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炳灵寺石窟第147窟风化病害与气象环境特征_刘宗昌.pdf
下载文档

ID:2518024

大小:1.71M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6-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炳灵寺 石窟 147 风化 病害 气象 环境 特征 刘宗昌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 月,第 卷第 期,()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敦煌研究院课题();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 年度省级重点人才项目 第一作者:刘宗昌,男,甘肃景泰人,从事环境与石窟寺保护研究,。通信作者:武发思,男,甘肃会宁人,博士,研究员,从事微生物与文物保护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炳灵寺石窟第 窟风化病害与气象环境特征刘宗昌,武发思,孙淑梅,贺东鹏,陈 章,李 隆,(敦煌研究院 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甘肃 永靖;敦煌研究院 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 敦煌;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甘肃 敦煌;甘肃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甘肃 敦煌)摘要 为探究炳灵寺石窟第 窟风化病害与气象环境特征相关性,对比分析洞窟不同空间位置风化产物重量及温湿度特征。结果显示,月是风化主要时间段,风化产物占总量的.,月最严重,占总量的.,洞窟后部是主要风化区域,风化产物占总量的.。窟内相对湿度主要受窟外降雨影响,月雨季相对湿度较高,且波动较大,大于 天数为 天。窟内不同区域相对湿度与温度呈负相关,洞窟后部空间相对湿度高于前部,上部空间低于中下部,而越靠近洞窟后部、上部,相对湿度波动越大。研究表明,第 窟风化病害程度与气象环境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对应关系,结合可溶盐分析结果,可初步推定高湿环境是第 窟风化破坏的重要环境因素。关键词 石窟寺;风化;气象环境;温度;相对湿度中图分类号:.;.:,(,;,;,;,),.,.,.,;风化病害是石窟寺普遍存在的病害类型之一,其产生有自身因素,但主要是环境诱发作用产生的破坏,其中温度和湿度是 个最基本的因素。现有对石窟寺及其岩体的风化机理研究表明,温湿度变化引起的风化作用方式,包括岩体热胀冷缩应力破坏、冻融、岩石胶结物水解溶蚀、可溶盐溶解结晶破坏、微生物繁殖等,研究从最初的对单一环境因素模拟实验,发展到用多场耦合实验条件模拟和揭示病害产生和破坏机理。而对洞窟环境特征的相关研究,从整体上揭示了病害产生发展的规律和条件,成为病害机理研究、预防性保护和开放管理的指导依据。炳灵寺石窟风化相关研究自 世纪 年代开始,李最雄对炳灵寺石窟岩体特性研究表明,由于胶结泥质中较高的蒙脱石含量,更容易产生风化;张明泉等研究了环境地质导致的石窟风化,并提出治理方案;王亨通初次从温差变化角度解释了风化的外因;而笔者前期探究了洞窟内外温湿度特征,表明洞窟有明显的缓冲效应,并初步分析了游客对洞窟微环境的影响。截至目前,尚不清楚环境因素与炳灵寺石窟风化的关联,开展第 窟风化病害与石窟赋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对于揭示风化成因和实施预防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概况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 的小积石山中,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以“丝绸之路:长安 天廊道的路网”遗产点之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第 窟位于炳灵寺石窟下寺区中上部(见图),坐西 向 东,距 现 在 地 面 ,窟 高.,宽.,深.,唐代开窟造像,明代重绘壁画。平面呈马蹄形,平顶,低台基上雕凿一铺七身造像(见图)。