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赋能共同富裕机制探析_刘彦林.pdf
下载文档

ID:2518434

大小:1.09M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6-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教育 共同富裕 机制 探析 刘彦林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辑之十教育赋能共同富裕机制探析刘彦林摘 要 教育在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教育在共同富裕的共创阶段促进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在共同富裕的共享阶段促进收入分配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从近些年教育政策实践来看,高等教育实行科技引领,教育扶贫政策对贫困人口进行扶智兜底,职业教育提供技能支撑,素质教育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研究最后总结了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挑战及对策建议,为教育更好地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参考与借鉴。关键词 共同富裕;共创;共享;收入分配作 者 刘彦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北京 1 0 0 7 3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到二三五年要基本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的具体体现之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教育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生产和创造能力,是提升国民素养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渠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从共同富裕的共创与共享两个阶段,结合多项教育政策实践探析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总结教育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41教育评论/2 0 2 3年第4期并提出应对建议,这对充分发挥教育在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作用、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一、共同富裕的内涵从环节来看,共同富裕包含共创和共享两个环节,是发展与共享的有机统一。1共创即做大蛋糕,共同创造更多物质、精神、文化、社会服务、生态等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即分好蛋糕,即收入分配公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会均等、健康公平、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资源普惠。2从内容来看,共同富裕包含物质成果的富裕,还包含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的富裕,重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从性质来看,共同富裕内容全面,提倡均衡,具有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3从具体目标来看,共同富裕包含但不局限于以下具体目标:完善包括初次、二次、三次收入分配制度在内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初次分配效率与公平,借助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进行二次收入调整,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慈善工作,进行第三次收入分配调节,缩小城乡、地区和行业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教育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积累财富具有重要影响。教育和共同富裕具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全面性。共同富裕包含物质成果的富裕,还包含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健康等多领域。教育不仅提高个体知识、技能,而且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发展性。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精神、文化等成果,供人民共享。教育发展人的可发展性,因材施教,帮助个体发掘潜能,提升各方面能力与素质。三是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教育同样以人为本,以发展人的可发展性为中心,增强人的自反性、自增性、自语性等本质性特点,帮助个体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4二、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共创与共享阶段根据前文的梳理,共同富裕可以分为共创和共享两个重要阶段,教育不仅在共同富裕的共创阶段通过多种渠道促进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且能在共同富裕的共享阶段促进收入分配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以下将分别论述教育在共创和共享阶段如何赋能共同富裕,推动物质、精神文明成果的创造和收入分配公平。(一)教育与共创阶段:创造物质与精神文明成果,推动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实现的共同富裕内涵是丰富全面的,不仅包含物质成果,而且涵盖精神文明成果。因此,共同富裕的共创环节既要推动经济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成果,又要创造丰富的精神文明成果。为了持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还要在共创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共创过程中的环境成本。以下将从共同富裕的共创环节入手,分析教育如何推动创造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1.教育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技术进步、促进消费等渠道推动经济发展其一,教育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促进要素积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人力与物力资本的互补,提高生产效率。教育提高劳动力生产能力、配置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流动能力,有助于提高要 素 积 累,与 物 质 资 本 形 成 互 补 效应5,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人力和智力资源,进而提升生产效率。教育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升级消费结构,促进各级产业内部升级,促进第51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6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教育质量(以师生比衡量)每提高一个标准差,地区劳动生产率约显著提升3.0 9%。7其二,高校通过资源聚集、知识溢出等推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根据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驱动经济增长。8高校与产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提高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行业、科研、金融等资源聚集,推动技术进步与地区经济发展。实证研究表明,区域内高等院校对高技术 产 业 的 知 识 溢 出 是 正 向 的、显 著的。9本科院校新建校区有效促进了所在区县整体经济增长,且更多促进第二和第三产业经济发展。1 0其三,教育提升消费能力与意愿,升级消费观念。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教育通过提高收入提升消费能力,通过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推动消费观念升级,拓展消费需求,提升个体消费意愿,促进经济增长。此外,教育事业发展也能拉动基建、实验设备、学生交通住宿等消费需求。