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三字经
百年
德语
译介
研究
刘明远
第 12 卷 第 1 期2023 年 4 月文化与传播Culture CommunicationVol.12 No.1Apr.202365引言三字经是中国重要的传统启蒙书籍,成书于宋代,学界普遍认为南宋学者王应麟(12231296)为其作者。该书取材堪称典范,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核心思想涵盖“仁”“义”“诚”“敬”“孝”,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并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袖里通鉴纲目”“千古一奇书”。学童背诵三字经的同时,不仅读书识字,而且了解基本常识、历史故事、儒家思想。三字经全文1145字,篇幅短小精悍,每 3 字一个分句,6 字一个完整句,韵律朗朗上口,语言通俗易记,千百年来,与百家姓 千字文并称为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三字经的海外译介传播开始较早,南宋末年传入日本,明朝时期(16 世纪时)传入欧洲。明清之际,三字经是来华传教士的汉语学习教材。公元 1581 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将其译为拉丁文并将译文寄回意大利,此后三字经又传到俄国和欧洲其他地区,译本主要有俄译本、英译本、德译本、法译本、葡译本等。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倡议、海外汉学的兴起、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文化推广,三字经的译介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主要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两类。内部研究以译本研究为主,侧重从不同理论视角探讨和评析三字经的翻译策略、译本特点;外部研究主要考察三字经的对外翻译传播,从而探究中国文化的接受问题。总体来看,这些已有成果中对其他语种的译介史梳理不够详细,另外,微观上的译本研究,诸如译者主体、译本分析和译本效果解读也有待完善。三字经的德译本已有 8 本,译者身份多样。传播时间近 200 年,出版地横跨德国、瑞士、中国、日本。这样的时间与空间交织的译介传播应对其给予相应的学术关注。现有成果对这一语言领域翻译学三字经的百年德语译介研究刘明远,罗萍摘要:典籍译介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话语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蒙学经典之一三字经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人生体悟和人伦关系准则,译介历史漫长,译本繁多,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德语译作由德语为母语的译者自主自发译介,融合译者主体的研究、翻译、阐释、介绍、出版、传播等内容。宏观层面的德语译介传播史梳理和微观层面译本特色分析表明:百余年来,以三字经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在人类多元文化系统中始终对世界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关键词:三字经;德语译介;中国文化中图分类号:H3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2-11-02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共产党宣言重要概念理解与翻译”(WGW21205)作者简介:刘明远,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文学;罗萍,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翻译。66翻译学刘明远,罗萍 三字经的百年德语译介研究 还未做详细探讨,故本文以此为契机,按照历时顺序,从译介模式中的译者主体、翻译目的、译本特点、传播途径、译本功能角度出发,试图揭示三字经的德语译介历史,为当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提供佐证。一、译介历程1833 年 德 国 汉 学 家 柯 恒 儒(Heinrich Julius Klaproth,17831835)在其所编的汉文精选中收录三字经汉语原文。1序言提到该书是一部包含基本概念的文本,是中国青少年的第一本教材。书中还收录了太上感应篇 文昌帝君阴骘文 真腊风土记 包待制智勘灰阑记 千字文,主要用于满足当时欧洲对汉语文字和语言学习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推动汉语、汉学在欧洲的广泛传播。(一)绍特与首译德国学院派汉学研究奠基者之一的东方学家、汉学家邵特(Wilhelm Schott,18021889)在 1834年 9 月 17 日的外国文学杂志“中国文学体裁文本”专栏中介绍并选译三字经的部分内容,2后将三字经归为“经史子集”中“经”类。3邵特也是第一个将论语翻译成德语的人,还曾翻译过李白的诗歌,编译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第一回与武松相关的情节,以及编译华严经 本草纲目 太平广记等书。4这部译本更多应将其称之为介绍性译文。全文不足两页,共 3 个半版面,近一半篇幅说明三字经的书籍性质、格式和韵律特点,作者王应麟的信息,内容难度和对欧洲人的意义,在欧洲的译介,以及对俄国汉学家比丘林(Jakinth/Hyakinth,17771853)的译本评价。另一半篇幅选译部分内容,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并用阐释和评论方式释义。译文中还有 12 条脚注,用以补充背景信息,或解释译文中的文化概念等。邵特认为,如果读者没有相关知识,尤其是历史方面的知识,很难理解该书。尽管如此,三字经仍然值得推崇,因为它风格高雅、精炼,内容严肃,具有教育意义,而且内容编排符合教育目的。中国的教育并不俯身屈就于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努力上进。对欧洲人来说,该书值得他们加大关注力度,因为其中的内容都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意义上普通人的教育和仕途培养方法。中国的孩子们在文中看到了他们未来的学习前景,并且过去的高尚典范极力推动他们的前进发展。5德国汉学家、目录学家魏汉茂(Hartmut Walravens,1944)考证,德国探险作家、小说家卡尔麦(Karl May,18421912)在他 1889 年出版的小说红鼻子的梅图萨冷中引用邵特的译文,虽没有直接影响情节发展,但增加了小说的异国情调和教育意义。