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共生
理论
视域
共同富裕
指向
呈现
实践
路径
西亚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Yili Normal University2023年3月第41卷第1期Mar.2023Vol.41 No.1收稿日期:2022-09-01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0年度创新发展研究攻关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象化认同教育研究”(2020CX182);安徽省 2021 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 心学 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SK2021ZD0063);安徽省教育厅2020年度省级质量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项目“基于螺旋上升视域的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研究”(2020szjyxm103);阜阳市202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王家坝精神助推阜阳乡村产业振兴研究”(FYSK2022FLH01)。作者简介:王西亚(1973),男,安徽太和人,法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共生”(Symbiosis)现象的学术研究肇始于生物学领域,德贝里(Anton Debery)将其定义为不同生物种属基于某种利害关系密切地生活在一起,斯格特(Scott)提出共生是两个或多个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程度达到平衡的状态1。实质上,“共生”并不是存在于生物学领域的独有现象,它也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样式。在描述社会的特征时,马克思和列宁曾多次使用了“有机体”概念,即有机的系统或有机的结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整个社会有机结构,就是由许多具体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的有机结构。”2这说明,整个社会有机结构的具体要素或子系统是共存于一个系统之内的,它们以物质生产方式为其建构基础,基于某种利害关系密切地生存在一起,维系着共生关系。基于这种分析,共生理论也被借鉴运用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开启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视角。近年来,学界围绕共同富裕进行了较多研究和探讨,主要讨论了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现实挑战、实现路径等命题,这些研究对共同富裕进行了多维度呈现。但以共生为视角,探究共同富裕的著述还不充分,笔者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一、共生理论视域下共同富裕的内涵指向共生理论视域下的共同富裕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内涵指向的是建构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之上的主体共生、领域共生、途径共生和阶段共生。(一)主体共生:群众史观在共同富裕层面的新呈现主体共生指向的是共生系统中的人及由人构成的组织。如果把共同富裕看作一个共生系统,其共生主体指向的就是全体人民。因此,共同富裕追求的是全民共同富裕。全民共同富裕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共生理论视域下的共同富裕:内涵指向 呈现样态 实践路径王西亚(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236031)摘要:共生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样式,它植根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之中。共生理论视域下的共同富裕,就其内涵指向而言,主要体现为主体共生、领域共生、途径共生和阶段共生,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需求观、实践观和发展观根基。就其呈现样态而言,呈现了历时共生和共时共生的样态。就其实践路径而言,尤其需要摆脱资本完全主导和支配社会财富的范式,坚持以责任、利益、文化、民生和生态为共生单元的建构逻辑,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关键词:共生;历史唯物主义;共同富裕中图分类号:D61;F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7-0544(2023)01-0001-07伊犁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的“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3;恩格斯也强调,要让“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4 689;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5。从古至今,富裕一直是人们的追求目标。可是,谁能成为富裕的主体?谁能享受富裕的生活?这是由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生产资料决定的。在原始社会,人们结成了天然的共生单位,人们虽然共享生产资料,但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只能共同贫穷,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在阶级社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处于共同的共生单位,尽管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但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人民处于被剥削的地位,不可能是富裕生活的享受者。在奴隶社会,奴隶主直接占有奴隶本身,实行超经济的剥削和压迫;在封建社会,地主通过地租等手段榨取农民的血汗;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通过榨取剩余价值而发财致富。因此,在阶级社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虽处于同一个共生系统,但这种共生系统是存有不平等关系的。在这样的系统内,被统治者不可能成为富裕的主体和享受富裕生活的人民。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既然财富是全体人民创造的,那么,全体人民才应是财富的享有者。但在阶级社会,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却阻碍着人民对财富的享有,共同富裕只能是空想。这就需要通过无产阶级运动剥夺统治者和剥削者的生产资料,因为只有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中国共产党建设之初就团结各个阶层,同统治者和剥削者进行斗争,注重倾听人民的心声,因此,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7,“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8。这是把全体人民置于同一个共生单位,并且是具有平等关系的共生单位,这有益于共生主体之间形成和谐关系,促进共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语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责任与担当;这也是把人民的诉求作为党的行动纲领,写出了新时代的群众史观,呈现了主体共生,是群众史观的新表达。(二)领域共生:需求观在共同富裕层面的新展现领域共生指向的是共生系统中的内容结构。就共同富裕而言,指的是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共生。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们的需要是具体的历史的,也是多层次的”9。