清末战乱期间,洞窟内发生过爆炸,造像残损严重,壁画整体烟熏严重。第 窟作为炳灵寺石窟现存最大的人工开凿洞窟,洞窟形制及造像风格都反应出盛唐佛教艺术风格,与莫高窟第 窟等盛唐时期洞窟十分相似。窟内壁画属藏传佛教题材,窟顶保存有炳灵寺石窟唯一一幅最大的喜金刚双修曼荼罗壁画,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第 窟当前不对外开放,安装有带纱窗窟门,常年保持关闭。洞窟位于石窟中上层,不受底层泥沙淤积带来的毛细水影响,窟内无渗水,相对保存环境较好。但窟内岩体及壁画整体风化严重,主要表现为壁画酥碱、起甲,岩体粉末状和片状风化脱落,以洞窟西壁最为严重,且表现出越靠近后部空间,病害越严重的现象。材料、方法与数据处理 材料与方法.风化产物监测在第 窟内网格化布置 个风化产物监测点(见图),以.方盘承接,每月底收集一次,烘干称重。称重设备为上海卓精.型高精度电子天平。.环境要素监测在第 窟内不同进深和不同高度布置 个监测点位(见图),分别为窟外北侧崖面处空气温湿度()、窟内东壁南侧地面温湿度()、窟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卷内西壁南侧地面温湿度()、窟内西壁南侧中部空气温湿度()、窟内西壁南侧顶部空气温湿度()。监测设备为 型温湿度监测仪,数据收集频次为 次。.可溶盐分析对第 窟内风化岩体表面取样以进行实验室可溶盐分析,取样位置分别为西壁北侧酥碱岩体、西壁南角表层岩体、西壁佛台北侧表层岩体、西壁佛台南侧表层岩体(见图)。分析步骤为,在实验室将烘干的土样或岩石样品浸泡于去离子水中,严格控制水土比为 ,放在超声振荡器上振荡 ,采用注射针头过滤器(孔径.)过滤上部清液,利用戴安 睿智型离子色谱仪对清液进行分析。()第 窟位置(白色方框);()平剖面图;()监测点位示意图图 第 窟位置、窟型及监测点示意图 .数据处理本研究时段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主要用 软件,对温湿度数据进行箱线图、标准方差图对比分析,研究洞窟内不同位置环境要素差异、洞窟风化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可溶盐分析结果,以探究环境因素变化与洞窟风化之间关联。结果与分析.风化产物质量风化产物成分主要为壁画颜料、泥层、岩石颗粒、浮尘等混合物。显微镜观察,具有明显特征(见图)。浮尘主要在洞窟前部飘落,如 号、号等监测点位,月质量小于 ,可视为对最终结果无影响。除 年 月份的风化掉落产物监测数据缺失,其余各月份 个监测点位的风化产物质量如图 所示,可以看出,第 窟不同区域差异化的风化情况。其中,“总量 点位”为每个监测点位监测时段内风化产物总质量,反映风化空间特征;“总量 月”为每个月所有监测点位风化产物总重量,反映风化时间特征。监测时段内,风化掉落产物总质量为.。从空间分布看,第 窟内各监测点在监测时段内都有风化产物掉落,其中 号、号点风化较为明显。号点风化产物总质量为.,占洞窟整体风化产物质量的.;号点为.,占;、号各点次之,监测时段内风第 期 刘宗昌,等:炳灵寺石窟第 窟风化病害与气象环境特征化产物质量都在.以下;、各点位较小,都在.以下。可见,洞窟后部是风化的主要区域,风化质量为.,占全部区域总量的.。从时间角度看,月是洞窟内岩体及壁画风化的主要时间段,风化产物总量为.,占监测时段内的.,其中 月风化最严重,产物总量为.,占比.。图 风化产物显微镜下形态()()图 第 窟风化产物重量统计 整体来看,第 窟风化部位主要集中在洞窟后部,风化时段主要在雨季。排除第 窟未受其他特定因素影响的风化。可以发现,这种风化规律与洞窟温度和湿度有较大关联。炳灵寺石窟地区 月为雨季,月降雨最多,相对湿度高,而温度也最高(见图),窟内温湿度直接受窟外环境因素影响,可见研究洞窟内外环境因素关系,是研究第 窟环境特征形成及病害分布的重要内容。图 炳灵寺石窟 年气象数据平均值 .温度.洞窟内外温度差异如图 所示,窟外温度较窟内温度波动大,在温度随季节变化的过程中,月至翌年 月窟外平均温度低于窟内,月至 月窟外平均温度较窟内高。窟外年度温差为.,而窟内 个空气温度监测点年度温差平均值为.,每月窟内外温差绝对值平均为.,这表明洞窟空间对气象环境变化有一定的缓冲调节作用。如图 所示,窟外月温度标准方差整体高于窟内各点,温差的变化在年度时间轴上洞窟内外具有不同趋势。窟外表现为从 月至翌年 月随着温度降低,温差也减小,月达到最小,月温差 左右,月随着温度上升,温差急剧增大,月达到最大,月温差 左右,在夏季高温时段的 月,值又开始下降。窟内则为从 月至翌年 月随着温度降低,温差先增大后降低,秋末的 月达到一年温差的最大值,各点平均温差为.,月达到最小值,平均温差为.,月温度回升过程中,温差也增大,月再次形成高峰,随后略有降低,直至 月份温差再次达到最小。