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年来B站“网络鲁迅”的逆狂欢化现象研究_王嘉仪.pdf
下载文档

ID:2518594

大小:1.47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6-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近年来 网络 鲁迅 狂欢 现象 研究 王嘉仪
9大众文艺互联网技术在新世纪的二十余年中发展迅速,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家,很早就进入了中文网络话语空间,被网友不断地言说、解构或重塑。早在2012年,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葛涛就在自己的专著“网络鲁迅”研究中梳理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内鲁迅在网络中的形象及其背后的话语形态。基于对网络鲁迅形象的研究,葛涛在同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文网络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现象”,随后进一步提出“立网民”的期待:“我们需要进一步弘扬鲁迅精神,重提鲁迅的立人思想,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网民,在中文网络中建设鲁迅理想中的人国,从而在根本上扭转中文网络中存在的三俗现象。”1然而,这种试图利用鲁迅思想改善网络文化空间的设想,在十年后的今天似乎遭遇了挑战。4G、5G技术的发展助推短视频时代横空出世,网络内容也随之加速趋向娱乐化和狂欢化。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全民狂欢中,决心“改造国民性”的鲁迅,也十分吊诡地被网友们不断想象和解构。尽管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网络鲁迅形象暂时未见学界有过系统性梳理,但近年来涌现的相关文章几乎都将关注重心放在了“网络鲁迅”的娱乐化、狂欢化现象上,有研究者指出:“网络亚文化中的语境元语言与能力元语言加速了严肃与娱乐的意义倒错,经典鲁迅的能指-所指的文化规约能指-脱域编码-快感意义系统重新置换了,快感和狂欢正占据着鲁迅形象本身的文化意义。”2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近几年逐渐兴起并于2021年达到高潮的“鲁迅热”逐渐退去,另一些当时被遮蔽的声音也逐渐浮出地表,并在此后更长的时间里保留在各大网站“鲁迅”专题的首页。这些声音同样借助网络自媒体完成生产和传播,但在言说鲁迅时却呈现出一种“逆狂欢化”的严肃态度。这里我们选取前述现象出现较为集中的网络视频平台哔哩哔哩(B站)为研究对象,来揭示当下“网络鲁迅”形象建构中一个十分重要却鲜少被研究者提及的部分。据初步观察统计,B站中的“网络鲁迅”形象主要存在于三大内容版块原创系列课程版块、以歌曲和影视为主要内容的大众文化版块以及以鬼畜和动漫为主要内容的亚文化版块。其中播放量最高、在榜时间最长的视频主要有三种:流行音乐对鲁迅作品的改编、民间自媒体分析鲁迅作品的系列视频和学者“讲鲁迅”系列课程。对以上三种严肃的声音进行分析比较,不仅可以在总体上呈现出“网络鲁迅”未被发掘的严肃形象,还能在内部比较中观察这种严肃的“网络鲁迅”是如何利用网络互动机制以及娱乐话语资源逆狂欢化浪潮而上,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的。一、流行音乐对鲁迅作品的改编一般认为,“流行音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服务于社会娱乐圈的音乐生活需要”3。然而,B站中流行音乐(主要是嘻哈音乐)对鲁迅作品的改编却呈现出某种对娱乐和狂欢的反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视频便是“野草:我把16首鲁迅写成了一首歌”。该作品由北大学生吴一凡改编演唱,于2020年2月24日首发,当日便冲上各大互联网平台的热搜榜单,并被多家媒体转载报道。截至2022年11月21日,视频累计播放1125.4万次,收获1.7万条弹幕和1.2近年来B 站“网络鲁迅”的逆狂欢化现象研究*王嘉仪(吉林大学,吉林长春 130015)*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度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近十年鲁迅网络形象研究”(项目编号:202210183213)。