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医学
专题
灸法
针灸(zhnji)法 其他疗法,第一页,共六十二页。,针灸(zhnji)法的概念,针灸(zhnji)法(needling and moxibustion techniques)主要包括针法、灸法两种,第二页,共六十二页。,针法的概念(ginin),针法-古称“砭刺”,是由砭石刺病发展而来,后来又称“针法”,使用不同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bwi)(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第三页,共六十二页。,灸法(ji f)的概念,灸法-又称“艾灸”,是指用艾叶捣制成艾绒,做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灼体表穴位或患部,使之产生温热或灼痛(zhu tn)感,以达到疏通经络的作用。,第四页,共六十二页。,第五节 刺灸法(ji f)各论,第一 毫针刺法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起源 砭石-最初的“针具”。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砭石”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初是用来刺痈肿(yn zhn)、排脓、放血的工具。砭石-骨针-竹针,第五页,共六十二页。,二、毫针的构造(guzo)、规格、检查和保养,(一)毫针的构造毫针的构造,分为针尖(zhn jin)、针身、针根、针柄、针尾5个部分。,第六页,共六十二页。,(二)毫针(hozhn)的规格,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830号(032038毫米(ho m))和长短为13寸(2575毫米(ho m))者最为常用。,第七页,共六十二页。,(二)毫针(hozhn)的规格,毫针的长度规格(gug)表 毫针的粗细规格表,第八页,共六十二页。,(三)毫针(hozhn)的检查,在使用前,要对毫针进行检查,以免影响进针和治疗效果。检查时要注意:针尖要端正不偏,无毛钩,光洁度高,尖中带圆,圆而不钝,形如“松针”,锐利适度,使进针阻力小而不易钝涩;针身要光滑(gung hu)挺直,圆正匀称,坚韧而富有弹性;针根要牢固,无剥蚀、伤痕;针柄的金属丝要缠绕均匀、牢固而不松脱或断丝,针柄的长短、粗细要适中,便于持针、运针和减轻病人的疼痛。,第九页,共六十二页。,三、毫针(hozhn)刺法的练习,针刺练习,主要(zhyo)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第十页,共六十二页。,(一)指力练习(linx),主要(zhyo)在纸垫上练习。用松软的纸张,折叠成长8厘米,宽约5厘米,厚约23厘米的纸块,用线如“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练针时,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如持笔状地持115寸毫针,使针尖垂直地抵在纸块上,然后右手拇指与食、中指交替捻动针柄,并渐加一定的压力,待针穿透纸垫后另换一处,反复练习。纸垫练习主要是锻炼指力和捻转的基本手法。,第十一页,共六十二页。,(二)手法(shuf)练习,手法的练习主要(zhyo)在棉团上进行。取棉团一团,用棉线缠绕,外紧内松,做成直径约67厘米的圆球,外包白布一层缝制即可练针。因棉团松软,可以练习提插、捻转、进针、出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手法的模拟动作。作提插练针时,以执笔式持针,将针刺入棉球,在原处作上提下插的动作,要求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第十二页,共六十二页。,四、毫针的选择(xunz)和消毒,(一)毫针的选择 在选择毫针时,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cx)适宜的毫针。临床上选择毫针应长于腧穴应至之深度,针身应有部分露在皮肤外。如应刺入05寸,可选用1寸的毫针,应刺入1寸时,可选用152寸的毫针。,第十三页,共六十二页。,三、毫针的选择(xunz)和消毒,(二)消毒 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做好消毒工作。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boku):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内等。,第十四页,共六十二页。,五、体位(t wi)的选择,选择体位以既有利于腧穴(shxu)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患者不致疲劳为原则。,第十五页,共六十二页。,六、毫针(hozhn)刺法,(一)进针法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人皮肤,行针时便于(biny)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手法操作等。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第十六页,共六十二页。,临床常用(chn yn)进针方法,1单手进针法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zhzh)所需的深度。,第十七页,共六十二页。,2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人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2)夹持进针法 即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约1CM,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3)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sn ch)部位的腧穴。(4)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面部。,第十八页,共六十二页。,(二)针刺(zhn c)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 针刺(zhn c)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医者针刺(zhn c)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而确定的。,第十九页,共六十二页。,针刺(zhn c)的角度,(1)直刺(perpendicularneedling)是针身与皮肤(p f)表面呈90垂直刺人。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2)斜刺(obliqueneedling)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人。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3)平刺(horizontalneedling)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人。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第二十页,共六十二页。,2深度(shnd),(1)年龄 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2)体质 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3)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4)部位 头面、胸腹(xin f)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的腧穴宜深刺。,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二页。,七、行针(xn zhn)手法,毫针刺人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行针手法(shuf)包括基本手法(shuf)和辅助手法(shuf)两类。,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二页。,(一)基本(jbn)手法,1提插法 lifting and thrusting method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shnd)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人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二页。,(一)基本(jbn)手法,2捻转法(twirling method)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lihu)旋转的行针手法。,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二页。,(二)辅助(fzh)手法,1弹法(handleflicking method)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fngf)称为弹法。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有催气、行气的作用。,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二页。,(二)辅助(fzh)手法,2刮法(handlescraping method)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称为刮法。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gnyng)的传导和扩散。,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二页。,(二)辅助(fzh)手法,3震颤法(handle vibratingmethod)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fngf)称震颤法。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第二十七页,共六十二页。,八、得气,得气(needle sensation)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sh y)行针手法,患者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而医者指下亦有一种沉紧的反应。,第二十八页,共六十二页。,九、毫针(hozhn)补泻手法,(一)单式补泻手法(shuf)1基本补泻(1)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第二十九页,共六十二页。,(一)单式补泻(b xi)手法 1基本补泻(b xi),(2)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yng l)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第三十页,共六十二页。,十、留针与出针,(一)留针法(retainingneedle)将针刺入腧穴并施行手法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20分钟。但对一些特殊(tsh)病证,如寒性、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证,即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时留针可达数小时,以便在留针过程中作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固疗效。,第三十一页,共六十二页。,九、留针与出针,(二)出针法(with drawing needle)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指(shzh)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用力过猛),静留片刻,然后出针。,第三十二页,共六十二页。,十一(ShY)、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一、晕针:1、原因: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由于精神过度紧张、过度劳累、体质虚弱、医生手法过重等原因诱发。2、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血压迅速下降。3、处理:立即停止操作,退出全部留针,使患者平卧于空气流通处。轻者休息数分钟,饮用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重者指掐或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涌泉等穴,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必要(byo)时,采用急救措施。4、预防:做好思想解释,采取卧位,对于过度疲劳、饥饿的,不宜针刺。,第三十三页,共六十二页。,二、滞针:1、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导致肌肉强烈收缩;或捻转针时角度过大,或连续(linx)进行单向捻转,肌纤维缠绕针身;或留针时移动体位,均可造成滞针。2、处理: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延长留针时间,使局部肌肉放松。因单向捻转造成肌纤维缠绕者,可反方向捻转出针。也可按揉局部,然后将针拔出。切忌硬拔,第三十四页,共六十二页。,三、弯针:1、原因:施术者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进针后患者体位移动。针柄受到外物的碰撞、压迫。滞针时未得到及时正确(zhngqu)的处理。2、弯曲度较小的,停止运针,将针缓缓退出。弯曲度较大者,应顺着弯度依势外引。因患者体位改变者,恢复原来体位,再退针。切忌强力拔针,避免引起折针、出血。,第三十五页,共六十二页。,四、断针:1、原因:针具质量低劣;针身、针根处剥蚀损坏未被及时发现;强力提插捻转导致肌肉强烈(qin li)收缩;留针时体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