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媒介
研究
理论
方法
66 2023年第2期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跨媒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何成洲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新科技与数字化的快速发展,跨媒介的现象日渐普遍,跨媒介研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取得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跨媒介研究不能只注重跨媒介现象的形式分析,而是要将跨媒介现象问题化,将跨媒介的形式与相关的人文议题紧密结合起来。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跨媒介形式的存在价值和适用性,而是要借助适当的研究方法揭示形式和内容之间的互动和统一。关于跨媒介性有不同的解释和分类,目前倾向于将它划分成四种主要类型,分别是跨媒介混合、跨媒介指涉、跨媒介转变,以及超媒介性。结合一些典型的跨媒介文学与艺术的作品分析,从理论的角度对每一种跨媒介类型加以比较细致的介绍。关键词:跨媒介性;混合;指涉;转变;超媒介性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447(2023)02-0066-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当代欧美戏剧理论前沿问题研究”(18ZD06)作者简介:何成洲,男,江苏淮安人,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与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艺术学理论、比较文学与批评理论。古今中外,跨媒介的现象一直存在,而且极为普遍,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跨媒介性”(intermediality)的研究才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并在最近十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在西方学界,布里尔学术出版社(Brill Press)出版的“跨媒介性研究”(Studies in Intermediality)丛书系列截至2019年3月已出版11本之多,其中的研究包含了各种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现象;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公司(Palgrave Macmillan)也启动了一个跨媒介研究的丛书系列(笔者本人应邀担任该丛书的编辑委员会委员)。国际跨媒介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termedial Studies)自2013年成立伊始,一直致力于举办国际性跨媒介研究会议,至今已举办六届。此外,不少国外的大学建立了一批有影响的跨媒介研究机构,比如:奥地利格拉兹大学的跨媒介研究中心、瑞典林奈大学的跨媒介与多模态研究中心、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跨媒介研究工作室等。这些跨媒介研究机构产出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学术合作与交流。国内对“跨媒介”这一课题的研究开始较晚,虽然在语图关系研究、比较艺术学、叙事学、传播学中关注到跨媒介的问题,但并未将这一领域的研究系统化。近十年来,这一研究领域受到关注,开始有了快速发展的趋势,不仅发表了一批中英文成果,而且接连有相关的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包括重大项目)的资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内举办了多场国际性学术会议,极大推动了本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在国际合作方面,南京大学与瑞典林奈大学在跨媒介研究的合作上稳步推进,不断取得有建设性的成果。目前,国内对于跨媒介研究的整体介绍或者导论已有不少,尤其以介绍欧洲学者为主,如瑞典林奈大学的乔根布鲁恩(Jrgen Bruhn)教授和拉斯埃勒斯托姆(Lars Ellestrm)教授,奥地利格拉兹大学的瓦尔纳沃尔夫(Werner Wolf)教授67 何成洲:跨媒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这些学者的部分成果还被翻译成了中文。国内的跨媒介研究也在紧跟国外的研究步伐,但目前还没有出现多少标志性的学术成果。