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
内在联系
胡伟
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联系胡 伟摘 要 改革开放作为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不仅与现代化建设内在统一,而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内在统一。改革开放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否定,有着特定的历史与理论逻辑,涉及内政外交以及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其历史过程符合现代化逻辑,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正确道路。由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了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构成了一个历史新时期。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条件。关键词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者胡伟,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理论创新工程首席专家(上海 20023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当代中国最宏大的历史叙事。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的现代化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历史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自此,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仅相提并论,而且水乳交通,构成了同一个历史进程的不同表述。作为中央第二代领导核心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不仅启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而且同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两个概念。于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概念,在内涵上高度一致,本质都是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对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逻辑关联,目前学界涉及得比较少。本文旨在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尤其是揭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里程碑: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虽然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又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但真正一心一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因此才有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样的历史分期。正是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也大大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因此,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划时代意义。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严重教训基础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中国之所以要改革开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化大革命”走不下去了,必须拨乱反正。更深层次说,是“左”的社会主义走不下去了,必须打破以往僵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探索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改革开放的初衷和实质,是跳出传统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苏52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23 年第 1 期联模式”是一种僵化的社会主义“老路”,以对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和对内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为主要特征。所谓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就是党和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各级党委一把手,形成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和家长制、一言堂、个人独断专行的局面;所谓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就是政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唯一主体,形成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窒息了市场和社会的经济活力;所谓高度集权的文化体制,就是所有的思想文化只能定于一尊,形成文化上的专制主义,思想僵化,迷信盛行,教条主义泛滥。同时,“两大阵营”对立和对抗,又造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自我封闭,这种自我封闭与僵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相互助长,断送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一条死路。新中国成立后,以苏联为师,总体上沿用了苏联的模式和体制,虽然毛泽东在上世纪 50年代中后期对苏联模式也有反思,但没有实际突破高度集权的体制,未能走出这一“封闭僵化的老路”,以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错误,不仅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客观上宣告了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于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如何打破这一模式,从而掀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帷幕。所谓改革开放,其中“改革”在于破除传统社会主义的僵化,“开放”在于摒弃传统社会主义的封闭,亦即摆脱以往“封闭僵化的老路”。改革开放的标志,是 1978 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战略决策,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思想上要解放思想,克服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政治上发扬民主,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经济上开放搞活,破除单一计划经济的桎梏。同时,改革和开放需要形成良性互动,这就需要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处理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这四个方面,是中国在新时期走向现代化的不二选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不可分割,从历史进程看两者在内涵上是高度同构的。改革开放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改革开放,两者相互依存,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改革开放作为新时期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的强国之路,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以改革开放为标志,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不仅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新概念,而且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两个新概念,从而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这三个本来并无必然关联的概念有机统一了起来。西方历史上早就完成了现代化,但都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并无关系。还有一些国家虽然被称为社会主义,但并没有实行改革开放,而是固守“苏联模式”的僵化体制,实际走的是反现代化道路。即使在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和现代化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张力,表现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与“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龃龉。纵观世界的现代化历史,只有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率先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伟大创造。在中国取得一定的成功之后,越南亦开始学习中国的经验,进行“革新开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事实证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开始走上了康庄大道。因此,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内涵上是高度一致的,本质都是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个基本路线在中共十三大报告中首次得以系统表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62主题栏目: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不能以僵化的观点看待四项基本原则,否则就会怀疑以至否定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也不能以自由化的观点看待改革开放,否则就会离开社会主义轨道。”这段话,清晰辨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正如邓小平在对中共十三大进行总结所指出的:“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就是努力把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看,不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在统一,而且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内在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就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且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改革开放有着自己特定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涉及内政外交以及思想、政治、经济的一系列具有时序联系和内在关联的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完全符合现代化的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开了历史之门。回首 40 多年前的峥嵘岁月,老一辈革命家是如何启动改革开放的?打破僵化的“苏联模式”、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从何入手?这一历史进程与现代化具有什么逻辑关联?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不提发生在 40 年前的真理标准讨论。1978 年 5 月 11 日,光明日报 发表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此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揭开了中国思想解放新的一页,为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真理标准大讨论,破除了长期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是改革开放前夜中国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由此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人民从此破开教条主义的条条框框,从困惑中觉醒,迸发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量。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从党的思想路线到基本路线全面拨乱反正的最伟大事件,是 20 世纪 70年代末发生于中国大地上的最宏大叙事,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没有真理标准大讨论,后来中国的一切发展与变革都无从谈起。坚持真理标准,根本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党的思想路线。这是中华民族走出蒙昧,奔向光明的动力之魂。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在论及改革条件和目的时,把“解放思想”列于首要位置,并特别强调其“总开关”作用。可见,解放思想不是解决问题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是新时代依然必须恪守的思想法宝。改革开放从解放思想开始,首先打破高度集权的、僵化的思想文化体制,其对于现代化的意义犹如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如何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如何动真格地进行改革?从什么地方下手最为关键?这是一个需要权衡的战略抉择。很多人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成功的在于创造了“经济奇迹”,这当然是事实。但要创造“经济奇迹”,不仅要打破高度集权的思想文化体制,而且更要打破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这是以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推进改革开放首先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如果说以 1978 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那么1980 年初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则标志72主题栏目: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着改革进入到一个攻坚阶段,即如何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系统纠正改革开放前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实际存在的家长制、一言堂、个人独断专行的现象,这是造成“文化大革命”的主要原因。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着手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紧接着,1980 年 8月 18 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著名的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的讲话,聚焦和明确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这一改革主题。破除权力过分集中,离不开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体现了“破”与“立”的辩证统一。早在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讲话中,邓小平就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并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继续强调“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必须认识到,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是共产党人必须高扬的一面旗帜。列宁早就说过:“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邓小平进一步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习近平在此基础上又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地看,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对此邓小平在 1985 年曾概括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