6(二)内曼与全译本1836年,德国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汉学家内曼(Karl Friedriech Neumann,17931870)在慕尼黑出版 三字经 全译本,7这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德语全译本。内曼原名拉扎鲁斯(Isaak Lazarus),1818年加入路德教会后,作为教会成员,其新名字叫做卡尔弗里德里希,“内曼”(Neumann)德语字面意思是“新的人”,寓意受洗后进入新的生活,同时成为一个“新的人”。内曼1830年9月至1831年2月在广州生活,并把在此期间收集的涉及众多领域的中国书籍和手抄本运回德国,其中就有 三字经。8内曼译本封面是汉德双语的“中国学堂”(Lehrsaal des Mittelreiches)。图书第一页印有孔子画像,正文由引言(18页)、三字经译文(8页)、常清静经译文(4 页)、注释(15 页)和原文石板印刷文本(19 页)5 个部分组成,其中常清静经的中文原文中印有太上老君的画像。显然,内曼选择了儒家和道家学说中篇幅最精悍的两篇文本作为中国学堂的内容,这种编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读者以最简短快捷的方式了解、学习中国的哲学思想。引言篇幅比重较大,内曼集中关注中国的科举、教育制度和中国哲学。一方面,着重从宗教角度以基督教教义作为参照,评价和理解中国文化、思想和历史;另一方面,从哲学角度探讨“道”和“理性”的区别。三字经的译文以原文 12 字为一句,使用阐释方法翻译,译文简洁明了。译文中67翻译学刘明远,罗萍 三字经的百年德语译介研究 共 111 个注释,这些注释其一是解释自己如何理解和翻译文中的部分词语,其二是详细注解文中的专有名词、概念、历史等。邵特在学术批评年鉴中评价内曼的译文总体上是正确的,但本应该希望的是在个别情况下更多地关注语言的使用,特别是注释。9邵特援引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比丘林等人的译文和中国儒家典籍,逐句指出自己与内曼对三字经的不同阐释,认为内曼的翻译和注释没有完全说明原文内涵。(三)卫礼贤与上海译本1902 年,德国基督教传教士、翻译家、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在上海出版的德文画报远东(Der Ferne Osten)发表德语译文。10卫礼贤于 1899 年来到中国青岛,并在此展开了他 20 年之久的传教生涯。在此期间,他对孔子以及儒家学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向德语读者翻译一些儒家典籍。卫礼贤译本共 7 页,分前言(2 页)和正文(5页)两部分,译文中附脚注。前言简单介绍三字经的成文历史、作者、名称由来、韵律格式,以及内容和意义。译者认为,三字经作为毫无疑问的权威,使人较容易理解中国教育的崇高目标:一是道德导向,积极引导人们成为好(善)的人;二是目标规范是国家,而不是个人,即个人服从集体,保证国家有序;三是“经世致用”,即所学知识必须被使用,所教授的是实践导向。译文以原文 12 字为一句,每两句为一节,每节以阿拉伯数字编号,译文共 175 节。排版设计中第二句较第一句缩进,格式更像诗歌。译文共 33 条脚注,简单解释文中出现的历史典故、人物、朝代以及个别文化概念。相较于卫礼贤翻译过的易经 论语 大学 诗经等诸多典籍,三字经的德译本影响力和知名度甚微。但是,卫礼贤通过翻译三字经使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进入德国主流思想界的视野,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学西播”的发展。(四)巴尔特与日本译本1922 年,德国人约翰内斯巴尔特(Johannes Barth,18911981)在 东 亚 学 会(Ostasiatische Gesellschaft,OAG)的刊物东亚学会通讯上发表三字经的德语译文。11这一期的东亚学会通讯收录了 1914 年到 1922 年共 26 篇在日德国战俘文学/科学著作。巴尔特是一位商人,1912 年 8 月来到中国香港,然后由此前往广州,1914 年 8 月前往青岛,到了青岛后同行的一批德国人就被带去军营。11 月,德国一战战败,巴尔特作为战俘被带到日本。在监禁的 5 年中通过德语、英语和法语的中国相关书籍自学汉语,其中就有论语 孟子,孔子的思想和人生观给巴尔特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象。巴尔特曾做过东亚学会主席的助手,后在日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之后又找到自己的兴趣,深入研究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加入东亚学会,成果较多:包括关于日本戏剧史、釜仓和镰仓时期、江户(今东京)和江户时期的研究的几篇论文和译作。东亚学会全称“德国东亚自然历史和人文学会”(Deutsche Gesellschaft fr Natur-und Vlker-kunde Ostasiens),由德国商人、学者和外交官于1873 年在东京成立,目的是研究东亚国家,特别是日本,并传播有关它们的知识。东亚学会通讯1873 年开始出版。一开始主要在横滨和江户印刷董事会会议记录,总结讲座,介绍新成员,并记录对协会的捐赠。渐渐地,科学论文和气象观测被纳入其中,加强了出版物的科学性。战后,有时在汉堡,有时在日本出版。20 世纪 80 年代起,则不定期以专著形式只在汉堡出版。1965 年在美国首次重印。重印本与原版在内容和安排上有细微的差别。除东亚学会通讯外,学会还有东亚学会通告杂志,以及通过慕尼黑 iudicium 出版社出版“口袋书”系列,举办展览等。巴尔特的译文前言(1 页)简要介绍三字经的作者、名称由来、教育意义、成文经历和自己的翻译方法,读者可以通过前言初步了解该蒙学读物。译者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汉语注解参考,所以注解相较于已有译本还是不够丰富。译文(15 页)形式同三字经对等,以短句为主,大部分采取68翻译学刘明远,罗萍 三字经的百年德语译介研究 直译方法,每句字数相仿。译文排版格式也采取缩进方式。文中共 74 条脚注解释相关的历史、人物、地名、朝代和生僻字,既交代了三字经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又给学习者传授了知识。(五)郝爱礼与汉、满、蒙、德译本1924年,德国汉学家郝爱礼(Erich Hauer,18781936)将 三字经译成德语,译文载于 东方语言研究院通讯。12郝爱礼在哲学、历史尤其是满族语言领域有重大贡献。他花费毕生精力所编纂并于19521955年出版的 满德字典(Handwrterbuch der Mandschusprache)是一本十分具有影响力的字典,不仅是德国满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书,而且在国际满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郝爱礼认为,没有中文知识的基础就敢于涉足古典或历史文本的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