在笔者目前看到的一些中文跨媒介研究成果中,介绍西方理论概念和研究现状的内容比较多,有价值的原创性成果比较少,尤其是缺乏立足中国自身的跨媒介文化与艺术实践的系列成果。需要指出的是,跨媒介研究不能只注重跨媒介现象的形式分析,而是要将跨媒介现象问题化1,将跨媒介的形式与相关的人文议题紧密结合起来。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跨媒介形式的存在价值和适用性,而是要借助适当的研究方法揭示形式与内容的互动和统一。乔根布鲁恩和贝亚特希尔马赫(Beate Schirmacher)在跨媒介研究论文集的引言中强调,“用实际的方法来分析媒介间的关系”2,大概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当然,针对跨媒介性这个概念,首先做一些解释和分类还是很有必要的。一、跨媒介性的定义和分类简单来说,跨媒介性就是指不同媒介之间形成的复杂关系。牛津参考文献在线(Oxford Reference Online)是这样解释这个概念的:“它是一个通用术语,指不同媒介之间的交叉或跨越、或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尤其体现于数字媒介的情境之中。”除了表明媒介的交叉和关联之外,从传播的角度看,跨媒介性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传播策略。“跨媒介性是指现代传播媒介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表达和交换的手段,不同的媒介或明或隐地相互指涉和依赖;它们作为各种交际策略的元素相互作用;它们是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组成部分。”而在人文科学的学术研究中,跨媒介性的理论和方法都得到了重视。“尽管人们对跨媒介性一词指的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还是理论存在困惑,但跨媒介性本身已经越来越受欢迎,它对以上三个概念都保持着开放。”3我认为,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出发,跨媒介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分析视角和理论方法;而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对它加以进一步的梳理和分类就有了必要。关于跨媒介性有不同的解释和分类,争议不少,我个人倾向于将它划分成四种主要类型,分别是跨媒介混合、跨媒介指涉、跨媒介转变,以及超媒介性。至于超媒介性,比如瓦尔纳沃尔夫的解 释,一般认为叙事性是超媒介的,小说、电影、音乐、建筑等都具有叙事性;再比如,节奏不仅属于音乐、诗歌,也属于电影、戏剧等,类似的还有很多。我个人觉得目前对于超媒介性的认识比较宽泛,对于开展研究的实际价值并不是特别大,因而需要结合具体的跨媒介实践类型来加以研究。需要强调的是,跨媒介的不同类型在具体研究对象中有重合与交叉,但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学者们在对待不同的跨媒介方式上有所侧重。另外,对于超媒介性,我近期的关注重点主要是跨媒介表演性,这是我个人首创的一个理论概念。2019年以“跨媒介表演性”为题在瑞典召开了国际学术会议,我做了主题发言,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并加以界定,于2020年发表在美国的学术期刊比较文学研究上的文章中有过论述(下文将展开讨论)。跨媒介研究不能只满足于描述作品中的跨媒介现象,过于专注它是什么,而要进一步去问为什么有这种跨媒介现象,艺术形式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对思想的表达有什么特殊的贡献,跨媒介艺术形式的创新与思想内容的挖掘如何得到统一?跨媒介研究既要立足于形式批评,又要走出媒介形式的描述。为此,笔者提出“跨媒介+”问题,就是要将跨媒介与物质性、主体性、历史创伤、当代性等文学艺术的一些重要议题联系起来,这样跨媒介研究就会走向深入,走向批评阐述。我们要分析跨媒介的创新在哪里,引发了怎样的思想提升、观念表达,或者说,不仅仅考察媒介的整合,更重视艺术理念的创新。跨媒介研究需要关注一些基本问题,包括:第一,文学艺术的跨媒介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第二,文学艺术的跨媒介构成了什么样的特殊性(独创性、创新)?德里克阿特里奇(Derek Attridge)在文学的独特性中认为,文学艺术的创新有三个程度,分别是他异性(alterity)、原创性(innovation)和独特性(singularity)。4第三,文学艺术的跨媒介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种效果可以从接受美学,读者的情感、审美、认识、68何成洲:跨媒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世界观、行动,以及对重大历史问题的回应等角度去把握。