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吉林
农安县
杏树
遗址
2017
发掘
简报
义学
吉林农安县杏树山遗址 2017 年发掘简报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春博物馆农安县文物管理所关 键 词吉林杏树山遗址新石器时代左家山文化西流松花江流域内容提要2017 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长春博物馆和农安县文物管理所对波罗湖西岸台地开展了考古调查,发现并确认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地点 5 处,其中,五台山遗址地点和杏树山遗址地点地表遗存较为丰富。同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长春博物馆等单位对两处地点开展了考古发掘,其中,杏树山遗址共清理新石器时代遗存 8 处,结合出土遗存及碳 14 测年,可以确认为左家山下层文化晚期。杏树山遗址的发掘进一步丰富了左家山下层文化内涵,为探讨西流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及与周邻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中图分类号 K871 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0483(2023)03 0020 23Key words:JilinXingshushan SiteNeolithic AgeZuojiashan CultureXiliu Songhua iver BasinAbstract:In 2017,Jilin Provincial esearch Institute of Cultural elics and Archaeology,together with Changchun Mu-seum and Nongan County Cultural elics Management Institute,carried out an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t the terrace of thewest bank of Boluo Lake,discovering and identifying five sites at the age from the Neolithic Age to the Bronze Age,with abun-dant historical remains collected from the ground surface at Wutaishan Site and Xingshushan Site In the same year,Jili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elics and Archaeology,together with Changchun Museum and the other institutes,carried out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t the two sites Eight cultural remains of Neolithic age were excavated from Xingshushan Site,whichcan be dated to the late period of lower Zuojiashan Culture based on the unearthed relics and the carbon 14 dating The exca-vation of Xingshushan Site further enriched the connotation of lower Zuojiashan Culture and provided important archaeologicalmaterials for discussing the chronological sequence of Neolithic archaeology culture in the Xiliu Songhua iver Basi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neighboring archaeology culture杏树山遗址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永安乡艾干吐村田家屯西 100 米的杏树山上,东距波罗湖 1.3 千米,北距五台山遗址 1.7 千米(图一)。2017 年 4 月底,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长春博物馆和农安县文物管理所开展了五台山遗址所在的波罗湖西岸台地的地表调查工作,共发现和确认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地点 5 处,杏树山遗址即为此次调查所发现的一处遗址地点。通过对发现的 5 处地点进行的全面考古勘探,确认了遗址的范围和堆积情况。为进一步明确五台山遗址的文化内涵、性质、年代,以及与周邻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探索西流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等问题,根据前期地表调查和考古勘探,考图一杏树山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02DOI:10.16422/ki.1001-0483.2023.03.011图二杏树山遗址 2017 年发掘总平面图古队在对五台山遗址发掘的同时也对杏树山遗址进行了初步发掘,共布5 米 5 米探方15 个,实际发掘面积 347.5 平方米。此次发掘共清理新石器时代遗迹 8 个,包括房址 2 座、墓葬 4 座和灰坑 2 个(图二;图三),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等人工遗物和大量的动物遗存。现将此次发掘情况报告如下。