摘要:自互联网兴起以来,鲁迅形象便在网络空间中不断被戏仿、解构,“网络鲁迅”已成为娱乐化、狂欢化的代名词之一,然而近年来视频平台B站中对鲁迅的言说却呈现出一种“逆狂欢化”的趋势。文章选取流行音乐改编鲁迅、民间自媒体谈鲁迅和学者讲鲁迅三种主要现象进行研究,为“网络鲁迅”形象建构探索一种新的可能。关键词:“网络鲁迅”;逆狂欢化;B站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28(2023)04-0009-04文艺评论10大众文艺万次评论,影响力空前。改编版野草之所以在各大网络平台反响热烈,一方面固然得益于说唱的形式本就深受年轻人欢迎,再配以暗黑风格的原创插图和黑白字幕,更显示出某种异质、反常的特征;另一方面更是因为歌词文本的力量它不同于此前网络中对鲁迅的“戏仿”,而是深入野草中鲁迅哲学的内部,体现出与“流行音乐”这一形式形成张力关系的某种思想的严肃性。许多对野草原文不熟悉的网友误认为这版改编歌词只是对鲁迅原文的重新组合,其实不然,创作者为了押韵和凝练主题的需要,对原文做出了很多改动。但令人惊喜的是,这些腾挪改动却十分贴合原作(我们知道野草向来被认为是鲁迅较为难解的一部作品)。例如,歌曲抓住了野草中一个贯穿始终的关键词“走”来进行选篇和改编。在冷峻的钢琴单音和失真鼓点的铺垫下,歌曲选择好的故事作为开篇:“昏沉的夜,灯火温吞地灭,我昏沉的梦里故事拉开画卷脱离了躯干我是你的影子,但是主人我不愿再跟随你了”,歌词中的“我”脱离了躯干的影子(潜意识)忽然在夜里醒来,摆脱原有的一切,开始了自己的行走。随后化用影的告别:“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噫,独自远行”,准确地抓住了“影”行进时的孤独和决然。之后从秋夜中提炼出的在“奇怪而高”的夜色中“赶路”,从过客中提炼出的抛弃了一切人道主义温情的“得继续走”,从求乞者中提炼出的不愿求乞的“有老人在劝我休息,不”,甚至歌曲过门处还略显幽默地将我的失恋最后一句“由她去罢”,进一步引申为“我还是走我的路罢”,每一段歌词都准确地抓住了野草中或隐或现的“行进”或“逃离”状态,将鲁迅思想中孤绝的一面集中而直观地呈现给了听众。然而“我”的行进并非一成不变。复仇复仇(其二)和希望作为歌曲高潮部分,用“我看到”引出行进路上见到的场面:“两人在复仇的欢喜中将人们的徒劳啜饮”,“神之子被钉上高架”,在看客的狂欢中“我感到绝望,我感到枯竭,我这一路上再也没有遇到青年”,歌曲情绪至此达到最高点。有意味的是,与歌词编排几乎形成同构,汪晖认为希望是鲁迅哲学的顶峰,并由此提出“反抗绝望”的经典论述。反观歌曲我们也会发现,无论从歌词位置、旋律变化还是歌手唱腔哪一个方面看,作者都是将希望设置为一个情绪的顶点,至此,一直行进的“我”获得了绝望之后的希望,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孤独的希望这不正是“反抗绝望”诞生的时刻吗?于是,在短暂沉寂的“大雪倾城”“坠入冰谷”之后,“我”最终举起了投枪,向着眼前的虚无和绝望奋力一击。跟随歌曲中的“我”一路走来,我们可以看出吴一凡对野草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核心意象的提炼都是较为准确的。除了“走”这一行为,创作者还抓住了一个始终笼罩在野草中的核心概念“梦”。前文提到,歌曲用好的故事开头,为行走锚定了一个起点,但请注意,“故事拉开画卷”之前有一个情境,即“昏沉的梦里”。而好的故事恰恰是野草中描述梦境最为集中的作品,如张洁宇指出的那样:“梦本来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记忆。这个梦,不仅是幻影,而且是多重的幻影:一是梦的幻影,二是梦中的远景,三是梦中的倒影。”4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创作者对野草的改编绝非不分青红皂白地“戏仿”或“误用”,而是细致阅读和筛选的结果。然而流行音乐毕竟是大众文化产品,将作为思想者的鲁迅纳入“嘻哈”话语系统当中,大众能否接受?在野草视频的几万条弹幕中,我们得到了令人欣慰的答案。有大量学生留言:“语文老师在课上给我们看的”“中文系文学课播了这个”,中学甚至高校中文系教师愿意把歌曲野草纳入教学,已足见歌曲的受认可程度;更多网友则表示歌曲野草激发了自己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看完之后就想读鲁迅了”“当初学鲁迅课文的时候我一点也没看懂,现在下单鲁迅的书仔细一点点揣摩先”;也有不少热心的网友在歌曲野草的不同段落发送弹幕,将涉及篇目的原文打在公屏上与网友分享;甚至有网友在评论区讨论自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一支改编自鲁迅作品的说唱歌曲竟在互联网这个众声喧哗的场域中开辟出一个如此严肃的文学现场,这是创作者也不曾想到的。