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绩效
期望
差距
企业
内向
开放
创新
基于
认知
行为
视角
吕迪伟
第 26 卷第 2 期2023 年 2 月管理科学学报JOU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Vol 26 No 2Feb 2023doi:10 19920/j cnki jmsc 2023 02 004绩效期望差距与企业内向开放式创新 基于认知 行为视角吕迪伟1,陈伟宏2*,邱炜明3,蓝海林3(1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州 510275;2 广西大学经济学院,南宁 530004;3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 510640)摘要:内向开放式创新对转型升级背景下中国企业的成长至关重要 已有研究较少关注这种开放式创新行为的形成机理 从认知 行为视角出发,并以 1 633 家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非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展开实证分析,发现企业对内向开放式创新风险的感知不仅取决于企业掌握的资源,还取决于企业选择的参考点 在考察企业资源 能力异质性的基础上剖析了内向开放式创新战略选择形成的微观基础,这深化了对企业内向开放式创新的理解,对推进企业开放式创新发挥企业技术后发优势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关键词:开放式创新;绩效期望;认知 行为视角;企业创新行为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9807(2023)02 0049 170引言随着企业边界的模糊化以及产权市场交易制度的完善,内向开放式创新(inbound open innova-tion)作为企业缩短创新周期与发挥技术创新后发优势的重要手段,逐渐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1 4 内向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跨越组织边界从外部获取技术的过程5,6 在转型升级的中国情境下,企业需要实现从“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的转变,积极地结合自身实际,从外部获取创新技术和新知识来进行创新 而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从外部获取技术,这主要取决于企业嵌入的社会网络4 6、需获取技术的属性7 9 以及企业在资源、能力方面的异质性等因素10 13 纵观这些研究可以发现,一部分研究侧重于从知识管理视角理解内向开放式创新行为,比如有研究指出,企业规模、吸收能力以及技术转让经验提高了企业内外部知识的互补性,对企业内向开放式创新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8,10 13 另一部分研究则侧重于从网络或制度视角分析企业内向开放式创新行为,比如一些研究发现区域社会资本会促进企业外部研发合作的意愿,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对企业内向开放式创新行为存在不同的影响 5,6,企业技术获取模式受到路径依赖的显著影响 14 已有研究在强调企业资源、能力异质性在推动企业实施内向开放式创新战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未能对企业实施内向开放式创新的微观基础引起足够的重视,较少注意到内向开放式创新能力的感知问题 此外,对于企业实施创新战略的微观基础,已有研究较多关注风险层面的因素,如实施内向开放式创新所面临的风险,强调诸如绩效期望对企业风险偏好的影响,关注企业风险偏好与企业创新战略意愿的关系,对创新战略实施中的“意愿 能力”关系研究较少 基于此,本研究从认知 行为视角分析内向开放式创新行为的形成机理 基于前景理论构建起“风险 能收稿日期:2019 05 06;修订日期:2021 03 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90219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9M65326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19wkpy16)通讯作者:陈伟宏(1991),男,广西南宁人,博士,助理教授 Email:chenweihong gxu edu cn力”的内向开放式创新决策行为模型,并以 