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金融化与财富收入分配—...展实体经济和共同富裕的理解_安家骥.pdf
下载文档

ID:2518803

大小:1.35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6-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经济 金融 财富 收入 分配 实体 共同富裕 理解 安家
经济金融化与财富收入分配 基于二十大报告关于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和共同富裕的理解安家骥,狄鹤,刘国亮(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长春;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长春)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作者简介:安家骥,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化研究;狄鹤,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劳动经济与企业管理研究;刘国亮,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摘要: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既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也深刻影响着收入分配。但近年来,金融“脱实向虚”的趋势和经济金融化的问题不断凸显。经济金融化具有自发性,需要政府进行调控干预。从引致增长的效应看,节制的金融化有助于社会财富收入的增长,但过度的金融化则会产生抑制作用和增长停滞效应;从引致贫困的效应看,金融化会拉大贫富差距,过度的金融化将严重拉低劳动者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份额,无益于我国按劳分配的主体分配制度。因此,要以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深刻理解党中央着力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意图,用社会主义制度重塑金融,主动应对过度经济金融化风险,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词:经济金融化;实体经济;收入分配;引致增长;引致贫困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核心价值取向和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深刻阐述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意义及科学内涵。这些重要方略与马克思收入分配公平理论高度契合,突出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理论成果。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认为,较传统的实体产业而言,金融的发展存在收入分配效应,资本(货币)是配置生产要素的工具,决定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进而影响了收入分配和财富积累。在金融的广义延伸上,随着以商品金融化、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经济金融化在全球扩散,其对社会财富积累和收入分配关系产生了更深入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也出现了金融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非金融机构的盈利趋金融化。经济金融化使得货币资本脱离产业而进行自我增殖,提高了虚拟资本自我循环的独立性,是财富增长和分配的一柄“双刃剑”。一方面金融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进行相对独立的利润积累和循环,实现财富增长;另一方面金融化使本应服务于企业生产的部分资本逃离实体,渗透到社会生产和收入分配的各个领域。经济的金融化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分配机制,既可以通过资本利得参与社会财富的一次分配,也可以借助利率杠杆进行再分配,从而导致财富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比例降低,严重挑战了“勤劳致富”的社会底线公平。面对经济金融化存在的效率与公平关系,就需要回归到马克思经典理论上来,对经济金融化的本质进行深入思考,进而通过收入与分配两个维度探究其影响社会财富的作用机理以及总效应,厘清着力发展实体经济的财富收入分配逻辑内核。一、经济金融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特征经济金融化的理论逻辑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运行规律,阐明了经济金融化的理论逻辑。在他看来,永无止境的逐利是资本的天性,所以总有些资本家会带头革新产业,不断打破原有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这样,他们就能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与剩余价值。与此同时,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由于资本是企业扩大生产的主要推动力,所以资本有机构成会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进一步提升,这将导致劳动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平均利润率也会持续减少。马克思就此指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它是由生产方法本身的不断革命,由不断和这种革命联系在一起的现有资本的贬值,由普遍的竞争斗争以及仅仅为了保存自身和避免灭亡而改进生产和扩大生产规模的必要性决定的”。“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利润率会下降,而利润量会随着所使用的资本量的增加而增加”。资本积累会产生双重作用:一方面,单位资本的利润率持续降低;另一方面,必须在低利润率的情况下不断提高资本量的供给以保持足够的利润总量。这样,便产生了“积累悖论”现象并造成以下问题。一是资本规模的不断膨胀导致资本家难以通过自持货币来满足市场需求,而是要借助信用工具的杠杆作用。资本家由货币的供给者变为需求者,这更加撬动了全社会的信用借贷行为。二是由于生产利润率的不断降低和金融市场的供需两旺,一些资本特别是中小资本会脱离生产领域并进行金融投机,从而获得更多利益。第三,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升与资本规模的扩大,等量资本驱动的劳动占比相对下降。再加上社会劳动力长期供大于需,导致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劳动者为了维持生活水平,必须借助信用来举借债务。以上三个问题分别从资本家、企业与劳动者层面激发了社会对金融资本的总需求,金融化由此产生。它虽救不了整个系统,但是可以让单个资本家得到高于生产性投资的利润率。从马克思的资本逻辑观看,“自由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对每个资本家起作用”。经济金融化这一“自我加速”的性质是天然的,如果没有外力的干预,金融化的程度将不断上升。经济金融化的实践特征在实际的经济体系中,金融化表现出了双重夺利效应。一方面,金融资本向企业提供贷款或长期资本,从而通过利息或股权方式参与生产环节的剩余价值分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生产领域利润率的持续下降,金融市场成为企业投资的方向。金融从一个服务资本的辅助系统,逐渐演变成为各项经济活动从属于自身的独立体系。产业资本既要向金融市场举债,又将负债运作于各种金融资产。此外,劳动收入降低会导致工人与中产阶级通过信用等方式进行负债消费,一些个人也会对金融及其衍生产品进行投机,造成个人未来收入的资本化。总之,伴随实体产业利润率下降和金融资本的加速积累,过度的经济金融化会周期性地出现。“因此,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结合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可以将经济的金融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货币和资本的主要部分在产业中循环,帮助企业在生产领域产出新的商品和服务,产生新的价值。