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表征与模式: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中的传者身份与身份传播_靖鸣.pdf
下载文档

ID:2518027

大小:1.97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6-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表征 模式 内传 人际 传播 中的 身份 靖鸣
XINWEN AIHAOZHE(20235)新闻与传播研究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一)研究缘起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疫情,在移动传播视域下信息来源无法得以确认,舆论场中传统媒体、商业媒体、自媒体成为公众信息的主要来源地,同时也成为恐慌氛围的聚集地。2020年1月,以医学专家为代表的意见领袖成为公众在认知、预防、治疗方面信息的权威来源,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运作层面的部署决策。“人传人”的议题在2020年1月20日被钟南山予以确认,这一时间节点无可否认地成为信息传播中的转折点,钟南山本人的社会声望为信息的可信度加冕,且社会声望导致的资源占有差别不仅在专家组内部普遍存在,也极有可能会给公众了解真实准确的信息造成实质影响。而对公众来说,其教育程度、对医学专家的信任程度、信息获取方式、年龄属性等均影响了其对疫情的风险评估。2019年“莫雷事件”中,休斯顿火箭队总经理莫雷(Morey)在推特上针对涉港言论发文,表示“我无意在推特上冒犯火箭队球迷和我的中国朋友们,我只是基于对一个复杂事件的一种理解表达一种看法”,以此意图说明自己的言论仅代表自己的观点,不代表火箭队或NBA。无论莫雷的言论是出于何种目的,是出于自身所处的何种情况,其作为火箭队总经理的身份已成为人们进行识别其言论属性的标准,因此引起轩然大波并持续发酵。莫雷所谓的言论自由,实为其身份与言论的博弈过程,并最终呈现为身份传播过程,此时的身份并非莫雷一人所言的公民性质言论,而是社会化过程中他者所认同身份的集体性质言论,背后是其身份代表的整个社会化组织。“莫雷事件”的背后并非公众个人的言论自由问题,而是“火箭队总经理”一职的身份传播问题。传播是人的基本活动,身份是人的基本属性。在从事传播的过程中,传者身份作用于传播的各环节,并最终影响传播效果。身份作为传者的既有属性,在任何语境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对传播活动产生影响。在进行人类交往活动的过程中,身份也已成为人们进行交谈的出发点,在言语交际活动开始前,为了建立和谐并使双方满意的传播关系,个体会对传播双方身份以及身份关系进行识别,并最终做出符合自我身份的行为,在言语交际的同时进行身份信息的传播。身份作为个体的属性集合,会影响到传者在不同语境中的交往活动。例如,省长在政府机关中因其身份而持有决策权等上级权力,此为该身份在政治领域中的本质属性,即依据在某一活动中产生的某一角色而从事符合该角色身份的合理化行为,但在政治之外的其他社会语境(譬如家长会、经济交易、朋友聚会)中,身份的本质属性则会发挥伴随作用,成为传者传播信息的伴随品从而影响其传播符号的传播效果。家长会的语境中在表面上营造了学生家长的平等身份,但在实际交往活动中,省长因其政治身份而影响其在家长会中的言论影响力。此时,影响力的影响因素从个体方面是其社会地位的权威性等意见领袖属性,从他者方面是传者被社会所赋予的身份属性。“省长”一职不为人知,则其身份属性无法得到展现与发挥,一旦为他者所认可与认同,其一切言论与行为便因其身份而产生不同的效果。表征与模式: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中的传者身份与身份传播靖鸣冯馨瑶【摘要】传播主体的身份在传播过程中举足轻重,不仅展示其身份地位,而且同时也是进行社会交往的语用手段,直接影响传播的过程和效果。在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中,身份对于人际关系和社群建构的作用模式亦有所不同。通过对人内传播、人际传播中身份的表征与身份传播的作用模式进行探究,发现身份传播作为强调传者属性的传播学科分类,融于各种传播类型并通过各种传播活动所体现。人内传播中的身份是基于不同场景的多重身份选择;人际传播中的身份是协调关系建立的基础;群体传播中的身份则成为划分“我群”和“他群”的边界。【关键词】身份;身份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20DOI:10.16017/ki.xwahz.2023.05.018(20235)XINWEN AIHAOZHE新闻与传播研究在每一种不同的传播类型中身份传播都具有不同层面的表现与作用模式。