1 633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开展实证分析1理论与假设1 1理论基础1 1 1认知行为视角的兴起沿袭知识管理的传统,内向开放式创新研究的学者主要关注知识流动,企业资源和能力异质性对企业内向开放式创新的影响,重点考察包括知识黏性、互补性等性质特征以及企业的吸收能力、学 习 能 力 对 内 向 开 放 式 创 新 活 动 的 影响10 13 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理论的发展亟需对内向开放式创新产生过程的微观机理做进一步的分析 而微观基础研究之所以匮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已有研究过分强调资源与知识等客观要素,而对知识创造主体的主观能力关注不足 植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传统,内向开放式创新研究主要从社会网络分析和知识互补等视角对“新知识形成过程”进行研究考察 在这一视角下,创造、交互和整合知识是天然的,研究只需要考察如何创造条件去促进知识的涌现和交互因此,这些研究更加关注知识是如何形成、交互和整合的问题 然而,鲜有研究考察知识创造主体的动机问题,即为什么要创造、交互和整合知识?企业主体创造知识的动机问题非常重要,这是因为,知识是嵌入在组织中的关键资产,在不考虑外部性等难以避免的因素影响下,大部分的知识流动仍需要组织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推动 其二,已有研究片面理解企业内向开放式创新能力,未足够重视能力感知对决策的重要作用 企业内向开放式创新能力有其绝对和相对的一面,现有研究主要考虑的是前者,强调企业吸收、内化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对内向开放式创新的影响 然而,人在决策过程中,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存在偏差,会高估或低估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关注企业实施战略微观基础和决策过程的认知 行为视角的相关研究逐渐兴起 与传统的知识管理视角不同,认知 行为视角强调认知的相对性,即企业对资源、能力等客观要素的认识取决于其参考点的选择,在特定框架下,企业可以是资源充沛、能力胜任的内向开放式创新战略执行者;而在另一特定框架下,企业则可能是资源匮乏、能力欠缺的战略执行者 这种认知的相对性会导致具有相同或类似资源 能力要素组合的不同企业具有明显的内向开放式创新水平差异1 1 2绩效反馈模型与前景理论在认知 行为视角下,较具代表性的理论模型是绩效反馈模型15 该模型假定企业的绩效期望会影响企业对风险的偏好,当企业绩效低于期望时,企业是问题解决者,倾向承担更大风险也要解决问题,改善绩效;而当企业绩效高于期望时,企业是问题回避者,即便企业经营尚可能存在不足或改善空间,企业也倾向不冒险而维持现状 绩效期望通过改变企业对风险的偏好与感知,影响了企业的战略选择 在理论观点上,绩效反馈视角与前景理论的思想基本一致,都强调参考点的选择会影响决策者对风险的感知,进而影响决策者的选择,但在实证研究中,二者则存在区别 绩效反馈模型侧重的是对风险偏好的分析,即在什么框架下企业是风险爱好者而在什么框架下企业是风险回避者 而前景理论在分析参考点选择对决策者风险偏好影响的同时,也关注绩效期望差距大小对决策者自身能力主观判断的影响,即决策者感知到的“自身是否有能力去消化风险”换言之,已有的绩效反馈模型在突出参考点选择对决策者意愿(willingness)影响的同时,忽略了参考点选择对决策者能力(ability)判断的影响 显然,有意愿不代表具备能力,只有当企业有意愿且认为自己有能力去实施内向开放式创新时,企业才会去实施内向开放式创新基于此,研究将内向开放式创新看作是企业主体的微观战略决策行为,同时引入前景理论对绩效反馈模型进行修正,并基于修正后的模型对企业内向开放式创新的微观基础进行分析 具体而言,前景理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对决策者风险偏好的分析和对决策者能力感知的分析 其一,对决策者风险偏好的分析研究了风险决策中的概率运算规律,认为人们在决策时采用的是主观概率(p)而非客观概率 p16,17 在感知选择项的效用时,个体采用的是价值函数而不是传统的效用函数18 价值函数以绩效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绩05管理科学学报2023 年 2 月效与期望的差距)为自变量,在收益区间企业表现出风险规避,在损失区间企业表现出风险偏好19,20 后续基于数值分析的定量研究进一步发现,应用前景优劣排序模型得到的前景排序与决策者在有限理性下的真实排序具有高度一致性,证明了前景理论对决策行为估计的有效性21,22 