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次,这是由低到高的层次结构。三个层次的需要实质上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尽管人们的需求是多样的,但哪些需求能够实现?这取决于社会的发展状况。在资本主义社会,囿于制度的限制和资本逻辑的束缚,“广大群众则注定要终生从事劳动,为自己生产微薄的必要生活资料,同时还要为特权者生产日益丰富的生活资料”10,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能够实现的需求是有限的。这表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分配制度阻碍着人们需求的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人们的需求提供了制度前提,也为实现共同富裕消除了根源性障碍。但也必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很长时期内,受制于生产力的限制,造成了“低收入水平下的平均主义”11。就共同富裕的内容而言,人们追求的也只是单一的物质生活富裕。进入新时代,建基于40余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论断。这就摆脱了共同富裕内涵的单一属性,实现了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的共生共存,促进了二者的领域共生。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丰富的,民主参与、精神文化、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等都是其重要内容。这就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2,增强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摆脱了人们对富裕内涵的单一认知,实现了需求的全面表达。这是基于现实人们需求的真实表达,促进了共同富裕的领域共生,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要义。(三)途径共生:实践观在共同富裕层面的新跨越途径共生指向的是共生系统问题的解决办法。就共同富裕而言,途径共生指的是共生主体通过共同劳动的途径实现共同富裕。在新时代,只有全体2王西亚:共生理论视域下的共同富裕:内涵指向 呈现样态 实践路径第1期人民共同建设、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换言之,只有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结成紧密的共同体,互利共生,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12。劳动是致富的源泉。但谁来劳动?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答案却是迥然各异的。在阶级社会,尽管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同在一个共生系统,但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属性,终日劳作的只是劳动人民。因此,在阶级社会不可能实现途径共生。社会主义社会摆脱了私有制的诟病,建立了公有制,全体人民共同劳动、共同建设,建构了平等的共生单位,实现了途径共生,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可能。共同富裕能够激发全社会新活力,形成共同建设、共同奋斗、共创美好生活的新气象。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也不是养“懒人”和不劳而获者,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倡导和鼓励全体人民共同劳动、共同奋斗,把全体人民结为一个紧密的共生单位,实现共同富裕,共创美好生活。因此,共同富裕不是呼唤“躺平”,而是激发人们奋斗的意志,脚踏实地、久久为功,这有益于激发全社会奋斗的新活力,实现途径共生,不断优化和发展科学实践观。(四)阶段共生:发展观在共同富裕层面的新体现阶段共生指向的是分阶段解决共生系统内存在的问题。就共同富裕而言,指的是在共生系统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但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经历原始社会、阶级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这是一个不断“扬弃”的漫长过程。共同富裕的实现不可能唾手可得,需要不断地实现“扬弃”,它也将会经历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发展过程,这是渐进式的实现过程。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是渐进式的。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它的实现需要分阶段完成。这就需要依据社会历史条件,有序地制定分阶段目标,促进各阶段之间及其内部要素之间的互利共生。因此,共同富裕目标在不同阶段是不同的。毛泽东同志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13邓小平同志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更是人民的追求目标。尽管“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12,但这些障碍性因素不应成为停滞不前的理由,更不应成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绊脚石。为此,针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国在“十四五”末、2035年和21世纪中叶分别制定了“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实现”的目标。这是基于现实国情,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渐进实现共同富裕的路线图和方向标,促进了阶段共生,呈现了共同富裕在新时代的发展任务和发展蓝图。二、共生理论视域下共同富裕的呈现样态共生的生成过程是动态发展的平衡过程,充满着适应和斗争。共同富裕的实现也是如此,就其样态而言,呈现了历时共生和共时共生的样态。(一)历时共生:共同富裕在时间维度中的纵向共生就社会而言,共生造就的是动态的社会平衡状态,共同富裕的实现也是如此。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其间共生主体、共生领域等将会形成共生系统。如果从时间维度看待共同富裕的实现问题,就会呈现历时共生样态。近代中国是命运多舛的,中国人民只有紧密团结,结成牢固的共同体,才能打破危局,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共同富裕。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社会发展系统被打破,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共生系统内不仅存在着中国人民,而且也存在着“三座大山”。要想促进社会发展,就需要重建社会发展系统,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最终,在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结成了共生单元,经过艰苦的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14,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形成了共生单元,共担时代责任,共促民族伟业,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当然也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但也不得不承认,在此阶段,我国是低水平的平均主义,这也导致了因“片面强调公平而牺牲了效率,阻碍了全社会生产积极性的发3伊犁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挥”15。因此,此阶段仍然未能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社会共生系统内不仅容纳了原有的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