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立足
国家
战略
需求
推动
教育学
学科建设
高端
论坛
综述
王亮
2023.3 80 学术探索 DOI:10.16750/j.adge.2023.03.011 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推动新时代 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 第六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高端论坛综述 王 亮 李锋亮 摘要:2022 年 12 月 2 日,第六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以线上的方式召开。本届论坛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生教育”为主题,围绕“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质量评价与监测评估”“导师指导与研究生成长”“招考选拔与培养改革”和“服务需求与创新发展”五个专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经过研讨认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服务国家需求,完善评价体系,立足立德树人,创新培养模式,不断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打造坚实的人才基础,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贡献力量。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服务需求;质量评价;导师指导;培养改革 作者简介:王亮,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北京 100081;李锋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教授,北京 100084。一、引言 2022 年 12 月 2 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委员会 2022 年度会议暨第六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在线上召开,论坛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研教委”)、学会会员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研究生教育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承办。论坛开幕式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副会长、研教委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副校长丁雪梅教授主持。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刘祖源教授代表武汉理工大学致欢迎辞。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副校长张淑林教授代表学会致开幕辞。研教委主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惠琴研究员作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并介绍了第二届委员会工作规划。之后与会人员围绕五个专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二、研究生教育的经济社会需求与创新发展 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国民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大做强研究生教育既是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更是建设科技强国与人才强国的基础和前提。在“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和“研究生教育的服务需求与创新发展”两个专题的研讨中,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现阶段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结构依然有待提升和调整,应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做好研究生教育的顶层设计,进一步聚焦国家和社会需求,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1.研究生教育的经济社会需求 现阶段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社会需求依然存在差距,研究生教育相对规模的提升有助于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1,因此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李立国教授对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状况进行了分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考试科研规划 2021 年度一般课题“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研究”(编号:GJK2021040)2023.3 81 学术探索 析。他指出虽然我国研究生教育绝对规模不断增长,但是从就业人员及总人口中接受研究生教育者的比例、中外研究生教育招生比例来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规模依然不足,表现在 2021 年,中国就业人口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者的占比仅为美国的十七分之一,中国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相对占比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同时社会层面对研究生有着巨大的需求。面向 2035 年国家发展目标,他建议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优化区域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也在加速演进,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2。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王传毅副教授探讨了交叉学科演化的阶段和特征。结合知识增长规律及其阶段性特征,他分析了交叉学科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征。孕育期,科学研究产生分化,出现零星的相关研究;发展期,交叉学科知识增长速度加快,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开始进行初期的人才培养;稳定期,理论体系基本完备,进入国家学科目录;调整期,学科规模和结构开始扩张和分化。在分析美国交叉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他建议中国交叉学科发展应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特征优化政策供给,加大政策支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李锋亮教授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对研究生教育的收益和风险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探究。他指出从 2011 年到 2019 年,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私人收益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说明接受研究生有助于提高收入,其中女性的收益率高于男性。不仅如此,读研究生也有助于提高女性的婚姻满意度。在教育收入风险上,多数情况下,女性大于男性,非公共部门大于公共部门,东部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在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收益上,研究生教育能通过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相比较专科和本科,研究生教育更有助于推动知识成果的转化。他同时指出由于研究生教育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本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邻省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研究生教育发展要关注研究生教育的区域结构。2.“双一流”建设下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了全国超过 80%的博士生和近 60%的硕士生培养任务3,以什么样的办学思想统领全局,如何推进内涵式发展,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4。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耿有权研究员分析了行会、政治或政府、市场三种力量的缘起、交汇及其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影响。他指出,政治塑造大学发展的战略环境,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办学经费影响大学的发展,因此大学在发展中要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学术层面,大学发源于行会,受到传统文化和时代环境的影响,不同国家的大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市场层面表现在大学国际排名上,要理性看待大学排名,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大学内涵建设水平。