为了明确身份与传播的作用关系,本文研究侧重在明确身份在不同的语用角度中发挥的作用、身份主体的本体建构以及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对不同环境下身份传播的有效性来探讨身份在传播主体的不同交往活动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以及在传递信息时身份主体对信息的接收与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的,重点探究身份对传播过程的影响。通过对身份传播的研究,明确个人身份关系的建立,并为建设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在群体身份的构建过程中将群体内部的身份问题考虑在内,并为群体成员间的身份差异进行合理规划,从而凝聚群体的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媒介身份的构建来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以更好地进行社会管理,营造社会的共有价值观。通过明确网络传播下身份在不同传播类型转换中的作用为组织传播的扩大化影响提供理论支撑。只有明确身份与传播流程的再造关系,才能通过身份和身份关系的发挥来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并以此作用于人们的人际关系与社群关系的建立。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数字媒介的诞生,传者的身份边界模糊,伴生于底层技术逻辑而产生的互联网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得互联网世界与现实世界发生区隔。“人人平等”的互联网成为人们“前台”的表演区域,并在其中营造自己的新身份,基于这一新身份发表言论。在网络的离散环境下,组织也由原来的固化性和等级性变为去中心化和不稳定性。在流动的组织中,传播边界亦消失不见,人际传播是基于组织身份的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是组织身份影响扩大后的转化。因此,本文旨在研究不同传播类型中的身份传播,通过建构身份在不同传播类型中的模式来探究身份主体所具有的身份属性对其信息传播活动的影响。(二)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身份”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的意思为“出身、社会地位,或者出身、地位和资格”。埃里克森(Er-ickson)认为身份是由个人和社会因素塑造的,将自我同一性描述为一种意识。主张场景主义的戈夫曼(Goffman)将身份定义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管理他或她的自我形象并履行他人期望的方式;而米德(Meade)则将其描述为一个动态过程,身份不是“给予”的东西,而是在社会交往行为中建构的。上述定义均揭示了身份社会性的一面,是社会人的固有属性。童兵在新闻的客观性和传者的主体性一文中指出:“就新闻传播活动看,传者的主体性主要应该理解为独立地观察、判断、选择和报道事实的动机和能力。”身份即传播,人类活动中任何信息的传递中必然包括传播主体身份属性的传递。作为传播学的分支,身份传播学研究传播主体身份在传播各环节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与效果,其研究的主要问题有身份地位与传播、身份类型与传播、身份关系与传播、身份传播过程和身份问题层面等。由此亦可见,在传播的过程中,传者传递的信息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同时也是将自己的身份属性作用于信息传播的过程。在不同的传播过程中,传递的信息在身份传播视角下可解读为身份信息,身份信息一词有双层含义:一层为该身份主体所传递信息的本质,即能表达完整意义的由符号组合成的信息流;另一层则是身份主体本身的社会经济地位、权威性、外在认同、喜好、所从事职业等表示个体差异的属性。传播过程的信息是本质信息与身份信息的集合。关于身份的研究,已有多位学者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如变异研究、语用行为研究、社会心理研究等。在不同的视角下,身份的建构也是基于不同维度进行的。在社会心理学视角下,身份认同理论(IdentityTheory)和社会身份理论(SocialIdentityParadigm)就是其中的代表。身份认同理论以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为基础,强调个体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多重身份,同时这些身份也成为规定自己言行的凭借。社会身份理论则侧重于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关系,突出社会对个体身份的建构作用。