三个问题逐步深化,从现象到特殊性再到效果,体现到文学艺术批评的不同层面。在现象层面要进行历史语境式的批评。历史语境是重要的,但也是不够的。菲尔斯基强调文学艺术把过多的关注给了语境,让它泛滥成灾。所以不能满足于语境批评,而要用文学艺术的符号学、现象学批评,从文学的审美机制、创造过程,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挥,对现实问题的回答考虑其特殊性。第三个问题在效果层面,与表演性密切相关。表演效果(performative effects)就包括了审美层面、行动层面的效果。下文将围绕这四种跨媒介类型做一些解释,然后用一些具体的研究个案来展开论述,通过示范性的文艺批评实践,重点解释一下如何将跨媒介现象问题化,努力践行艺术理论与批评实践的结合。二、跨媒介的混合与媒介的能动性跨媒介通常分为两个维度,即作品内的跨媒介和作品外的跨媒介。作品内的跨媒介又分为媒介混合和媒介指涉。前者是指多个媒介共存于一部作品中,也是跨媒介最常见的形式。这一类跨媒介的方式包括戏剧影视中的媒介混合、新媒体表演、数字人文、中国艺术的诗画一体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戏剧、电影和表演艺术中的媒介混合现象。作为一种传统的综合艺术,戏剧中有音乐、舞蹈、美术、灯光、设计、服装等,因此戏剧的跨媒介性最为丰富、最为复杂,也不断地发生新的改变。随着新科技的发展,戏剧的跨媒介往往呈现出新的、与时俱进的特点。当下的跨媒介演出、新媒体戏剧演出中经常包含电影的片段和放映,这是戏剧表演的一个新常态。还有,在戏剧表演过程中,多媒体、数字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戏剧的表演形式,这也是当下戏剧跨媒介性呈现的新特点。戏剧与表演研究是西方近期的跨媒介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5戏剧伊始就是多媒介的,观众也习惯于忽视其中媒介的异质性而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欣赏;然而,当一些新媒介还未完全融合为戏剧的组成部分,它们常常也被当做一个重要的表演元素。6自20世纪末,国外涌现了多部研究戏剧跨媒介、多媒介特征的著作,描述了戏剧对媒介的整合、转化或转移,相关的著作包括但不限于汉斯-蒂斯雷曼(Hans-Thies Lehmann)的著作后戏剧剧场(Postdramatic Theater)、伊丽莎白克拉维尔(Elizabeth Klaver)的表演电视:当代戏剧和媒介文化(Performing Television:Contemporary Drama and the Media Culture)以及弗雷达查普尔(Freda Chapple)和谢尔卡腾贝特(Chiel Kattenbelt)合著的剧场与表演中的跨媒介性(Intermediality in theatre and performance)。而菲利普奥斯兰德(Philip Auslander)则撰文批评了戏剧表演对不同媒介形态特征的篡夺。72022年出版的跨媒介研究:跨媒介的意义导论一书对戏剧中的媒介融合提供了多种具体的跨媒介研究方法,例如,“剧场空间的媒介模态”一章从古希腊戏剧理念着手,探讨“后戏剧剧场”的出现为研究剧场空间内多种媒介的相互作用带来的多种可能;“表演的跨媒介性”探索了表演事件与媒介性、跨媒介性的互动。8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较为丰富,狄野通过观察舞台美术中不同媒介(实物、虚拟、二维图像、影像等)的融合与表现形态,分析了舞台叙事语言在跨媒介趋势下的发展方向9;陈晨分析了影像戏剧的跨媒介叙事过程中多种媒介叙事性的相互作用。10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由图像媒介和声音媒介这些基础融合而成的资质媒介。11电影学者安德烈戈德罗(Andr Gaudreault)和菲利普马里恩(Philippe Marion)在著作电影的终结?数字时代的媒介危机(The End of Cinema?A Medium in Crisis in the Digital Age)中认为,在媒介综合性、媒介特殊性这两个发展阶段之后,电影研究进入了“跨媒介性”的阶段,既重视媒介的特殊性,也注重媒介之间的互动关联。12在这一划分的基础上,2016年出版的作为媒介考古的电影历史:追踪数字电影(Film History as Media Archaeology:Tracking Digital Cinema)将电影作为不同媒介混合的现象来讨论,每章聚焦特定媒介的发展过程,为电影的跨媒介研究以及媒介考古学都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13另外,2019年和2020年爱丁堡出版社69 何成洲:跨媒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相继出版的跨媒介对话:法国新浪潮电影与其他艺术(Intermedial Dialogues:The French New Wave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