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记忆
书写
空间
情感
艺术界
2023
春节
联欢
李晶
21春节晚会是联结社会关系、强化国家认同感的重要媒介。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承办、各全国文艺家协会等单位协办的“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23春节大联欢”(以下简称“百花迎春 晚会”),以“向着春天出发”为主题,把国家重大战略和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希冀紧密相连,自觉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的要求。该晚会在记忆、空间、情感三个维度呈现了文化与生活、艺术与人民的密切联系,彰显了新时代文艺领域的新形象、新趋势、新气貌,最终指向“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重要意义。一、“家庭社会国家”三位一体促成社会记忆的集体建构春晚建构和承载了中国人民的共同记忆。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百花迎春”晚会提取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的多元符号进行加工、重组、整合,构建了完整的视听和文本系统,生成与社会记忆相契合的媒介内容,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传播效果。(一)亲民议题关联百姓日常生活家是社会的最小组织单元,是百姓生活的根基。“百花迎春”晚会联通时代主题与百姓日常、文艺创作与家庭生活,把国家宏大叙事放置于个人微观叙事进行“落地式”呈现,把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等国家重大战略化为生活化叙事,侧重于百姓体验反映出“文艺的人民性得到极大彰显”。歌舞春天出发 点出“把文化送万家”,以及“百花迎春号”高铁再启程奔赴祖国各地送出新春祝福,体现了文艺工作者反映人民所思所想、把文艺创作扎根于祖国大地的创作精神,通过对生活文本的提炼和艺术化表达,言说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让文艺作品与集体文化记忆完成了互嵌共生。例如相声 回家提取了春节期间长辈对晚辈最朴素却最真挚的情感回家过年,欢聚一堂。相声显示了陪伴母亲过年的身体在场与缺席、家庭诉求与个人事宜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回家”不仅是一句简短的语言符李 晶评“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23春节大联欢”记忆书写 空间叠嵌情感唤醒摘要:“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23春节大联欢”礼赞新时代,迈步新征程,展现新气象,不但承担了文化、娱乐、社教等基本功能外,还在建构社会记忆、多元空间塑造、深化情感传播三个维度关联了文艺、人民、社会、国家的密切关系,进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书写人民文艺为人民的精彩乐章,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关键词:春节晚会 百花迎春 社会记忆 空间塑造 情感共享2023春晚研究专题DOI:10.16531/ki.1000-8977.2023.03.00722 2023年第3期(总第419期)当代电视号,更是饱含了深层次的情感意义指向。作为媒介的春晚放大了春节的仪式化,同时又以家庭为单位展开仪式共享,在日常生活、文艺作品、媒介呈现互构的过程中检视每个家庭的召集效应,凸显了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迫切盼望。如此一来,“家”在春晚节目编排作用下深化了其成为受众的共同记忆之所、记忆之根、记忆之源的题中之义。(二)怀旧叙事实现社会传统更续春节晚会在很大程度上是追求怀旧风格的文艺晚会,“百花迎春”晚会也不例外,其以对文艺战线的突出事件或经典文本进行选取、再造、串联,进而承载人们的集体记忆,巩固并延续着社会传统。戏曲联唱武家坡 花木兰 女驸马 智取威虎山 对经典文本进行挖掘与再现,这是内隐于时间沉淀和历史跨度的怀旧叙事生产。节目中舞台布景、演员服饰、戏曲唱词等呈现的年代感重新唤起受众对国家艺术瑰宝的记忆痕迹,激发受众对社会传统艺术形式的审美诉求,进而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对戏曲社会地位和艺术传统的再次肯定,助力其连续性发展。又如万泉河水清又清采用舞蹈与器乐演奏并行表演,舞蹈演员婀娜优美的身姿与小提琴婉转悠扬的乐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该节目作为经典的怀旧文本激起了社会群体在心理层面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结构化回忆,并在媒介对其文本的重构过程中强化了创造性重复的文化价值,正如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的,“重复是保持与过去连续性的通道”。