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的基本意涵与话语体系建构_郭云泽.pdf
下载文档

ID:2528384

大小:1.21M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0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提升 中华文明 影响力 基本 话语 体系 建构 郭云泽
论“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的基本意涵与话语体系建构郭 云 泽摘 要“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其实质上就是提升内嵌了中国本土原创性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文明等多元文明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影响力。从理论背景切入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问题,明晰“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命题的生成逻辑,从而找到制约中华文明影响力扩大的核心难题,即尚未形成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从话语内容、主体、传播方式出发,以话语体系基础建设为“纲”,以培育专业化对外话语人才队伍为“基”,以数字传播空间为“云”,建构提高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立体式话语体系,从而破解中华文明被西方国家边缘化、赋魅化的困局,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历史自信与世界意义。关键词 文明 中华文明影响力 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作者郭云泽,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济南 250100)。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人类主体性、命运共同性与文明多元性的历史时空中不断赋予中华文明新的价值意蕴和理论内涵,并在致力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提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范式,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形态演进,由此有利于增强中华文明的全球影响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论断,明确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贡献,同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完整地阐述了“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的命题。“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是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关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是构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精神底气,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文明大国形象的现实需求,是彰显中西文明比较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优越性的重要渠径,也是增强民族文明认同和赢得国际话语主动权的重要环节。审思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华文明”“文明大国”“文明形态”等所发表的系列论述,找到消解阻碍中华文明影响力提升的症结,构建“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的话语体系,从而彰显当代中华文明对于人类发展更持久、深远的世界意义。一、“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的提出背景与基本意涵在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演进与转型中,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趋势日益加强,不同国家、民族、区域彼此交流互鉴、共存共生,既内嵌各具特色的文化结构与文明特质,又共同继承和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和文明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研判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塑造文明大国形象的极端重要性,着力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99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23 年第 1 期本文是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马克思 人类学笔记 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项目编号:2022GN06)的阶段性成果。增强国际话语权和扩大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赓续走好合乎中国国情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和拓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一)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辨析文明概念相对复杂,不仅在于国内外学者对文明含义界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在于从不同社会背景、学科、研究视角出发阐释文明内涵的丰富性。追问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理解文明与文化的内涵以及关系问题。国内外学者常用把文化作为解释文明的切口和参照,使得它们彼此成为解释对方内涵不可或缺的要素或依据。有论者把文明视为文化特征和现象的一个集合,既文明是文化发展的成果与结晶。也有论者指出,文明是一个由各种村落、地区、种群、民族、宗教共同缔造且具有多元性、独特性的“文化实体”。文明与文化作为紧密关联的两个概念同时并存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相关重要讲话之中。关于中华文明和文化的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和发展的重要议题和理论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谈话、演讲、致辞等相关论述和语境中,对于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内涵、外延的释义和表述存在差异,但基本遵循了“大文明”和“小文化”的解释原则,即文明囊括和包含了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一是把中华文明理解为一个总体性、历史性的概念,中华文化从属于、并纳于中华文明的范畴。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的政治、物质和思想成果的总和,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精神力量和思想源泉。从中华文明的高度审视中华文化,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文化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整个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持久的积极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二是中华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内容。一方面,具有 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容纳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包含黄河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无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作为中华文明的精华与根基,中华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思想和文化熔铸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以致于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延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是源自于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中华文化,其厚植和形塑了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三是把中华文明视为与中华文化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文化自信、文明复兴等议题时,通常把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结合起来并用、互释,从而产生话语的联动效应与聚合效应,以突显两者的主属统一关系与双向同构作用。从价值维度看,“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再次升华、中华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从特征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引用 孟子滕文公上 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来阐释文明和文化多样性的特质,提出理性认识中华文明或中华文化与其他文明或文化之间的异质性,指出文明各成体系且各具特色,没有高下和优劣之分,同样不同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各具魅力,不存在高低优劣的差别。因此,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具有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话语关系以及占据同等重要的理论地位,使得“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同一个理论命题,两者相互支撑、互相统一。当然,“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是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命题中延伸、拓展、升华而来的。(二)从中华文化到中华文明影响力提升的逻辑推演党的十八大之前,直面“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的问题,我国相继提出并出台了开拓全球文化市场、扩展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渠道,勾画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政策和路线。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提升对外文化交流和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0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同时从人类文明的维度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以及极其重视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在 2013 年 12 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原创性文化的基础上而展现出的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魅力与影响力。这种由文化软实力催生的文化影响力是奠基于综合国力与基础实力之上由内向外辐射、传播的,它既关乎“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在 2016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深刻阐述了“文化自信”的概念,要求挖掘和阐发中华文化中所特有的思想体系、智识精神,把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推进“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这是对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价值定位与发展目标的科学阐释,绘制出跨文化、跨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轮廓,为提升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影响力奠定了统一基调和提出了总体要求。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归纳总结了过去五年思想文化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具体是“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报告中不仅首次提出了“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术语,而且从文明影响力的层面上擘画了本世纪中叶的奋斗蓝图,到那时我国将全面提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水平和质量,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在 2018 年 8 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方式、路径与意义。在2020 年 9 月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并凸显文明作为“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的重要位置,强化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的研究来扩大中华文明影响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升到了文明的高度,并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再次高踞人类文明的立场,肯定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最新形态与日益释放的世界影响力。在随后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论及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时,不再囿于文化的层面阐释对外话语权与国际影响力的问题,而是着重聚焦中华文明的议题,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视域来统领物质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生态理念等多维度的文明创造和文明内容,自觉提出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新课题,进而把中华文化放置于中华文明的理论视野,把扩大文化层面的影响力问题延伸、升华、扩展到提升整个中华文明影响力的政治高度、理论高度和实践高度,为我们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路线指导。(三)“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的基本意涵“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是继“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又一重大的理论命题和现实课题,前者是后者的“加强版”与“升级版”。习近平总书记在其文明理论展开的过程中显现出对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热衷与认肯,他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解释和研判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历史地位、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那么我们如何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中华文明”概念,以及究竟在何种意义上、以何种方式理解“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的命题?在党的文献中反复出现的“中华文化”多被学界认为其主要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是否能够推论出“中华文明”就是“中华传统文明”或“中国古代文明”呢?答案并非完全是肯定的,因为中华文明作为一个历史性和总体性的范畴,具有完整的发展脉络和文明体系,其自身表现出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赓续不断、推陈出新的发展特质。因此,我们不能截取某一特定的历史1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阶段和发展时期审视中华文明,也不能持有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予以理解,理应回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论述和语境中来完整地把握“中华文明”以及“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的基本意涵。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内涵阐释和科学论断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在 2014 年 3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从宽泛性的意义上把中华文明界定为一个总体性的理论概念,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 5000 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I1。随后又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不仅充分论证了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而且具体阐发了中华文明的处世之道、价值导向、精神气质、生存理念等基本内容。从文明的演进历程看,中华文明是一种兼收并蓄、历久弥新、开放包容的文明体系,它在学习、吸收、融合不同文明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形成了由物质、政治、精神等多方面构成的系统性成果。从中华文明的形态看,在时间上大致分为古代文明形态和现代文明形态,有传统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之分;在社会制度上大致分为原始文明或远古文明、奴隶制文明、封建文明以及社会主义文明等,而在新时代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中华传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