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想与现实_爱默生与马克思诗性思维的分途_李珍珍.pdf
下载文档

ID:2528185

大小:1.40MB

页数:1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0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理想 现实 爱默生 马克思 思维 李珍珍
理想与现实:爱默生与马克思诗性思维的分途李珍珍【内容摘要】作为生活于同一时代的思想家,爰默生与马克思都展露出一定的诗性追 求。爱默生从自然事物中看到了诗性本原,希望个体凭借想象力,在与环境交互中不断扩大感知、逼近精神本质,进而达到个 体的精神自由。与爱默生不同,马克思不赞同诗性想象创造历史,他要在现实生产活 动中融入审美、诗意之维。马克思的策略是将感性概念置于资本社会具体实 践中,并在其间揭示制约个体感性的生 产方式,发现克服感性局 限的 力量,从而实现 人的解放,也就是实现美,恢 复人的诗性之维。在对二人的 比 照中,可以感受到爱默生的诗化策略缺乏行动力,更接 近空洞的主观理想,而马克思的诗性寓于现实生产实践中,具有切实的社会历史价值。【关键词】诗性;马克思;爱默生;现实;理想爱默生从 年自然出版,到世纪年代社会与孤独书信与社会目标等作品集面世,他的思想生涯大约持续了四十年()。而这四十年 恰好也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 重要时期。马克思自年开始写作其博士论 文,到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再到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其重要著作几乎都完成于这四十年中。也就是说,虽然爱默生与马克思身处 不同国度,思想上也没有过多交集,但其思想发展的时间轨迹却显出有趣重合。事实上,爱默生与 马克思也并 非全无联系,爱默生阅读过马克思的文章。他在思考感性限度问题时,曾在日记中记录 过 马克思的语句并在其名字处做了大写标 注,似乎是想表达对其解决 策略的认同。这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处于同一时代的两位思想 家,在解决时代问题时,其思想观点、变革策 略会产生怎 样的本文系国家留学基金委 资助项目“理想与世俗之间:爱 默生美学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李珍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主要研 究 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史 与世界美学丨詹姆斯?米勒:思想者心灵简史:从苏格拉底到尼采,李婷婷译,北京:新华出版社,年,第页。,:,刘军:反讽与 复归:浪漫主义诗歌在马克思思想演进中 的作用,学术研究年第期。文中多处参考该文观点。马 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何中华:历史地思:马克思哲学新诠,济南:山东人民 出版社,年,第页。文中多 处参考该书观点。交叉或分歧。基于此,本文拟从诗性角度出发,思考两位哲人思想、策略的相似 与差异。一、回到感性的诗意路径在爱默生、马克思的思想中,都存有对现实问题的诗性思考。爱默生作为跨大西洋的浪漫主义接受者,在论柯勒律治的书、与卡莱尔的书信中,他发现凭借自身诗性感知世界的能力。“我生来就是一个诗人。这是我的天性我能感知到灵魂和物质的和谐。”?不难看出,他极具诗意,并有发挥诗性感知去改造世界的意向。诚如格林汉姆所言,“爱默生不仅受到欧洲 浪漫派 的影响,还将其视为他们这一代美国学者新近使用的理论工具去展现这种对形式动态的重新构想”?。马克思虽然没有像爱默生这样直接表达自己是一个诗人,但从他早期诗歌作品中也能看到他对诗的热爱,“浸透了浪漫主义的影响”?。即使诗歌创作仅存于青年马克思的活动里,却并不意味着马克思至此抛弃了诗性思维。他将诗性思考植人了更宽广的领域,要在社会生活层面肯定诗性力量。根据他的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这就是说,当人类获得最终解放时,有限的分工不存在了,审美、诗性活动都是人普遍的能力与存在方式,人的生存本身就是审美化、富有诗意的。“换言之,人的这种历史解放的结果,就意味着人诗意地栖居于世。”?马克思对现实历史条件、社会结构的分析,实际上就是为了落实人“诗意地栖居于世”这一最终样态。因而他虽然放弃了诗歌创作,但并没有弃绝诗性思维,而是要在社会历史层面为诗性寻找现实可能。按其逻辑,诗性不只属于文学艺术,也存于具体生活中。这表现为他对浪漫派“存在先于意识”这一思维的认可,所批判的是观念论没有直面事物本身,缺乏切实的行动力。浪漫派认为日常生活中,存在具有优先性,是主体意识、创造力 的来源。他们反对观念论者对具体事物的冷漠处理,反对其将具体事 物抽象为观念的表 象,遮蔽了具体事物丰富可感、有机鲜活的存在样 态,进而阉割了个体对事物的感知。