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解虚拟媒介:直觉化形塑及其逆向_姜吉荣.pdf
下载文档

ID:2527996

大小:1.76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0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理解 虚拟 媒介 直觉 化形塑 及其 逆向 姜吉荣
35传媒观察2023 年第 4 期 总第 472 期【作者简介】姜吉荣,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讲师【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政治传播视域下中外纪录片的观念、历史、策略比较研究”(19BXW038)阶段性研究成果。理解虚拟媒介:直觉化形塑及其逆向姜吉荣(江苏师范大学 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9)【摘 要】在美学维度,虚拟媒介不仅是一个虚拟技术系统,还是一个直觉技术系统。虚拟媒介借助数据、隐喻、舆论、信用、美感等多样施控元素介导社会运行系统,已然在舆论监督、信用评价、道德约束、质量控制、市场经济等诸多方面间接地发挥形塑社会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虚拟媒介赋予了制造技术和使用技术的新意义与新伦理,彰显出虚拟媒介形塑社会的虚拟性、互动性、身体性、图像性、自律性等显著直觉表征,进而发挥了舆论引导、全员监督与秩序重建的社会文明效能,但也隐现出有悖于社会文明发展的直觉伦理危机。为此,在自律、心理、环境和协同等视域重构虚拟媒介的文明伦序显得异常重要。【关键词】虚拟媒介;直觉系统;直觉社会;虚拟形塑;虚拟文明【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406(2023)04-0035-9一、引论作为研究理论的现象媒介学、科学媒介学和哲学媒介学,也是媒介发展史上具有时间先后逻辑关系的方法论。现象媒介学关注媒介现象与社会发展的经验表述,但这种人文主义研究视角遭到科学媒介学研究者的反对,贬斥其没有理性的技术依据。然而,科学媒介学对于媒介的感性工学研究又是十分乏力,特别是在虚拟媒介的直接文化或美学文化方面,传媒研究略显不足。于是,偏于经验与理性综合思考的哲学媒介学试图纠正现象媒介学与科学媒介学研究的偏颇,聚焦媒介的消费、民主政治、公共空间及其文化话语的媒介哲学研究。尽管如此,哲学媒介学也有先天偏颇,即在虚拟媒介理性思考上试图超越媒介经验现象而将自身陷入思辨哲理陷阱,以至于无法满足虚拟媒介作为感性直觉技术的存在事实。为此,面对作为社会现象的虚拟媒介研究需要暂且搁置现象媒介学、科学媒介学和哲学媒介学之间前沿关注DOI:10.19480/ki.cmgc.2023.04.00736传 媒 观 察的固有方法论以及思维视角,返回作为直觉的虚拟媒介自身的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中探究,进而探讨出虚拟媒介与技术文明之间的复杂关系。二、技术-直觉系统:一种理论范式毋庸置疑,传统的经验描述、技术测量和哲学分析已然不能满足虚拟媒介研究的需要。虚拟空间的虚拟媒介文化除了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之外,它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虚拟媒介文化通常依赖直觉途径、身体体验与情感参与来完成它的技术使命,而这些研究变量是无法测量的,经验式的现象描述也是无力的。因为,外显的虚拟媒介样态必然内隐诸多社会非理性逻辑或直觉元素。(一)直觉是虚拟媒介技术的核心变量虚拟媒介技术的生产、改进与使用均需要通过直觉来完成结构系统,也即在试听、接触或感知虚拟媒介的时候出现一种“媒介即按摩”(麦克卢汉)的直觉享受。直觉已然成为虚拟媒介技术存在的核心变量,也是最为稳定的信息传播、接受与体验的美学技术变量。然而,对于虚拟媒介技术直觉而言,它又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种社会媒介人的直觉或社会人的直觉。这就是说,虚拟媒介的技术直觉是在一定社会语境中产生的,社会赋予了它新能量与新意义;同时,虚拟媒介也被制造和使用其技术的人赋予了特殊内涵。因此,“我们”把虚拟媒介仅仅视为技术体系还是远远不够的,它的社会系统属性是十分明显的。实际上,当人们在使用虚拟媒介的时候,几乎没有多少人关注虚拟媒介背后的技术系统,而是更在乎这种技术系统背后的直觉系统及其社会系统。(二)“技术-直觉系统”理论范式的提出虚拟媒介的技术系统是一个特有的直觉系统(即美学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统一体。