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空间视域下历史街区的日...恋——以天津市鼓楼街区为例_管永康.pdf
下载文档

ID:2528488

大小:198.84K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0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第三 空间 视域 历史 街区 天津市 鼓楼 永康
第三空间视域下历史街区的日常生活实践与地方依恋 以天津市鼓楼街区为例管永康1,2,薛义1(1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2 新加坡国立大学 设计与环境学院,新加坡 117566)摘要:在第三空间理论的视域下,以天津市鼓楼街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与量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街区更新中的日常生活实践和地方依恋成因。结果表明:(1)在城市发展联盟“净化置换”的战略方法下,历史街区的空间表征呈现出肌理再造、功能替换和文化转换 3 种特征转向。(2)居民们通过“占据迂回”的战术方法,对抗精英集团的空间介入,呈现出能动性与韧性的特征,但其力量是微小且有限的。(3)非物质层面的情感、认同与纽带是地方依恋产生的直接表征,且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性。(4)空间剥夺、空间失配和空间隔离所引发的日常生活问题是居民地方依恋产生的主要原因。“污名化”的身份标签与“阶层化”的社会关系不利于居民日常生活的重建。关键词:历史街区更新;第三空间;日常生活实践;地方依恋;鼓楼街区;天津市中图分类号:TU984 1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2363(2023)03-0092-06doi:10 3969/j issn 1003-2363 2023 03 015收稿日期:2022 06 21;修回日期:2023 05 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ZDA158);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202206200061);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21YJSB011)作者简介:管永康(1996 ),男,河南濮阳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空间人文与城市遗产保护研究,(E-mail)yongkang guanmail nankai edu cn。通信作者:薛义(1958 ),男,河北张家口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空间艺术与人文研究,(E-mail)xueyids 126com。0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历史街区的更新项目通常是引人注目且充满争议的1。传统以房地产为主导的“搬迁拆除重建”改造范式,不仅对传统文化、城市环境和历史遗产造成了灾难性破坏,还影响了历史街区中原住居民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地位,并常常伴随着空间改造的“绅士化”2。近些年,城市更新中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城乡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等众多专业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E W Soja 提出了第三空间概念,建立了物质、构想和生活 3 种空间维度,为历史街区研究提供了一种复合、动态和依存的日常生活视角3。历史街区更新不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生产,而是涉及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再生产。在“他者化第三化”的视域结构下,边缘化空间的日常生活实践得到了学界的重新审视。一方面,国内人文研究学者探索了将第三空间应用于城市研究中的理论基础4、发展脉络5,思考了绅士化6、资源分配不均7、空间不正义8 等问题,并尝试结合空间生产理论,从权力与空间9、三元辩证法的视角10,挖掘理论建构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在具体案例研究中,学者们剖析了空间的社会感知11、地方想象12、演化逻辑13 等。