我们称之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化或节制的金融化。另一类是大量金融资本逃离产业而在流通领域进行自循环,其通过高额利息和资本价差实现资本积累及重新分配。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社会新价值的产出。我们称之为食利型金融化或过度的金融化。从节制的金融化向过度的金融化的膨胀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质。经济金融化与财富收入分配一是金融部门相对于非金融部门的日益膨胀。与服务实体经济并分享剩余价值的冗长过程相比,杠杆化的金融套利无疑能够使资本家赚取更高的利润,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活动重心从实体生产部门转移到金融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业的繁荣,在我国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中国金融资产总量占总资产的比值从年的.增长至年的.,增幅达到。而制造业的贡献则从年的下降至年的。在利润方面,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利润占总体的以上,但到年,这一比例降低至。反之泛金融上市公司的利润占比却逐年提升,从年的不到,上升至,反映出泛金融业的快速扩张。二是非金融部门的金融化。自世纪年代,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发达国家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出现了企业投资标的与获利渠道越来越向金融资产倾斜的现象。有学者对经合组织()成员国的非金融企业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资产配置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已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经济金融化。企业日益趋向于投资金融资产,而不是商品生产及长期固定资产。在我国,有学者用非金融企业投资性收益与现金流之比来衡量金融化趋势。年该比率约为不足,但是到年却增加到,是原来的七倍。与此同时,非金融企业金融资产比例也由年的不到上升到年的。近年来,个别上市公司依靠房产处置得到的收益竟比自身全年主营业务的净利润还要高。总体上看,我国非金融企业在近年来出现了明显的金融化趋势,且这种趋势仍在持续的过程中。三是食利阶层财富和权势的膨胀。激增金融资产的最终持有人为自然人,因此,还有一些政治经济学学者以社会阶层财富与权力的变化为视角,对金融化进行观察。这一社会阶层的变动,就是所谓食利阶层的财富与权势的膨胀。有学者将食利阶层界定为那些通过占有金融资产,而不是经营生产性资产来赚取收入的人。基于以上界定,一些研究表明,国家的食利阶层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自年后一直在上升。相比较财富收入的比重增加,食利者权势的扩张更难以用具体指标进行衡量。一些政治经济学者提出,政府自由化政策受到食利阶层的影响,伴随着所拥有资本的增长,食利阶层对政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让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对自己有利的政策。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向全球输出经济自由化的价值观。四是广义资产的证券化。虚拟资本成为重要的经济力量之一,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股票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它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把资金从货币转化为股票,从而获得投资收益。但是一个公司的市值也可能被人为做空,导致企业的长期资本来源的枯竭。根据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股票是一种典型的虚拟资本形态。由于其所能带来收入的资产都可以虚拟化为资本,因此原本应依附于实体产业和生产资料的长期资本、固定资本等均可进行金融市场的买卖,为资本“脱实向虚”的转移提供了便利。由于虚拟资本的买卖极具投机性,特别是在股票暴涨暴跌时更是如此,投机胜利者会攫取失利者的财富,社会资本越来越多地向大资本家聚集,最终将使市场风险越来越大,直到危机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种特质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一些研究在企业层面上,根据不同的假设对食利阶层的资本挤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食利阶层膨胀加剧会使企业的投资更加注重金融领域,而不是原有的实业经济。如此,企业更注重通过金融渠道来获取盈利,金融产品需求上升,导致更多的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同时,这部分资产的流动性提高,又进一步使食利阶层的财富扩张,由此形成自我运转循环。在当今全球经济金融化进程中,我们更应关注中国经济的金融化。例如,泛金融产业产值占的比重显著提高,在经济上所占的份额逐年增加,财务相关率()逐年提高等。一些研究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呈现出金融化趋势,金融化程度不断上升。年第期二、经济金融化的引致增长与增长停滞效应对比西方经济学理论及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更能揭示金融化和经济增长问题的实质,并有强大的解释能力。经济金融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固然能够推动社会财富增长,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财富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等。本文根据资本论第卷中资本形态变化与其循环理论,分析经济金融化的引致增长和增长停滞效应的实质。节制金融化的引致增长效应当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后,就出现了资本扩张的情况,这时需要增加供给才能满足总需求,于是产生了金融部门。如前述,当资本主要是在生产领域循环时,我们称之为节制的金融化。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的生产快速发展,金融部门主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此时的实体经济领域回报率很高,利润率及增长速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金融市场则处于一种低速发展的状态,其仅能提供企业生产所需的资金。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将主要流向生产领域而不是资本领域,货币资本只有通过生产才能大量繁殖,社会财富收入的总体增加完全体现于实体经济发展。随后,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金融市场开始提供生产领域以外的资金,二级市场的资本交易初见端倪。在传统的金融制度安排之下,金融资本主要以货币形式存在,并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到实体经济之中,从而使实体经济成为金融资本的一个重要载体。但此时,金融资本开始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持续扩张,并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进行自循环。当实体外资本所占份额不断增加时,金融部门就会与实体经济之间产生分离趋势。金融部门开始频繁地通过购买或出售金融产品获得资本回报,进一步的金融化已经初露端倪。在资本总量较为恒定的情况下,实体经济所需资金得不到满足,实体经济与金融资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替代关系。具体表现为实体经济发展乏力,资本回避了实体经济的风险,倾向进入金融部门寻求风险对冲。当经济下行时,实体经济部门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由于金融系统自身具有“杠杆效应”,金融部门对实体企业资金需求有一定程度的放大作用,进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