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劳动
异化
现象
及其
扬弃
途径
郭鹏飞
第 14 卷第 2 期 Vol.14 No.2 2023 年 4 月 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Apr.2023 劳动异化现象及其扬弃途径 郭鹏飞,叶蕾倩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要 在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基础上,理性审视当今社会存在的劳动异化现象及其扬弃途径。完善和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劳动者在产品分配上的公平;激发社会创造性劳动活力,增强劳动者的使命感幸福感获得感;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促进劳动者的自由全面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构建劳动者的和谐交往关系;认清网络异化的表现形式,合力塑造和净化网络精神家园。扬弃劳动异化现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关键词 劳动异化;网络异化;扬弃;异化劳动理论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3)02009505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现象产生的根源、具体表现、扬弃途径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异化劳动现象的彻底扬弃必然要求人类社会进入高度发达的阶段。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揭示,促使我们对现阶段社会的劳动异化现象做出理性的判断与审视。劳动异化现象是指人的劳动实践及其成果不受主体的掌控,反过来支配、操控主体的客观社会事实。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劳动异化现象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现象有本质区别。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探析当今社会存在的劳动异化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着眼于马克思对劳动产品异化、劳动活动异化、类本质异化和人与人相异化四个维度的分析,结合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特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探析当代劳动异化现象及其扬弃途径。一、完善和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劳动者在产品分配上的公平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不断加剧,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在这里,劳动产品对劳动者来说是独立的、陌生的,“他(指工人引者注)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2(158)。劳动者不得直接占有或使用产品,并且其生产的产品越多自身就越贫穷。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为避免出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质异化现象,我们需要坚持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来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来说也是如此。”3在马克思看来,分配方式与生产方式紧密关联,生产条件的分配方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因此,坚持公有制在分配方式上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满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内在要求。劳动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主体,他们共同从事劳 收稿日期 20221220;修回日期 20230109 基金项目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强国建设的机制创新研究”(2021ZDBM01)作者简介 郭鹏飞,男,河南安阳人,博士,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联系邮箱:;叶蕾倩,女,湖南益阳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2023 年第 14 卷第 2 期 96 动,也应该共享劳动成果。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分配方式上的主体地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保证了劳动者在物质分配地位上的平等,为劳动者在社会地位上的平等奠定基础。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有效地避免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2(156)的异化现象。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了机会平等的分配原则,体现了国家对信息、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尊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生产要素区域分配不均衡,导致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差距极大。因此,要加强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域特色产业,吸引更多资本和人才流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缩小其与发达地区和城市地区所占生产要素贡献度的差距。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创造社会财富,生产力越发达,社会能创造越丰富的社会财富。完善和优化分配制度是为了分配好社会财富,为彰显公平正义提供制度保证。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将二者有机统一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从根本上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不良现象,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扬弃劳动异化现象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的根本路径。二、激发社会创造性劳动活力,增强劳动者的使命感幸福感获得感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产品包含异化,那么生产劳动产品的活动也必然包含异化,即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的异化。马克思指出这种异化的劳动形式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首先,这种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是“外在的劳动”,不是其自我实现的源泉;其次,这种劳动不是自愿、自觉的劳动,而是强迫性的,不是人的本质活动,仅仅是满足劳动以外其他需求的一种手段;最后,这种劳动是别人的,而不是他自己的。在这种劳动中,劳动者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别人。在这种劳动过程中,人们都是规模化大生产的产物,失去了个性和创造性,成为生产机器的零部件。人们沦为工厂里机器的奴隶,理想和现实对于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是分离的,所以劳动者为了获取自己或家庭的必需商品而工作,不可能充分发挥劳动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个性和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单调、枯燥、乏味的生产过程会使劳动者“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会像逃瘟疫那样逃避劳动”2(159)。因此,要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必须时刻维护劳动者的正当合理权益,激发和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方面,国家应健全和完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都可依据法律法规得到解决。明确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行为的处理规定,使用人单位负起主体责任,自觉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国家要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检察制度。加大对劳动保障检察执法的投入,定期对企业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察检察,严格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在日常劳动过程中的合法权益。此外,注重培养劳动者使命感、敬业心、创新力、工匠精神等品质,使其实现从功利化向非功利化的飞跃,把全部情感、思想、意志、目的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在劳动过程中收获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知识经济主导的当今世界,“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劳动,而是越来越多地涉及人的高层次发展展开的创造性劳动”4,是人的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劳动作为人的高层次需求,是劳动者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迸发,创造出全新的、高质量的产品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更多社会价值的根本动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政府引导市场主体深入贯彻理论研究 郭鹏飞,叶蕾倩:劳动异化现象及其扬弃途径 97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人才和“互联网+”的作用,从理念、制度、科技和管理等多方面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彻底扬弃劳动异化现象。三、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促进劳动者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生产活动和“对客观世界的工作”是人类的特有属性,是人类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劳动逆转了这一关系,从人身上夺走了生产的目标,同时它也夺走了人的物种生命物种存在的真正客观性。也就是说,当“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是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2(159)时,劳动者就脱离了自身,脱离了自身的主体功能,也就脱离了整个物种。异化劳动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资本的增值,而不是真正促进人的解放和发展。这一目的会导致人丧失主体性,物质崇拜、资本崇拜和金钱崇拜等现象普遍存在。部分资本家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获得财富或者做白日梦,在精神上陷入信仰危机、出现道德滑坡,从而损害经济社会发展,破坏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异化劳动理论始终围绕“人”这一核心,主张劳动者从资本主义压迫下获得解放,实现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从而实现对人与其类本质异化的扬弃。“追求自身受益是人的本性,人民群众作为受益主体本身就是一种内生的逻辑。在这种逻辑驱使下,人类才开始进行各种生产劳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5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6。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各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体性,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要始终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使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使人的发展成为劳动的目的,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人对自身类本质的完全复归,实现社会各方面的稳定协调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另外,马克思在论述人的类本质异化问题时谈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7然而,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不断探索和开发,导致环境演变和自然灾害的加剧出现,如新冠疫情、燃料泄漏、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啸、地震、泥石流等,人类社会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我国提出在当前生态条件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用科技力量强劲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经济社会绿色循环发展推进到更高水平、更高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8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为人民的健康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构建劳动者的和谐交往关系 当劳动者将其劳动产品与“一个外来的、敌对的、强大的和独立的物体”联系起来,那么“另一个外来的、敌对的、强大的和独立的人”一定是“这个物体的主人”;当劳动者的劳动活动是外在的、不自由的,那么他一定“处于另一个人的支配、胁迫和束缚之下”2(163)。因此,通过异化劳动,劳动者不仅产生了他与劳动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异化关系,同时也产生了阻碍他自由发展的异化现象,最终造成了他与其他人之间的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9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交往关系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人们只是在满足个人需要的手段上看待社会的联系和交往。人类依赖物质的独立性表现为以赚钱为手段,以占 2023 年第 14 卷第 2 期 98 有物质为目标,因而形成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更严重的是,人的身份、地位成为以财产为支撑的抽象符号,这导致人们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将人的自然的交往关系转化为利益关系,转化为“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10。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这种交往异化现象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也仍然存在,表现为过分追名逐利引发人际关系破裂;各领域“内卷”“躺平”“摆烂”现象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等等。凡此种种导致人与人之间失去原有的温暖情怀与和谐秩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