综上,现有研究主要从宏观的理论建构和空间正义的视角去解读历史街区的第三空间,但对微观实践中居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与地方依恋关注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天津市鼓楼街区为例,基于日常生活实践理论,首先,通过观察与深度访谈,总结历史街区更新中自上而下“战略”与自下而上“战术”的方法特征;其次,结合问卷调研,探索地方依恋中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地方情感、社会纽带 4 个维度的特征,剖析地方依恋的成因,为建立保障空间正义的更新范式提供参考。1理论基础与模型建构1 1日常生活实践理论日常生活是第三空间探讨的核心,即空间的“亲历层”14。J Wilson 认为,表征空间是个人和社区在互动中塑造的、基于经验和历史纽带生产的日常生活空间15。M Certeau 在日常生活景观化批判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艺术16,并质疑了M Foucault 所提出的“规训理论”17。M Certeau 认为,面对绝对权力的规训,人们并不是毫无个人支配能力。他使用“战略”(strategy)和“战术”(tactics)概念来描述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博弈与对抗关系16,诠释了第三空间的复杂性。从结构主义的视角来看,“战略”通常指向自上而下的宰制力量与意识形态,是强者通过制定空间的行为准则与奖惩制度来实施规训的策略;“战术”与之相反,它是弱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非正式的方式渗入权力空间内部,实现空间脚本与权力符号改写的手段,是弱者的艺术。第 42 卷第 3 期2023 年6 月地域研究与开发AEAL ESEACH AND DEVELOPMENTVol 42No 3Jun 20231 2社会变迁中的地方依恋“恋地情结”是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所创造的用于描述“人地方”依恋关系的概念18,引发了众多领域学者们关于“地方感”的广泛讨论。D Williams 等认为,人在特定场所开展活动会产生对该空间环境的依恋,并将该现象定义为“地方依恋”19。它可以解构为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两个基础模型20,分别指向人们对地方物质环境的功能性需求和认知结构的精神性依赖。在由城市改造与旅游开发所引发的社会变迁背景中,学者们在地方依恋二元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社会纽带21、地方情感22,即介入第三空间视域中的“社会空间”概念,挖掘物质环境变化中的社会互动与耦合关系,将地方依恋视为空间社会结构作用与反作用的产物,并借此理论批判城市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社会撕裂与空间排斥现象,探索正义且可持续的评估指标与发展路径。1 3模型建构基于中国历史街区更新的社会背景,建构研究模型(图 1)。首先,基于 E W Soja 诠释的三元空间关系论3,关注规划师、地方政府、资本家所组成的精英集团在空间构想和生活空间之间的差异性特征;其次,使用日常生活实践理论,发掘自上而下的“战略”与自下而上的“战术”在空间实践中的方法机制;最后,评估迁出后街区原住居民的地方依恋状况并分析其形成机制,总结与反思更新中的问题。图 1理论模型Fig 1Theoretical model2研究设计2 1研究区域鼓楼街区位于天津市南开区,总建筑面积 7 万 m2。随着经济中心的区域转移,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街区内大量的商铺停业,被居民改建成私人住房。由于疏于管理,大多数住房年久失修,建筑质量不足以支撑高强度的居住压力。调研发现,存在明显残损的建筑比例超过70%。20 世纪末到 21 世纪初,由规划师、地方政府和资本家所组成的城市发展联盟对街区进行了商业化更新改造,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空间格局。2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采用质性与量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于深入街区开展的数次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一方面,研究团队深入空间内部,记录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实践,获取一手资料;另一方面,通过“指标设计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的问卷调研方法,在线上线下向原住居民发放问卷,进行地方依恋的量化分析,进一步加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问卷总共发放 21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99 份,有效率为 947%。