或者说,它是社会系统运行与发展下的一种设想并付诸实施的直觉系统。虚拟媒介技术也只有既满足直觉系统的需要,又满足社会系统的需要,才可能是一个有价值的或优良的虚拟媒介。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一个有关虚拟媒介发展与研究的新范式,即“技术-直觉系统”,这个系统将虚拟媒介技术纳入直觉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双重维度考察。显然,这里提出“技术-直觉系统”范式的研究方法论,是由虚拟媒介自身的文化属性决定的。这个属性即如同麦克卢汉所认为的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和扩展,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在内的所有被延展的属性。同时,这也是鉴于前人对技术文化与社会关系研究理论而作出的学术选择。较早提出“社会-技术系统”理论的学者是休斯(ThomasP.Hughes)。不过休斯的理论是基于二战后对于组织系统研究批评而提出来的,即认为,组织不仅是一个复杂社会系统,还是一个复杂技术系统。后来,在欧洲许多STS 学者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与拓展。另外,默顿(RobertKingMerton)从“技术社会学”(SociologyofTechnology)理论视角强调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协同性特征,仓乔重史也从技术文化史的视角研究“技术社会学”,认为技术社会学所要研究的是“评价技术带来的结果,而不是处理技术自身的体系、其内部结构和技术的逻辑”,并主张技术与社会从来就是相互形塑、相互制造与相互协作的。虚拟媒介技术显然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提出的背景是不同的。或者说与休斯的组织形态研究相反的是,在虚拟社会里,虚拟媒介首先是作为人的延伸之技术系统而存在,然后才是一个复杂社会系统。虚拟媒介技术和虚拟社会是协同发展又相互关联的。更重要的是,虚拟媒介技术属于感性工学或情绪工学范畴,即将“面向客户的技术转换为感觉”的技术,它所生产的产品就是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感性商品。因此,虚拟媒介技术既是一个社会系统,又是一个直觉系统。换言之,作为虚拟媒介的“技术-直觉系统”理论,强调的是一切虚拟媒介技术都被或正在被嵌入到社会系统和直觉系统之中,进而实现直觉技术的社会使命。前沿关注37三、虚拟媒介:作为直觉化的技术景观在当代,传统意义上的“物教社会”已然被“美学社会”所取代。因为,人们已经不再以追求物质性的功能消费为满足了,更多是以物的审美性为消费对象。由此,直觉化的美学生产、美学经济和美学消费成为最直接的社会发展动力。(一)作为直觉的虚拟技术毋庸置疑,在任何社会形态中,直觉性的“看”或“视觉”都是需要的,只不过在每个阶段所要“看”的指向及其价值追求是有差异的。在宗教社会里,古人在自然与物中看到了神性,并依赖神性而“视”或“被视”;在物教社会里,人们看到了自然与物的功用,在物质消费中实现生活愿景;而在美学社会里,民众更多是看到了美与艺术,在审美直觉中得到更高情趣的满足。因此,在如今的正在发生的美学社会初级阶段里,知识的可视与可视化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基本特质。如何可视?虚拟媒介技术为知识的可视化提供便利。“看”与“如何让你看”成为虚拟媒介技术研发者坚持不懈的理想,这种理想看上去似乎是“交互式生产系统”的制造商或消费者的市场经济或商业利润在驱动,但实际上它已经不再是技术研发者商业利益的全部。从更深层次视角分析,虚拟技术正在或必将成为技术享有人的精神表征与文化力量的载体,这种技术也越来越承担起最为重要的文化使命产出伦理化的技术景观。虚拟媒介技术正在不断地生成或产出人以及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理,虚拟媒介技术也越来越成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于是,更多的人也不再被技术社会的“技术恐惧论”所困扰,因为虚拟媒介的直觉技术越来越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直觉技术文化的社会产出已经超越了自身及其经济层面的范畴,也已日益成为社会技术自身进步以及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二)被直觉技术提炼和简化的虚拟景观在根本上说,正是虚拟媒介使得知识可视化或情境化变为现实之后,虚拟媒介的直觉技术文化才成为社会技术本身发展的新动力。