身份认同理论和社会身份理论虽均聚焦于身份,但是身份认同理论聚焦于个体,社会身份理论聚焦于群体,探讨的是身份的建构过程。在交际学视野下,海克特(Hecht)提出身份传播理论(ACommunicationTheoryofdentity)。他认为,身份是一种“传播过程”,应该在信息交换的语境中加以研究。他提出的一些符合辩证理论的假设,如“身份有个人身份、社会身份和群体身份的特征;身份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变动”“身份有情感、认知、行为和精神等侧面;身份可以从内容与关系的不同层次加以理解”等。海克特的身份传播理论集中于说明身份本身的变化性,在不同的语境中的表现特征以及作为社会关系架构环节之一的作用。在心理学中,“投射效应”强调人们在进行人际交往活动时将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投射到他人身上并以此来进行言语交流,此时个体自身的身份便成为进行交流活动的起点并据此来完成传播。“光环效应”则指出人们对某个个体形成的初步印象对该个21XINWEN AIHAOZHE(20235)新闻与传播研究体其他方面的影响,基于身份也即社会地位上的性质而影响人们对这个人德行品质等其他方面的看法。在传播学中,关于传播主体属性的影响,也早已有学者进行探讨。1951年,霍夫兰(Hovland)和韦斯(Weiss)在传播内容完全相同的前提下,对“可信度高低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做了实证研究,指出可信度高的传播主体发出的信息其传播说服效果会更好,并指出可信度的构成要素,一为传播者的信誉,二为传播者的专业权威性,探讨了传播主体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高权威性的传者传递的内容往往更能让人信服。拉扎斯菲尔德(Lazarsfeld)提出的意见领袖亦指出,意见领袖的测定需要满足三项指标,即“生活阅历”“社交性”和“社会经济地位”,满足这三项指标的个体会因自身的身份属性而使得传递的信息更为人信服。关于受众主体的属性问题,学界最早关注的即为“使用与满足”理论和选择性接触理论,只有符合受众需求的信息,受众才会进行选择性接触、理解并记忆。上述研究涉及多个学科对身份传播问题的审视,可以看出身份本身具有的多变性和社会性,在社会中不断得到塑造和重构。社会心理学关注于身份的建构问题,本质上是身份的传播(符号与意义的传播),而非身份传播(以传播主体为中心的研究)。交际学视野下,则更多关注身份的关系属性、社会属性,“主要集中于特定的种族和族群身份协商的过程”11?。传播学中以传播效果为核心研究点,探讨的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而并非针对传播主体进行深入研究。传播主体作为传播活动成立的前提,是整个传播活动的核心点,其个体属性对于整个传播流程具有重要影响,甚至直接涉及传播过程的建立。因此,有必要探讨传播主体身份在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身份传播在不同传播类型中的表征与模式。本文视身份为传者的基本属性,在不同的传播语境中,传者身份都具有重要影响。传播按照主体数量和类型可以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身份是描述传播主体属性的。本文将身份视为传播活动的出发点,针对动态环境中身份的传播路径以及在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中的表现差异方面进行研究,并从以下基本问题入手:不同主体在传播过程中身份发挥了什么作用?身份对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传播流程和传播关系的构建产生了何种影响?(三)研究方法身份传播作为人类自古已有的传播,虽传播形式不免有所变动,但其多样化形式之下的稳定属性仍然需要我们进行规律性的联系。思辨研究方法以思辨理性为内核,以思辨逻辑为骨架,是研究事物本质和世界本原的最适切的工具。12?本文通过思辨研究,对身份、身份传播的概念以及身份传播在不同传播类型中的本质性特征进行探究,寻找其共有特征和本质价值。只做逻辑思辨难免无法对身份传播的流程进行形象化的表述,故本文借助建构模式法用图形描述的方法阐释身份传播表征的一般定理。模式为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具有抽象化、定理化的表现,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13?通过身份传播在不同传播类型中的模式建构,将身份在人们认知、判断、交际中发挥的作用借以抽象化、定理化,揭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中身份传播与传者身份的表征与模式。二、身份传播在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中的模式身份即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