同时,文本蕴含的社会传统通过再生产进入受众视野,使其在社会记忆与集体关系互动中得以传承。可以说,这首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且影响力颇广的曲目在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现代元素,在时间列车的行进中赓续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社会传统以及军民鱼水情的社会关系。(三)“家国同构”强化文化认同春节晚会强化了春节的仪式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想象的共同体”,为中国人民带来的共同、共通、共享的心理时空。可以说,春晚兼具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任,同时需要个体、家庭、社会的有力支撑,才能真正形成一种社会记忆范式强化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百花迎春”晚会有力地抓住了家国一体这一叙事主线,把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紧密结合,使“家”与“国”的话语置换无缝链接。比如歌舞 我们共同的家 中,演员们身着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欢乐喜庆。各民族人民同跳一支舞、同唱一首歌,其作为表征符号激活了民族团结的审美效能,表达了民族精神凝聚的审美意涵,深化了对民族艺术融合创新的审美认知,最终释放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重要意指。此外,江苏省杂技团的王梦尘带来2022年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获奖作品 炼,完美诠释杂技艺术力与美的结合。演员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一动一静折射出个人梦想之“炼”与国家命运之“炼”的同频共振。演员呈现出为追逐梦想而百炼成钢的毅力与坚韧,这一美学符号指向了中国共产党为追寻中国梦而筚路蓝缕的价值意蕴,展现了家、社会与国家必定在磨难中绽放灿烂的光辉。总而言之,抓住并放大家国同构的晚会主线是中国人对于个体身份的再次认知,是对于民族和国家归属的再次确认,是对于所处文化环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再次激发。二、多元空间交织映射时代进步社会记忆的建构发生在“被唤醒的空间中”。空间为记忆提供了承载的特定场所和地理位置,并为精神意志的表达和社会关系再生产供给动能。“百花迎春”晚会重视多元空间的塑造和融通,在增强晚会现场视听效果的同时,也体现了文艺工作者把创作植根于日常生活空间的人民立场。(一)现实空间联通丰富视听效果现实空间是文艺作品创作的逻辑起点,“空间再生产并不是创造新空间,而是对既有空间的关系强化或者结构改变,所以,这种再生产的本质是一种 增强 或 修辞 策略”。“百花迎春”晚会通过“百花迎春号”高铁这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联通舞台与地方空间。如果说舞台是春节仪式化、艺术化呈现的提炼场,那么地方空间则成为舞台表演助力的发电站。二者互动不仅延伸了受众的视听感知,更是23揭示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美好生活的本质与表现形式。例如歌舞陕北情关联陕西省延安市、歌曲 节日欢歌关联浙江省杭州市等等,使节目表演直击春节地方民俗和生活情景,让社会发展的欣欣向荣补偿了舞台表演的抽象感,增强了全民欢庆和国泰民安的文化记忆与未来希冀。尤其是歌曲 春意福盈关联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节目不但展现了表演与地方生活的互通,还突出了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焦氏脸谱、郭式八卦掌、糖画、柳编、宫灯,让节目成为地方文化传播的窗口,也使地方文化注入节目为其增添厚重的历史感。可以说,在媒介的作用下,以舞台为轴心辐射全国各地,让晚会空间与地方空间发生联系,进而“将多种文化空间堆叠在同一个符号或物理空间内,并在异质性空间塑造节庆民俗”。这既是传统节日主体以多种形式在场的方式强化春节庆祝气氛,也是地方文化与地点分离,并进行重组后汇入同一符号系统中,进而形成新的意义空间。(二)符号空间互动映射和谐关系如果说现实空间是春晚节目生产的基础,那么对现实空间的符号化编码则是经过导演组和演员们的二次创作所搭建的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的演示框架,其中浓缩了各种社会关系,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张力。“百花迎春”晚会通过塑造符号空间,提炼人、自然、物等象征意义来映射中国社会的和谐关系。这三种符号象征的珠联璧合更加深刻地指出了个体能动作用与空间结构的互动,从而建立了和睦稳定的空间秩序。具体而言,其一是人的身体象征符号是晚会符号空间的核心力量。