诚如马克思的浪漫派老 师施莱格尔所言,“对事物的非诗意的看法把事物当作由感官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茨维坦?托多罗夫:象征理论,王国卿译,北京:商务 印 书馆,年,第页。该论点也可参考刘森林:从浪漫 派的“存在先于意识”到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哲学动 态年第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页。张文喜:简评早期马克思的感性概念及思想意蕴,学术交流年第期。,:,?,:,:,感知或由理智确定的已经解决了的 问题”?,丢弃了存在的多样可能。从浪漫派处,爱默生、马克思看到固化观念所带来的危害:如果让观念变成现实之物,人们的生活便会被抽象成观念的显现,而固化的观念高高在上,无法落人具体生活。对此,二人都寄希望于个体感知去扭转,都呼吁回到个体对现实世界的感性活动中。马克思明确指出黑格尔辩证法及哲学体系 的错误,在于把人的活动 视为抽象的精神活动,而非现实感性活 动。他说,“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因此,观念论实际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它颠倒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是用纯思想批判代替实际的生产活动。马克思表示“我们要把他们从中解放出来。我们要起来反抗这种思想的统治”?,要以个人感性活动为依据,从而实现对感性世界的把握。有论者这样评论马克思,认为他的“唯物论是一种感知优先性原则”?。说的就是,他将具体可感的事 物置于首位。爱默生也批评观念论是在建构生活之外的法则,说它“是一种假设,通过木工和化学以外的其他原理来解释自然没有解释我们承认的亲缘关系”。因此,他和马克思一样,也想从个人感性经验出发,要将理论重新拉回感性世界。爱默生指出,“我们首先分享事物存在的生命那才是行动和思想的源泉”?。换言之,知识应以存在为前提,感性活动源于对事物本身的认同。回到感性,从现实存在中显现出本 质 意蕴,成为马克思与爱 默生共同的思维路径,也正是在这一路径中,暗藏着诗性的隐喻思维:于有限、可见中显出无限、不可见的本质。不过,关于有限事 物 隐喻的无限本 质,二人存在差异,也因其差异,使得二人诗意路径具有了不同特质。就爱 默生而言,受浪漫派的诗意影响,他认为有限、可见事物能够隐喻无限、不 可见的精神实体。也就是说,爱默生依旧认为感性世界中的不可见本质上是形而上的精神观念。他说“神性 急速进人分布、变化事物的必要性,并不少于最初同一的神圣性”?,指的就是这层意思。这便与他对观念论精神抽象化的批判相矛盾,其原因也不难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与世界美学爱默生:爱默生集,吉欧?波尔泰编,赵一凡等译,北 京: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第 页。,:,:,;,赵锦英,刘森林:现代性批判:从浪漫主义人论到历史唯物主义人论,现代哲学年第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页。维塞尔: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陈开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页。爱默生一方面看到了观念论精神抽象化对现实的无力,说“生活不是辩证法”,“不是智力或批判性的,而是坚固的”?。这是他的睿智之处。但另一方面,他没有真正找到感性世界的本质支撑,不得不妥协于康德、黑格尔的先验世界,无奈默许物质现象背后更基本的存在为精神观念。他自己总结道:“我认为没有任何形而上学的事实是不以物理事实为基础的,也没有任何物理事实是重要的,除非以形而上学的真理为支撑。”为了物理事实的可靠,爱默生保留了形而上的真理,并将真理寓于“所有人都在其中谋生的最真实世界的事实”中。这样一来,个人在主客体活动中,感知事物便有发现精神本质的可能。爱默生虽没有像黑格 尔那样,将自然事物视为主体精神外化的“无用”对象,也没有将主客体活动看作绝对精神扬弃自身、随后复归、重建自身的辩证统一的纯思维活 动,但其所揭示的不可见的精神本质依旧是主观想象后 的产物,是其对现实的理想化建构。如果说黑格尔是“用概念、逻辑把现实干瘪化、简化,从而按照自己的要求主观地归化了现实”,那么爱默生便是发挥个体情感想象,诗意建构了理想现实。他于有 限中隐 喻的无限本质并 非 真正存于现实中,这样的本质在感性世界中摇摇欲坠。不同于爱默生,马克思很明白“全部人的活动迄今为止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精神活动取决于物质生产实践,因而要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去“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地方”?。