最后他建议中国高校应积极利用三种力量,塑造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新发展格局。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教授探究了“双一流”建设下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他指出现阶段中国研究生教育依然供不应求,同时受教育者、产业发展和新技术革命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也因为疫情和世界地缘政治而受到阻碍。这些问题对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发挥研究生教育在“双一流”建设和促进国际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全面提升自主的研究生教育能力,不断满足民众和经济社会转型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使命。针对研究生教育改革,他建议不断优化已有研究生教育存量;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扩大教育规模;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系统的交流机制、政府治理机制及高校自身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三、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评价与监测评估 2021 年,中国在学研究生教育规模达到 333.2万人,保障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既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突出表征和核心主题,也是中国迈向研 2023.3 82 学术探索 究生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5。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评价与监测评估”专题讨论中,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破五唯”背景下,需要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评价改革,完善研究生学位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1.研究生教育评价改革导向 北京工业大学李娟研究员讨论了“破五唯”背景下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体系的重构问题。她指出“五唯”的出现是对评价标准的异化,表现在关注期刊忽视文章,用过去衡量未来,重视结果忽视培养过程。关于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体系的重构,她建议评价目标上要以国家发展规划为导向;评价指标上着眼于四个方面,分别是加强对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传播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评价;评价方法上要考虑学科特征,开展分类分级评价,设置底线思维,加强方向引导。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水平和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标志,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也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关注的重点6。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顾建民教授对国内外博士学位授予标准进行了比较。他指出德国、英国和美国等欧美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博士生教育重视学术训练,教育评价以学位论文为主要依据。在“破五唯”背景下,现阶段国内很多研究型大学在推动博士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制度改革,其中政策调整的共同点是不再把期刊论文发表作为限制性的条件,而是将学位论文作为创新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将其他创新成果作为重要参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高文娟助理教授的研究进一步回应了该问题,她发现美国顶尖大学经济学博士项目并未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学生毕业的硬性要求,并重视通过严格规范的学术论文写作训练来提高博士生的学术生产力。由于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可以增加美国顶尖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毕业生获得教研岗位的可能性,因此美国顶尖大学的经济学博士生依然非常重视高水平学术发表。2.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构建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于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祝爱武教授剖析了学位授予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发展特点。她指出中国学位授予质量管理保障体系包括四个构成要素,第一是主体系统,包括政府、第三方机构、用人单位及学位授予单位,表现出保障主体由政府转向学术人员的发展趋势;第二是客体系统,包括外适质量、内适质量和个适质量,表现出由外适质量转向内适质量的发展趋势;第三是价值系统,包括社会价值、学术价值及教育价值、个人价值,并逐渐由社会价值趋向学术价值;第四是模式结构,包括认证性质量保障模式和发展性质量保障模式,并逐渐由前者趋向后者。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李永刚副教授分析了现行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的响应机制及可能出现的非预期效应。首先是以科层制为载体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机制,表现在质量监管组织机构及质量监管制度的建立。其次是以竞争性激励为主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如对研究生和导师的奖励评价。最后是以淘汰为惩戒手段的研究生教育质量问责机制,依据研究生培养条件、质量方面的标准等设置淘汰机制。他指出,响应机制可能引发非预期效应,在强行动性规范下,一些基层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响应机制流于形式,研究生导师采取策略性选择应对外部压力,研究生在科研上出现功利化行动。基于以上问题,他建议建立风险型、协商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模式,构建以质量提升为取向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支持型管理体制,强化基层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质量话语权和行动自主权。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爱彬教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增值评价进行了探索。他指出,相对于传统评价,增值评价充分发挥了评价结果对研究生培养的改进功能和激励功能,评价标准由“五唯”转向“多维”,评价方式由注重量化结果转向关注人才成长发展过程。增值评价有三方面的理论逻辑,表现在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主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中心,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我实 2023.3 83 学术探索 现;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最后他提出通过创建本土化增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生学习发展动态数据库、建立增值评价结果反馈与改进机制来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增值评价的实现路径。四、导师指导与研究生成长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队伍素质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导学关系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因素7。在“导师指导与研究生成长”专题研讨中,与会专家聚焦导学关系的相关问题,并从中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比较、学生创新发展及心理健康等角度展开分析,为推动导师专业化发展、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才、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提出可行性建议。1.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一流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建设是一流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徐岚教授通过典型个案及访谈对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困境进行了分析。她指出大学教师师德观建构源于个人的基本道德、专业信念和能力、教师职业道德和导师职责四个方面,一般通过传承、培训讲座等途径建构。在导学关系中,学术行为不规范、教学行为不规范、指导不当行为及非学术事务中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