实证研究表明,教育通过作用于消费能力、消费结构、消费意愿等方面促进经济增长,且不同层次教育对不同消费维度的作用具有异质性,高等教育对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的影响更大,初等教育更多影响消费倾向。1 12.教育推动创造社会精神文明成果其一,教育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等政策实践提升人的综合素养,提升个体创造精神文明成果的能力。教育具有文化属性和精神性,有助于人的主体性的形成、文化传承创新和文明的进步,对发展人丰富的精神文明生活具有重要作用。1 2其二,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性,能够带来正向社会收益,有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教育不仅具有个人收益,为接受教育的个体提高收入、文明程度与综合素质等收益,而且具有社会收益,有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健康水平、创新水平,降低犯罪率等,为受教育者之外的群体带来积极影响,具有正的外部性。其三,高校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讲座等资源能够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民文化素养,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程度。高校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资源具有一定的对外开放属性,这些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3.教育推动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够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提高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推动技术、政策、制度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污染治理水平,从而促进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表明,教育在绿色G D P增长中的作用要显著大于对传统G D P的作用,有助于经济变得更加“绿色”。1 3(二)教育与共享阶段:教育赋能收入分配的起点、过程与结果公平如何使人民均等地共享财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收入分配制度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不仅决定了物质财富的分配情况,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精神文明财富的分配。因此,本研究以收入分配制度为例,分析教育在共享阶段如何赋能收入分配的起点、过程与结果公平。图1呈现了6 5个国家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基尼指数之间的拟合关系,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教育发展与收入分配公平、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之间的正向相关关系。具体而言,随着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升,基尼指数不断下降,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收入分配逐渐趋向公平。公平、均等与共享是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公平可以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通过促进个体能力平等,提升流动能力,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赋能收入分配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61图1 各国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基尼指数之间的关系注:1.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自 世界统计年鉴,基尼指数来自世界银行网站。2.基尼指数=基尼系数*1 0 0。3.平均受教育年限为各国2 0 1 9年数据,涵盖6 5个国家,基尼指数采用最新数据,其中2 2个国家基尼指数采用2 0 1 9年数据,4 3个国家2 0 1 9年基尼指数缺失,用2 0 1 8年基尼指数替代。1.均等的公共教育服务促进个体能力平等,赋能起点公平每个人的富裕程度由收入水平、财产积累和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决定1 4,公共教育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平等地享受公共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民的就业能力与收入水平。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此制度体系下,人力资本是影响劳动报酬的重要因素。教育提升人的生产能力、配置能力、流动能力,是个体提升人力资本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渠道。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存在信息不对称,学历层次是体现个人能力的重要信号,对工资水平、岗位类型有较大影响。推动公共教育均等化有助于促进个人能力平等,平等地享受公共教育权利,促进个体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起点公平。2.教育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提升个体流动能力,赋能机会公平我国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户籍、体制内外等劳动力市场分割,影响就业过程中的机会平等。教育提升个体职业和阶层流动能力:一方面,教育提高人力资本,有助于个体改变职业类型与层次,从而推动阶层流动;另一方面,学校为完成某个层次教育的毕业生颁发文凭,帮助其在复杂的社会分工系统中进入更高的职业和社会阶层。大学教育尤其是本科学历、重点院校和研究生教育有助于毕业生到更高级别城市就业1 5,更高的学历、就读重点院校有助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单位就业。1 6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跨越城市级别、体制分割,实现流动的能力更强,能够一定程度上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带来的机会不平等。合理的人才流动还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城市、体制内单位大材小用,边远基层地区人才短缺等现象,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此外,教育提升公民民主参与意识,有助于推动社会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改善就业与收入分配不均等现象。3.教育提高二次和三次分配制度调节效能,赋能结果公平二次分配制度指国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三次分配制度指社会通过自愿参与慈善事业实现收入分配的第三次调节。教育提高二次和三次分配制度调节效能的路径主要如下:一是提升人力资本,进而提高个人收入与国家税收,提升国家通过税收、社保、转移支付进行二次分配调节的能力。二是提高个人收入和慈善意识,提升个体参与三次分配 慈善事业的能力与意愿。教育不仅提高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为个体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奠定物质基础,提升个体参与慈善的能力,而且提高公民慈善意识,提升个体参与慈善的意愿。三是提高公民民主参与意愿和社会治理能力,优化二次和三次分配制度,提升调节效能。研究表明,公民教育能够有效71提升 学 生 的 民 主 取 向,提 升 学 生 的 政 治知识。1 7三、教育政策实践与共同富裕实现教育政策实践是教育推动共同富裕的具体举措。从近年来的教育政策实践看,教育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整体而言,各领域教育政策实践相互协调配合,全面推进共同富裕进程。具体来看,高等教育通过科技引领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教育扶贫政策扶智兜底补短板,职业教育提供技能支撑,素质教育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教育政策实践系统协调,全面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一)高等教育通过科技引领推动经济发展高等教育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科技引领,推动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发展,有助于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