其二,对决策者能力感知的分析研究了决策者对选择结果的权重差异 具体而言,前景理论的研究引入了累进概率和等级依赖的函数概念,结果发现,函数在分布函数接近 0 和 1 时最陡峭,导数最大,在决策中所占的权重最大 换言之,人们会给极端结果赋予更大的权重16,19 远低于期望水平的严重期望落差和远高于期望水平的严重期望顺差会被视为“完全没想到差这么多”的高期望差距事件,并被赋予更大的权重 此时,个体会对结果进行情绪加工并对该信号产生过度反应,容易低估或高估自身解决该问题的能力23 基于上述逻辑,下面分别论述绩效期望落差、绩效期望顺差与内向开放式创新的关系1 2研究假设121绩效期望落差对企业内向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前景理论认为,结果的描述和呈现方式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特别是在对企业自身是否需要实施内向开放式创新来解决当前绩效期望落差问题的感知上24 26 若企业实际绩效与期望落差微小,企业会视其为微弱的否定信号,并以相对理性的角度去评估内向开放式创新的风险和评价自身实施内向开放式创新的能力,表现出一种“穷则思变”的进取冒险倾向27 现有研究从机会成本、资源互补以及企业成长 3 个不同的视角对这种“穷则思变”进行了描述 例如,当企业实际绩效略低于企业期望绩效时,这种绩效期望落差表明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此时企业进行内向开放式创新,采用从外部获取的创新技术的机会成本相对较低28,29 除此以外,企业实际绩效略低于企业期望绩效反映了企业目前拥有资源和技术与当前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30,31 资源互补的动机会促使企业通过外部途径获取新技术,以快速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32 但是,若企业绩效远低于期望水平,那么这种绩效期望落差会受到强烈的框架效应影响,并导致企业过度反应 企业会视其为强烈的否定信号,认为该问题已经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即使实施内向开放式创新,采用从外部获取新技术也无助于解决绩效期望落差的问题 在强烈期望落差框架下,企业会低估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认为内向开放式创新是不值得参与的冒险行为 最近一些研究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刻画,发现当面临过大的绩效期望落差时,企业会将这种落差视为市场对企业的彻底否定,即企业现有的知识资源结构与其所在市场之间的“匹配”程度非常低33,34 此时,企业会认为即便找到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替代技术或知识,也不足以使自己与现有的市场需求相匹配 另外,当企业面临过大的绩效期望落差时,从外部知识所有者手上获取创新技术或知识的可能性也将被削弱35 综上所述,在落差区间,绩效落差对企业内向开放式创新的影响是风险感知与能力感知的净效应 在绩效期望落差较小时,企业受到的框架效应较弱,因此能够理性看待落差,认为企业自身有能力承担内向开放式创新的风险并通过创新解决问题,此时落差会触发企业的问题搜寻,将提高企业内向开放式创新的可能性 但在绩效期望落差更大时,企业受到的框架效应非常强烈,此时会触发企业的过度反应 在过度反应下,企业难以理性看待当前的落差,会低估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认为这种严重落差是无法通过内向开放式创新来解决的 因此,会降低其内向开放式创新的可能性由此提出如下假设:H1绩效期望落差与企业内向开放式创新之间存在倒 U 型曲线关系1 2 2绩效期望顺差对企业内向开放式创新的影响与落差的情况不同,当企业绩效高于期望时,企业会受到获益框架效应的影响 一方面,这时候的企业会有更低的风险偏好,倾向于不冒险而维持现状36,37 另一方面,绩效超出期望表明企业当前的战略是正确合适的,这给企业加快经营步伐提供了信心15 为了加快经营步伐,更快地抓住更多机遇,实现收益的扩大化,企业会有动机扩大技术获取的范围来缩短原来新技术的开发时间 通过委托外部进行研发或者从外部直接购买技术等内向开放式创新活动能够有效缩短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时间38,39 同时,绩效超出期望会15第 2 期吕迪伟等:绩效期望差距与企业内向开放式创新 基于认知 行为视角给企业创造新的冗余资源以及良好的外部形象20,40 这时的企业会有更多充裕的资源进行新的创新活动,同时也更容易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