关节何在?有研究者指出:“嘻哈鲁迅提供了一个避免鲁迅丧失其经典意义的可能方式用亚文化的手段再次回归经典鲁迅的表意目的。”1也许,歌曲野草以及后续由其引发的一系列严肃改编(如原创歌曲呐喊、狂人日记 Pt.1Simeli/UWK_UWK、【鲁迅|说唱】悲惨将弱者的哀号遮掩伴着着愚人的欢呼、孤勇者鲁迅版填词 献给先生的歌)都在证明:热爱流行音乐并深受鲁迅精神感召的年轻人,正以独特的方式回应着当年鲁迅的困惑与呐喊。从这个角度看,“网络鲁迅”并非只有“狂欢”“娱乐”的单一样态。二、民间自媒体“谈鲁迅”系列视频在民间自媒体分析鲁迅作品的系列视频中,up主“智能路障”的作品“【谈鲁迅合集】3300w播放!鲁迅: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是影响范围最广的。视频共26集,总时长821分钟,up主以鲁迅生平为主线,串联起围绕鲁迅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并通过对相关作品的文本细读阐释鲁迅的思想。前几期视频一经发布便在B站收获了热烈反响,截至2022年11月21日,系列视频已收获点赞38.4万次、收藏34.1万次、转发6.3万次以及超过9万条弹幕,堪称“网络鲁迅”严肃话题的流量奇迹。从内容上看,该系列视频如此惊人的受欢迎度得益于用心的制作、大量的阅读、通俗的解说以及up主良好的互动意识。技术层面,在每期近30分钟的视频中,up主会剪辑此前各类影视剧中的鲁迅相关片段为讲解提供画面,文本细读时也会将原文分段放入视频,此外还有自配字幕、音乐等。文艺评论11大众文艺文本解读及叙述话语层面,“智能路障”大量的阅读储备使得“95后”“中专毕业”等标签无法将他粗暴地进行归类和判断。在系列视频的评论区,up主将视频中涉及的94篇鲁迅作品、43部研究专著以及63篇相关文章一一列出,直观展现出智能路障在鲁迅作品阅读与鲁迅研究方面阅读数量的庞大。不仅如此,这位“普通读者”事实上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眼光。在鲁迅作品的选取上,文化偏至论灯下漫笔自序“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等鲁迅研究者眼中的经典篇目被一一列出。而在鲁迅研究专著的选取上,中国学者钱理群、王富仁、汪晖、王晓明、孙郁及高远东,日本学者藤井省三、丸尾长喜等一众鲁迅研究界重要学人的著作都被“智能路障”的视频引用。其中,对多部鲁迅传记的整合参考也使得视频知识性、介绍性内容占比大,为不了解鲁迅的网友提供了走近鲁迅的切入点。而在文本细读时,up主则较为谨慎,解读作品时通常会引用重要学者的研究,并用更加通俗的非学术语言为B站的用户进行讲解。当然,在讲到自身感受较深之处,“智能路障”也不吝于发表个人看法,此时视频就已逸出文本,与当下现实生活产生了关联。这一特点可以从参考文献中包含的刘瑜、刘擎等政治学、经济学学者处看出端倪。内容生成机制层面,“智能路障”在读者核心的“社会化阅读”模式下,特别注重个人阅读感受的分享以及与其他B站用户的互动,这无疑是“网络鲁迅”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传统的阅读推广由大型公共机构(图书馆、出版社)等承担,原子化的个体作为受众只能接收,无法大规模传播,互联网则给了个体推广阅读的平台,主客体快速互动。”5与此同时,这种以优质内容为本,同时搭载互联网融媒体的“社会化阅读”也为他的视频带来了良好的互动收效。研究者进一步对up主“智能路障”视频推广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并指出:“从具体的细分指数看,总排名领先的up主在视频播放量、用户留存和互动上有一定优势,而发布作品的数量并非最多。由此可见,高质量的阅读视频内容才是留住用户的最有效方式,只有吸引用户注意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推广效果。”5由此可见,当鲁迅形象在互联网语境下的交互性生成已成必然,“逆狂欢化”的纠偏就要在内容质量上多加努力。在对“智能路障”讲鲁迅系列视频进行个案研究时,还有一个因素我们不能忽视:“智能路障”是B站签约up主,曾获“bilibili 2020百大up主”称号。也就是说,当作为商业平台的B站发现“讲鲁迅”系列视频的流量变现红利之后,资本力量的介入便在所难免。所以,“智能路障”创造的播放量奇迹的背后也有资本助推的因素。不过这一次,“资本”与“文化”的融合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现象有其自身存在的逻辑。“谈鲁迅”系列视频评论区的一条高赞留言曾表示:“在此感谢路障大佬让我了解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