虚拟媒介技术作为直觉文化,在形塑或改变社会上使用技术的人们及其伦理,特别是在建构和维护社会主体的身份认同以及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譬如一篇 200 字不到的博文可能改变一种制度或一个事态,一个自我随手建立的公众号或能引发一场舆情。因此,虚拟媒介的技术景观已不完全是可以欣赏的直觉“图文”或直觉艺术了,如今的虚拟媒介产品也不仅仅是供人们阅读和欣赏的,而是成为人们思考、学习和社会形塑的工具。实践证明,对于虚拟媒介产品消费者而言,“潜在客户(购买和使用)的决定是基于他们的感受和情感作为衡量消费者情绪反应和将情感吸引力融入新产品设计的基础。”因此,当虚拟媒介产品成为社会发展直觉工具的时候,虚拟媒介技术也就被纳入了直觉情感系统,并成为虚拟技术社会的象征力量。虚拟媒介技术最大的功能或许就是一种对景观的提炼或对“环境的简化”,被提炼和简化的景观成为人们直觉消费的对象。但是,人们在使用或欣赏虚拟媒介技术的时候,由于虚拟媒介技术是被视觉景观化了的技术,这样不免会导致一个新问题,即知识的情景化作为“视觉美”的存在是短寿的。因为,在美学层面,视觉美在时间层面上不被欣赏者长期关注或欣赏,它总会有视觉疲倦或审美疲劳的时候。因此,当代虚拟媒介知识的景观化自身隐含着一种“内在动力”,那就是要不断适应消费者的视觉更新,以减少审美疲劳所带来的自然损耗。那么,虚拟媒介技术研发者就需要不断将其技术升级换代,以至于 3G 技术、4G 技术、5G 技术等不断涌现。但技术研发者不会直接把虚拟技术升级到最高极限,因为,这样既不利于商业发展,更不符合消费者视觉消费逐级提升的习惯。在虚拟媒介技术那里,“相比于科学知识,技术更趋近于思考”(亚里士多德)。它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升级,升级到何种程度和怎样升级。这些技术性的思理解虚拟媒介:直觉化形塑及其逆向前沿关注38传 媒 观 察考都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但任何虚拟媒介技术都是暂时的,永远不会停止,这也是虚拟媒介作为视觉技术所引发的视觉景观内在的动力。概言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虚拟媒介为其技术文化提供了产生条件,虚拟媒介技术文化又能为虚拟媒介技术凝聚文化资源与直觉动能,并渗透到它的再生产与再发展之中。如此看来,在虚拟媒介技术领域,技术文化的悲观主义者或反技术主义者是没有市场的。未来美学社会里,可以预期虚拟媒介的发展将越来越快速,以适应人类社会不断需要更新的直觉系统。四、虚拟媒介:形塑社会的直觉偏向虚拟媒介何以能形塑社会?它又有何种塑形属性或偏向?实际上,在虚拟社会或直觉社会里,虚拟媒介已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不仅来源于虚拟媒介技术自身的内在功力,还来源于虚拟社会系统外在的直觉美学运作力量。在根本上说,“人类的可塑性是使文化成为可能的前提。”对于技术而言它是人与自然的中介(马克思),即白馥兰所言的“事物与知识之间的通道”。虚拟媒介技术将具有直觉感的人与自然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在诸多领域形塑了虚拟媒介技术本身以及产生它的社会系统,包括社会系统中使用虚拟媒介技术的人群,进而形塑了虚拟媒介技术文化。不过,在传统意义上,社会形塑的主要手段有宗教(包含神话)、道德(包含传统)与法律(包含强力)等。但伴随虚拟社会的来临,虚拟媒介(包含自由)在舆论监督、信用评价、道德约束、质量生产、政务管理、市场经济、生活伦常等诸多领域已然成为社会形塑的新形式之一。虚拟媒介显然超越“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的固有信息传播功能与传播学学理内涵,转而迈向媒介的社会形塑领地。毋庸置疑,作为技术形态的虚拟媒介,它已然具有一种对社会的形塑功能。事实上,在虚拟媒介技术社会中,媒介本身已然不是“控制社会”的力量,更多是在朝向自由的“形塑社会”的方向发展,而且是一种美学性的直觉塑形。为什么能如此论断呢?(一)直觉逻辑走近规训社会虚拟媒介社会或虚拟社会,抑或是“液态社会”(齐格蒙特鲍曼),这显然是社会系统结构性变化的直接产物,此时的社会系统不再在绝对的空间中运行规范的时间表,即“规训社会”(福柯)已经消失,在超时空中运行非规范时间表的“直觉社会”已经来临。在本质上,这种直觉社会就是美学社会。与“固定”的规训社会相比,虚拟社会最大的特征是“流动”,并诉诸“直觉”运行社会系统。因为,也只有富于变换的“直觉”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流动”以及神速的鬼时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