射猎、执罩捕鱼、持杆垂钓、深山狩猎、围猎出行等渔猎采集活动场面,反映了汉代劳动人民对于生产活动的自信;汲水庖厨、庖厨备宴、烧烤炊煮、豆腐作坊、民间酒肆等庖厨饮食活动画面,反映了汉代人民的饮食习惯和高超的烹饪技术。6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看,随着汉代冶铁业的发展,铁质农具得到普遍应用,不仅种类齐全,制作工艺也很精细。主要包括用于耕种的铁犁、松土平田的铁锄、除草的铁锄、翻土整地的铁镢和铁锸、挖土的铁铲和收割的铁镰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金石档案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汪新叶摘 要: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以独特的金石档案形式记录着汉代农业的发展,这种无可比拟的自然属性是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工作的基石。本文以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金石档案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潜在价值和数字化保护必要性的基础上,遵循共享性原则,构建一个结构有序、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数据库”,切实有效地实现黄河流域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最后,依托数字虚拟展示系统对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金石档案数字资源进行交互性的整体传播。关键词:档案;黄河流域;农耕图像;金石档案;数字化;档案保护;文化传承Abstract:The agricultural images of Han figurin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recor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Han Dynasty in the form of unique stone archives.Its incomparable natural attribute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work of protecting,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rchives potential value and the necessity of digital protection,this paper takes the agricultural images of Han figurin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rchiv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sharing and tries to construct an orderly,colorful and vivid“agricultural image database of Han Chinese stone sculptur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igital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in this area.Finally,relying on the digital virtual display system,the paper attempts to realize the whole interactive dissemin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of the archives.Keywords:Archives;The Yellow River basin;Agricultural images;The stone archives;Digitalize;Archives protection;Cultural inheritanceDOI:10.15950/ki.1005-9458.2023.03.021 业 务 研 究00档案管理3/2023总第262期等。7铁质农具的推广极大提高了汉代农业耕作的精细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933年山东出土的“耕耱画像石”:画面中心一农夫手握铁犁进行耕种,前方三人使用铁锄进行耘地,后方跟随同伴操耙耱地。整幅图像不仅再现了各种铁质农具,还刻画了耕、耱、种的田间劳作情景。8由此可见,这些农耕题材种类多、内容丰富、用图像表达的形式描绘了汉代社会生活的诸方面。1.2 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和生产生活研究价值。从因时制宜,顺时养物来看,汉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不但能利用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把握不同农作物最佳的种植时间,以完成特定农事活动,而且还能通过二十四节气梳理分析气候变化,预先实施避免水旱灾害的方法,以便使农作物损失降到最小。如氾胜之书:“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9说明区田法是一种抗旱作业方式。具体耕作方法是在小区块种植土地上投入精耕细作,通过集中养土和及时灌溉等途径达到抗旱保墒。河南省出土的“牛耕画像砖”:图中农夫在两块区田中扶犁耕种,区田间设置有人行通道,与区田法文献记载相一致。0该图像映现出汉代农业生产以自然之法进行土地管理,合理协调农作物与外部生长环境的关系,达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从因地制宜、用养平衡来看,汉代人民摸索出“精耕细作、厚加粪壤”的土壤管理方式,形成互利共生的良性循环。994年河南出土的“中耕除草画像石”:画面中间一男子头戴尖顶冠,衣着单薄,双手紧握铁锄在齐腰的庄稼地除草壅土,进行中耕劳作;右侧,一女子用长锄柄挑一水罐和食物向田地走来,招呼男子歇息用饭。农田中耕是汉代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松土、除草助苗达到精耕细作,促进农业的发展和进步。韩非子解老:“积力于田畴,必以粪灌。”汉代人民更加重视使用粪肥来养土,出现许多拾粪题材。山东省滕县龙阳店出土的“拾粪画像石”:图中两匹矫健的马位于画面中心,一马翘起尾巴正在排粪,身后一个男子左手拿簸箕,右手使用铁铲捡拾马粪。这种拾粪积肥、利用牲畜排泄物促进土壤的持续利用的土壤管理方式,体现汉代人民“用养平衡”的朴素生态农业观。从因物制宜,协调统一来看,汉代时期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生产生活区域空间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在日常劳作实践过程中,善于利用自然界物种间存在“相克相生”的关系,遵循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消长并济的自然机制,体现出一种大农业的生态系统观。陆贾在新语道基写道:“不违天时,不夺物性。”山东省出土的“捕鱼画像石”:画面左边是一座带护栏的水榭,内有两人悠闲自得观看捕鱼,水塘中有鱼、鳗、鳖和水草,池中三人乘坐小船,一人弯腰收网。这种使用陂塘进行淡水养殖,通过鱼食、水生植物、动物粪便相互循环的共生关系,科学合理地将动植物等物种有机地融为一体,利用自然界内在的物质循环进行协调统一,从而实现水体、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1.3 具有造福人类的社会价值。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金石档案以真实直观的艺术表达形式,全面展现了黄河流域汉代灿烂的农耕文明,为当下弘扬黄河流域农业文化,探索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立体生动的图像史学支撑。其丰富多样的农业生物类型、重农劝农的社会理念、完善成熟的农业种植知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观等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活化石,特别是其蕴含着典型和系统的生态哲学思想有助于当下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统一,整套有序的农事活动技术体系有助于构建现代可持续农业发展体系。2 开发建设“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数据库”2.1“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数据库”的建设内容。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的数字资源,主要以原石图像为载体,力求获得最准确的农耕图像数字信息;随着年代的推移,原石受自然环境的侵蚀愈加严重,特别是长时间的浸泡,导致纹理图案模糊不清,但却可以用蘸有墨汁的拓包将图像拓印成石刻拓片,此类图像档案资料在集中保存和陈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也是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数字资源的重要来源;最后,撰写汉画像石农耕图像的图书,如996年夏亨廉、林正同的汉代农业画像砖石,996年周到、王晓的河南汉代画像研究和2000年出版的中国画像石全集等,此类图书是研究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重要的参考文献。由此可见,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来源主要包括原石图像、拓片图像和图书文献图像等。根据以上分析,“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数据库”可划分为原始图像子库、拓片子库和图书文献子库等。原始图像子库主要存储的信息包括四大类。首先,是利用数字化采集技术获取的原始图像。它们真实完整地描绘、记录、反映汉代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生动再现了汉代的农业生产水平,全面地展现了汉代的文化传统、民族风俗和思想观念。其次,是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采集的原始文字。原始图像黄河流域空间跨度大,形成题材丰富的汉画像石农耕图像,不同类型农耕图像与“历史语境”都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需要真实详尽地复原与农耕图像相关的资源信息。再次,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构建准确的数字化三维模型,立体展现汉画像石农耕图像的原貌,不仅能将雕刻技法、色彩、图案纹理等信息直观展示给观众,而且还能真实再现汉代农耕场景,让观众在模拟的环境里进行沉浸式体验。最后,元数据规范是构建“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数据库”的重要步骤,不仅能使类型多样的数据有序化,提升数字资源信息的管理,还有利于实现数据标准与国际元数据标准同步,增强不同信息资源的互操作性。汉画像石拓片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原物进行拓印而获得的,清晰、真实地反映了原物的图案和文字,并且具有携带方便、便于存放的优点。从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公元7世纪初就开始用宣纸对汉画像是进行拓印,可见,拓片子库是“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