一、地层堆积遗址现在地表为玉米地,发掘区位于遗址东北部,整个遗址地层可以统一划分为 3 层(图四;图五),各层均遍布于整个发掘区。文化层堆积一般厚约 70 100 厘米。现以 T0102南壁为例加以介绍。第 1 层:耕土层。土质浅灰色,疏松,堆积中除近现代遗物外,还包含植物根茎、小型石块和少量泥质褐色陶片,厚约 6 17 厘米。第 2 层:灰黑色土,较致密,遍及整个探方,内含植物根茎、小型石块、红烧土颗粒和动物骨骼,南高北低,厚约 20 71 厘米。出土遗物以陶器残片为主,大部分为黄褐色、灰褐色,少量红褐色,部分陶片内壁有黑色抹光,图三杏树山遗址发掘区平面图(上北下南)图四杏树山遗址发掘区及周边环境(西南东北)12图五T0102 南壁剖面图纹饰以刻划纹为主。第 3 层:灰褐色土,局部土色花杂,土质致密,堆积内含小型天然石块、动物骨骼、红烧土颗粒,厚约 8 66 厘米。出土遗物以陶器为大宗,质地以夹砂陶、泥质陶为主,少量夹蚌陶。陶色主要是黄褐陶、灰褐陶,次为红褐陶。陶片大多施加刻划纹饰,少量为素面。此外,还出土一定数量的骨器和石器等。第 3 层以下为生土,黄色黏土,无任何人工遗物。二、遗迹本次发掘共发现和清理房址 2 座,墓葬 4座,灰坑 2 个,以下将对各类遗迹分别介绍。(一)房址共 2 座,编号 F1 和 F2。图七F1 出土的器物13、5.陶片(F1 8F15F17F16)4、6.角锥(F12F11)7.陶支脚(F13)8.染料石(F1 4)F1,位 于 T0101、T0102、T0201、T0202探方内,开口于第 2层下。半地穴式,平面呈“甲”字形,距地表深 0.35 米。F1 北部已被破坏,无边界,仅存于 T0102 北半部及 北 隔 梁 下,位 于T0202 的部分已被破坏殆尽。门道位于房内南部,平面呈长方形,长1.55 米,宽0.7 米,门道壁面斜弧壁,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底部 两 端 高 中 间 凹,略显凹凸不平,表面较硬,但未发现踩踏图六F1 平、剖面图面。房室平面呈方形,东西长 5.85 米,南北残宽 2.5 米,深 0.15 米(图六)。未见柱洞。房址内堆积为黑褐色,出有染料石、角锥、陶支脚和陶器口沿等,可辨器形有筒形罐(图七),陶片以灰褐色为主,少量红色,陶质有泥质、夹砂、夹蚌等,纹饰有素面、刻划之字纹、附加堆纹等。F2,位于 T0104 和 T10105 两个探方内,开口于第 2 层下。半地穴式,距地表深 0.35 米,22图八F2 平、剖面图图九M1 平、剖面图扰乱严重,仅见其大致活动范围,平面似不规则椭圆形,长径 5.35 米,短径 4.4 米。灶位于房内中部,近似椭圆形,长径 0.7、短径 0.6米,灶四周边缘大部分为红烧土,中间是白色灰烬,无人工制品出土(图八)。(二)墓葬共发现 4 座,编号 M1 M4。1.M1位于 T0205 东南角,墓向 345,开口于第2 层下,打破生土。土坑竖穴墓,葬式不明,人图一M1(南北)骨面向上,头向南,被严重扰乱仅存头骨,头骨碎裂缺失,未见墓圹迹象(图九;图一),无葬具与随葬品。2.M2位于 T0305 西部,南邻 M1,墓向260,开口于第 2 层下,打破生土。土坑竖穴墓,已被扰乱,墓口形状为圆角长方形,墓总长 2.18米,墓口距地表深 0.62 米,墓口长 2.18 米,墓口宽 0.8 0.95 米,墓坑深 0.11 米,墓坑底部为平底,墓坑底部长 2.18 米,宽 0.77 0.94米。墓坑方向为东北西南,墓坑剖面形状为斜直壁,墓坑壁底未见加工痕迹。坑内填土为灰黑色,土质略疏松,夹杂红烧土颗粒,发现有骨针一枚。墓葬内出土一具人骨,仰身屈肢,一次葬,面向上,头向北偏东 260,墓主人为男性(图一一;封二,1)。无葬具。3.M3位于 T0105 西南角,北邻 M1,开口于第 2 层下,打破生土。土坑竖穴墓,已被扰乱,墓口形状为圆角长方形,墓总长 1.01 米,墓口距地表深 0.42 米,墓口长1.0132图一一M2 平、剖面图图一二M3 平、剖面图米,墓口宽 0.53 0.66 米,墓坑深 0.09 米,墓坑底部为平底,墓坑底部长 1 米,墓坑底部宽 0.51 0.65 米。墓坑方向为西北东南,墓坑剖面形状为斜直壁,墓坑壁底未见加工痕迹。坑内填土为灰褐色,土质略疏松。墓葬内出土一具人骨,保存较差,葬式为仰身屈肢,一次葬,面向上,头向西北(图一二;图一三),无葬具与随葬品。4.M4位于 T0305 东半部,墓向 80,开口于第 2层下,打破生土。土坑竖穴墓,墓口形状为圆角长方形,墓总长 1.38 米,墓口距地表深 1米,墓口长 1.38 米,宽 0.5 0.6 米,墓坑深0.14 米,墓坑底部为平底,墓坑底部长 1.36米,宽 0.48 0.58 米。墓坑方向为南北走向,墓坑剖面形状为斜直壁,墓坑壁底未见加工痕迹。坑内填土为灰黑色,土质略松散,含红烧图一三M3(南北)图一四M4 平、剖面图土颗粒、炭粒和陶支脚残块。墓葬内出土一具人骨,保存较差,葬式为仰身屈肢,一次葬,面向上,头向南,墓主人为女性(图一四;封二,2)。无葬具与随葬品。(三)灰坑共 2 座,编号 H1 和 H2。H1,位于 T0103 南部,有一部分延伸至南壁外,开口于第 2 层下,打破生土层。已发掘部分呈半圆形,斜直壁,坑壁稍向内收,平底,未见有明显的加工痕迹,坑口距地表深 0.33米,坑口径 0.9 米,坑底径 0.75 米,坑深 0.35米(图一五)。坑内填土为黑色,内含少量鱼骨碎渣、鱼鳞、刻划纹陶片等,下夹一层黄土,黄土下又是碎鱼骨,其余为黑土,未见其他包含物。H2,位于 T0102 南部,部分延伸到南壁外,开口于第 2 层下,打破生土层。坑口近圆42图一五H1 平、剖面图图一六H2 平、剖面图形,斜壁、弧底,坑口距地表深 0.36 米,坑口长 1.3 米,宽 0.9 米,坑深 0.17 米(图一六)。坑内填土为黑色,包含物有叶脉纹腹片(图一七)、极少量鱼骨等。图一七H2 出土陶片三、遗物杏树山遗址的器物主要出自第 2 层和第 3层,遗迹中仅 F1 和 M2 有少量器物,这些器物主要可以分为陶器、石器和骨角牙器三大类。(一)陶器遗址共出土陶器 154 件。包括陶容器 124件,陶纺轮 17 件,圆陶片 4 件,轮形器 4 件,陶支脚 5 件。陶容器中仅 4 件完整器,另有 11件底部残片和 39 件口部残片,其余为 69 件带纹饰腹片与 1 件器耳。经拼接修复后,共统计陶片 13808 块。所见陶片中可辨器物形制以筒形罐为主,还包括盆、钵、杯和盏等,其他陶器有轮形器、纺轮、圆陶片和支脚等。以夹细砂黄褐陶为主,陶色不均匀,器壁较薄,火候比较高,另有一定数量的夹细砂红褐陶和夹蚌黄褐陶。大部分的筒形罐带有纹饰,纹饰主要包括附加堆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