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认为“身体既是出发点又是目的地”。身体借助空间得以存在,且作为创作空间的主体为空间形成、变迁、解构、重塑注入活力。“百花迎春”晚会由演员的身体表演转化为一连串能动的连续的符号,如洋溢幸福表情、既定姿态和动作编排、契合节目风格的服饰、春节民俗行为实践等,以此奠定晚会基调。其二是自然象征符号是晚会符号空间的重要部件。晚会中呈现湛蓝的珠三角海域、静谧恬适的江南水乡、银装素裹的东北雪场等,突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型发展观,意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作用于自然实则为自然减负、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人化的自然”与“自在的自然”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点。其三是物化象征符号是晚会符号空间的关键驱动。晚会舞台作为受众观看的元媒介,本身就是物化符号,其又以关联其他物化符号而具有实际意义。例如国乐耀大湾节目中的传统乐器演奏带出湾区人民幸福生活,古典与现代元素交融,谱写了新时代大湾区发展的新篇章。(三)历史空间再现隐喻幸福中国历史的进程以空间为载体展开,每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总是对应特定的空间,这既是历史与空间的辩证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空间观的应有之义。马克思认为,“通过对历史的空间结构的阐释,呈现了历时性演进中的历史空间的 认知图绘,在其中,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均具有空间维度,指涉特定历史过程的空间秩序”。“百花迎春”晚会以舞台布景设计或通达革命老区的方式再现历史空间,或反映时代大潮的波涛汹涌,或反映新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或反映日常生活的细微点滴,或反映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但潜藏在叙事文本表层之下的隐喻都一并指向了同一含义,即“人民幸福,幸福中国”。“百花迎春号”高铁第一站便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唢呐、白羊肚手巾、陕北民歌等经典视听象征符号汇聚打开让人永恒铭记的历史空间,自如地把受众带入了镌刻在心中的历史记忆,深刻感受革命时期的峥嵘岁月和精神力量。时光辗转,如今革命老区搭乘新时代发展东风重焕荣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提及二十大后到访延安的感悟:“中国共产党百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历程何其艰辛又何其伟大。我们要一往无前、顽强拼搏,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歌曲 乌苏里船歌 以对舞台布景装饰和伴舞等元素的设计构建了一个赫哲族人民生活的历史空间,展现了该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改2023春晚研究专题24 2023年第3期(总第419期)当代电视革开放40余年,赫哲人经过脱贫攻坚走上幸福之路。可以说,晚会呈现的历史空间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把人民的空间生产置于首位,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置于空间建构的核心,把人民的幸福生活需要置于空间使用价值的主导。三、情感传播旨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春晚”“忆生活”是除夕夜百姓之于春晚审美体验的基本诉求。简言之,无论是春晚建构或激发的社会记忆,还是空间生产或赋能春晚叙事,情感凝聚是春晚的最终落脚点。“百花迎春”晚会通过主观内容塑造,以“情”串联整场晚会,把“小情”汇入“大情”,让“大情”映照“小情”,进而激发和铸牢观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情感转移激活主体间性情感转移是把情感传播主体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把真情实感传递给他人。同时,情感转移并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控制性、压迫性、单向性的自我输出,而是互为主体,在相互尊重、平等的环境下进行“双主体”传播。“百花迎春”晚会呈现了想百姓所想、思百姓所思、创百姓所需、演百姓所感的文艺作品,从晚会创作到舞台演出,从大处着笔到细枝末节都强调了作品的人民性,体现了百姓参与的过程,从而以家庭情、社会情、民族情、国家情组成的情感系统散溢至每一位中国人心中,家国情怀点燃了“我是谁”的强烈认同。“百花迎春号”高铁旨在“把文化送万家”,本身就具有情感转移的重要功能。高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