整体看,第 窟内外空气温度差异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窟内温度受围岩缓冲作用,降温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卷的秋冬季高于窟外,升温的春夏季低于窟外,整体波动较小;温差窟外冬季最小,春季最大,窟内则是春秋季最大,夏冬季最小。图 第 窟各监测点月温度统计箱线图 图 第 窟各监测点月温度标准方差图 .洞窟内空间温度差异从洞窟纵深方向看,在 月至翌年 月,靠近窟门的前部温度较洞窟后部温度低,月则相反;月至翌年 月前部温差小于后部,月则相反。从垂直方向看,洞窟上部空间平均温度高于中下部,月至翌年 月期间洞窟地面温度高于中部,其余月份相反;洞窟上部空间温差在 月至翌年 月小于中部及地面,月则相反,说明洞窟垂直方向,随着气温升高,洞窟地面至顶部温差逐步增大,气温降低的过程则相反,不过,洞窟中部温差比地面温差略大,说明地面岩体对于温度具有缓冲作用。整体看,洞窟同层位前部空间空气温度在升温的春夏季高于后部,降温的秋冬季低于后部空间;前部空间温差在冬季小于后部空间,其余月份则相反。垂直方向,顶部空气温度高于中下部,地面附近温度受岩体缓冲影响,表现出秋冬季高于中部空气,春夏季低于中部空气的特征;洞窟上部温差秋冬季小于中部,春夏季大于中部。莫高窟相关洞窟环境研究成果表明,夏季窟内中上部温湿度日波动较大,冬季前室地面温湿度日波动较大。这一研究与炳灵寺石窟第 窟环境既有类似,又有差异,说明不同地域洞窟环境具有各自特征。从冻融对洞窟风化影响角度看,窟内 个监测点空气温度低于 的只有前部空间的监测点,其中 月和 月为 天,月为 天,最低温度为零下.。而洞窟内岩体表层及地仗层温度高于空气温度,所以第 窟内基本没有形成冻融的温度条件。相对湿度.洞窟内外相对湿度差异相对湿度受降水和温度综合影响,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减小,降水增多,相对湿度增大。此外,洞窟内还受围岩水汽蒸发的影响,因此,相对湿度变化过程较为复杂。第 期 刘宗昌,等:炳灵寺石窟第 窟风化病害与气象环境特征由图 所示,洞窟内外相对湿度年度变化趋势一致,整体受降水影响较大,月洞窟内外相对湿度整体高于 月至翌年 月,降水越多相对湿度越大。年 月降水量相比 年 月增加了一倍,平均相对湿度 年 月为,年 月为。洞窟内外相对湿度每月变化存在不同,月温度逐渐降低过程中,大气降水虽然也在减少,但仍有水汽补给,窟外相对湿度增大,窟内则逐步减小,说明温度的降低导致窟内围岩蒸发的水汽减少,相对湿度减小。月窟内相对湿度高于窟外,月则低于窟外,说明在 左右,还存在明显的围岩水汽蒸发现象,温度持续降低后,水汽蒸发逐步减缓。月至翌年 月,大气降水基本没有补给,大气绝对湿度较小,温度的降低难以增大相对湿度,窟内外相对湿度保持平稳,由于窟内温度较高,所以相对湿度低于窟外。月随着温度回暖,窟外相对湿度再次下降,而洞窟内相对湿度没有较大变化。月随着降雨增多,洞窟内外相对湿度整体增大,洞窟内则受温度较窟外低、围岩水汽蒸发等因素影响,相对湿度高于窟外。如图 所示,相对湿度标准方差反映出洞窟内外相对湿度波动趋势整体保持一致,只是窟内波动幅度较小,而较强的波动发生在 月,年 月波动急剧减小,是由于降雨量大,相对湿度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所致。图 降水量与第 窟各监测点月相对湿度统计箱线图 图 第 窟各监测点月相对湿度标准方差 .洞窟内空间相对湿度差异纵深方向,洞窟后部空间相对湿度在 月高于前部空间,月至翌年 月低于前部空间。垂直方向,上部空间相对湿度较中下部低;中部空间相对湿度在 月至翌年 月高于地面,月则相反。垂直方向各点相对湿度与温度均互为负相关,说明温度是导致窟内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因素。从波动幅度看,纵深方向上,后部空间在相对湿度较高的雨季波动较大;垂直方向上,在雨季窟内位置越高,波动越大,旱季上部和下部空间较中部波动较小,可能是由于围岩缓冲的作用。这与温度较差规律相反,说明温度起到主导作用。壁画 保 存 的 高 风 险 湿 度 区 间 为 ,以第 窟内上部()监测数据为例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监测时段内,相对湿度高于 的天数为 天,主要集中在 月。其中 年 月相对湿度全月高于,平均为.,而 年 月整窟的风化产物总量占风化总量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