居民样本构成显示,样本性别比例相对均衡,男女占比分别为 47 7%和 52 3%;年龄构成主要集中于 40 50 岁的中年群体,占比 59 7%;月收入主要为2 001 3 000 元,占比492%。问卷数据采用 SPSS软件进行分析。2 3问卷设计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地方依恋量表两个模块。前者包括性别、年龄、收入、搬迁前住址等,后者量表设计在沿用地方依恋理论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加入G Kyle 等21、李志飞等22 扩充的二维向度,引入王雪等23、J Zhang 等24 建构的地方依恋四维评估模型,并为 4 个维度分别设计 3 个测算指标(表 1)。受访者的认同程度依次赋予 1 5 分,从低到高分别表示“非常否认、否认、中立、认同、非常认同”。指标设计一方面依据国内外学者关于地方依赖理论的研究范式与成果,另一方面结合了案例背景、访谈信息和田野笔记。表 1地方依恋量表Tab 1Measurement scale of place attachment维度测算指标鼓楼街的条件更适合居住(PD1)地方依赖(PD)鼓楼街的经济负担更小(PD2)鼓楼街的生活更加便捷(PD3)鼓楼街对我来说意义重大(PI1)地方认同(PI)鼓楼街代表了我的生活过往(PI2)鼓楼街是我人生的重要部分(PI3)鼓楼街有很多美好的回忆(PA1)地方情感(PA)鼓楼街有强烈的归属感(PA2)我情感上不愿离开鼓楼街(PA3)鼓楼街有关系很好的朋友(ST1)社会纽带(ST)鼓楼街邻居交往频繁且和睦(ST2)我经常参与鼓楼社区活动(ST3)说明:问卷中鼓楼街特指 1994 年拆迁工程开始后的鼓楼街3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战略与战术3 1战略的强势介入311精英联盟的战略方法。为了尽快实现“以市场为导向,建设新商业中心”的发展目标,精英联盟在空间表征中使用了“净化置换”的战略方法。首先是“净化”,即大面积拆除鼓楼街区原有住房并对原住居民实施整体动迁。虽然 1993 年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9第 3 期管永康,等:第三空间视域下历史街区的日常生活实践与地方依恋与澳大利亚城市研究小组曾就改造目标达成共识,即街区更新项目要在保护原有传统风貌的基础上,不得破坏道路与建筑的尺度关系,居民不得被迫大规模外迁,需保持老城空间肌理和历史延续性。但是,随着地产开发商的介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项目“原真性”的准则逐步被打破。其次是“置换”,即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置换。在物质空间中,为了实现空间表征中的战略构想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开发商与设计团队大量采用了“拼贴”的设计方法,照搬与地域文化毫无关联的传统中式建筑“模板”,在拆除后的“净地”上广建仿古建筑群,并发展多种功能业态,在媒体宣传中塑造“老城风情”的空间意象,实现物质空间的置换;在社会空间中,一方面,随着房屋的拆除和本地房价的上涨,都市精英人群与游客群体接替原居民成为空间使用的主体。另一方面,空间主体的置换必然带来社会关系与空间行为的重组,外来游客、商家、城市消费者成为了街区内活动与服务的主要人群。312空间介入的战略特征。在“净化置换”的战略方法指导下,原始的街区空间被自上而下的权力强势介入,整体呈现出 3 个层面的特征转向。一是空间肌理的再造。规划方案中,整体空间轴网清晰、层级有序,街区内部新修建的“田”字型横纵公路把空间切割成 17 个区块,分为内外两环,严格控制建筑密度与高度,街区中蜿蜒曲折的小路被抹去,完全颠覆了传统街区内部的碎片化肌理,是典型的现代人为“预规划”模式下的空间形态肌理。二是空间功能的替换。空间由传统住宅区替换为商业旅游区,置入商业购物、文化旅游、娱乐养生、商务金融等新功能业态,并配以消防站、学校、医院、绿地、广场等基础设施。三是场所文化的转换。作为天津城市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居住区,更新前的场所文化更多是建立在以邻里生活为基础的“市井文化”之上。为了吸引游客拉动旅游消费,更新后街区将“鼓楼”作为文化符号,衍生出了大量利润可观的文创产品与网红店铺,由“市井文化”转向面向高端消费者构建的“精英文化”。3 2战术的抵抗实践32 1社会群众的战术方法。在主体行为受到空间约束的同时,也反向塑造着空间25。据统计,改造工程的第一阶段仅有 12%的住户搬离街区,虽然物质环境破败,但大量居民仍然选择留下,在固有的权力体系中,居民们通过“占据”和“迂回”的战术方法,创造了日常生活空间。首先是“以空间换空间”,即居民们自发通过占用公共街道来创造被改造项目所剥夺的停车空间、置物空间、活动空间等,具体通过“替换”和“扩张”两种方式。其一,为了满足日常活动与社交需求,王店胡同的居民们自发地将街巷中弃用供水站内的垃圾清除,并从家中搬来了许多木凳、石桌和旧沙发,改造成了日常最为活跃的公共活动空间,通过“替换”战术维系了社会关系网络;其二,由于拆改期间街区内部近乎“无管理”的状态,居民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