这不仅关乎个体感性认识的真实,更关乎如何在感性世界中揭示出本质与普遍的现实性。换言之,马克思要通过“抓住现象,抓住感性知觉”?,让现实世界的不可见得以揭示,让人显出现实的本 质。这条现实路径是科学的,也是诗意的,折射着浪漫派 隐喻路径对他的影响,诚如维塞尔所言:“马克思把诗歌境象深嵌于科学的术语上隐没在他自身浪漫诗情创作的背后。”马克思用境象去隐喻现实本质,赋予现实以诗性,展示出“用艺术的方式掌握世界”?的意图。比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频繁运用诗歌意象,选择“表现为”()而非“是”()去描述资本主义社会受商品、资本宰制的社会形态,“其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参见大卫?哈维: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刘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年,第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页。孙迎光:马克思诗性思维与 当代教育的传承,南京社会科学年第期。文中多处参考该文观点。马克思: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 出版社,年,第页。爱默生:爱默生集,吉欧?波尔泰编,赵一凡等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第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北京:人民 出版社,年,第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北京:人民 出版社,年,第页。爱默生:爱默生集,吉欧?波尔泰编,赵一凡等译,北京: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年,第页。含义是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下还存在一些深层的东西”?,隐喻一些不可见、本质性的社会现实。在资本论的开篇,马克思便指出商品“是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它表现为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在这里,马克思以“幽灵般的对象性”去隐喻看不见的商品价值,为抽象人类劳动 物化在商品 中赋形。而“幽灵”这一喻体本身,也透露出马克思的批判意味,“幽灵”虚无僵死的形象,表明商品中物化的抽 象人类劳动是没有生机的死劳动,因为其抛弃了物可感知的质的属性,使得作为劳动 的人被抽象为劳动工具,丢失了自身感性认识丰富的可能。通过隐喻思维,马克思从具体可见的商品,揭示其背后 不可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对个体感性活动的限制,使得人的本质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得以展开。人的本质“就在由社会实践引发的显性的有限事物与隐蔽的无限事物的互动关系之中生成”?。从这个意义而言,马克思在对“现实性”问题的探索上,充分运用了自己的诗性思维,促进了人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二、诗性追求的历史之维无论是诗化现实世界,还是赋予 现实以诗性,关注的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现实。两人都敏锐地洞察到 资本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便是异化劳动,即人类所生产的产品、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再受自身支配,反而“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在资本社会机器化大生产条件下,商品虽然日益丰 富,却损害了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可能。爱默生意识到工人正“被瓜分,并且被分割得细而又细,抛售无贻但从来不是完整的人”。马克思也发现社会分工职能化、片面化,只会“产生职业的痴呆”?,只会“加速了劳动者的片面技巧的发展,牺牲了生产者的全部素质和本能把他变成某种怪物”。而在这样制造“怪物”的劳动中,其结果便是物的力量取代了人的品质。爱默生指出商人“被本行业的记忆所支配,灵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