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Cu
掺杂
CdS
电子
光学
性质
第一性
原理
研究
2023 年 3 月伊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Mar.2023第 17 卷 第 1 期Journal of Yil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Vol.17 No.1Cu与N共掺杂CdS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于宪省,刘丽芝,郭思嘉,李梦娜,苏尔琴,张丽丽*(伊犁师范大学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凝聚态相变与微结构实验室,新疆 伊宁835000)摘要:应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本征CdS、N-CdS、Cu-CdS和N-Cu-CdS体系的稳定性、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结果表明:与本征CdS体系相比,掺杂体系的晶格常数和体积均减小,发生晶格畸变,N-Cu-CdS体系的形成能最小,结构最稳定;掺杂体系的禁带宽度均减小,N-Cu-CdS体系的禁带宽度最小,且为直接p型半导体,有助电子的跃迁;在低能区,掺杂体系的静介电常数和光吸收系数都增大且发生红移现象,其中N-Cu-CdS体系的静介电常数和光吸收系数最大且红移最明显,还在费米能级附近引入了新的吸收峰,极化能力和光吸收能力最强.因此,N-Cu-CdS体系能较好地提高对可见光的响应能力.关键词:CdS;电子结构;光学性质;第一性原理中图分类号:O2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7-0552(2023)01-0021-080引言引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而使用半导体光催化剂降解污染物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之一1.硫化镉(CdS)是-族的半导体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一直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2,并广泛应用于光催化剂的研究中3,4.但CdS禁带宽度较宽(2.42 eV)的特点限制了它对可见光的响应5.研究者们发现掺杂元素可以减小CdS的禁带宽度,调制其光学性能,并尝试用非金属元素掺杂的方式来调制其禁带宽度6.Hyeong等7采用化学浴沉积法制作了B掺杂CdS薄膜,提高了可见光区的透射率,并减小了带隙.RShi等8对P元素掺入CdS作了相应的光学研究,发现掺杂体系更加稳定且能够延长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寿命,有效地提高了光催化活性,能够提高掺杂体系的稳定性,但是非金属掺杂难度较高,不易实现9.部分研究者又采用金属元素掺杂的方法调制CdS的光学性质10.Yang等11通过化学水浴法合成了Zn掺杂CdS纳米结构,发现Zn掺杂收稿日期:2022-08-18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21D04015);伊犁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2021YSBS008);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项目(XJEDU2021Y044).作者简介:于宪省(1999),男,伊犁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半导体光催化性质及磁性的第一性原理的研究.*通信作者:张丽丽(1982),女,南京大学博士,伊犁师范大学副教授,维泽专家库(VE)材料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弛豫铁电体的理论研究,以及半导体光催化性质及磁性的第一性原理的研究.伊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年后体系发生晶格畸变且禁带宽度减小,掺杂的CdS体系光催化活性提高.郭艳蕊等12通过研究过渡元素Ni掺入CdS体系,发现掺杂后CdS的晶格常量均减小,发生局部畸变,并引入了新的吸收峰,调制了CdS体系的光学性质.党随虎等13研究发现Cu和Mg单掺CdS体系的电子结构,Cu、Mg都能提供较多空穴,形成p型半导体,能够极大地增强CdS的导电性.Li等14发现Cu掺入CdS体系,掺杂体系的静介电函数和吸收系数都增大,提高了对光的响应能力.金属元素掺杂明显提高了本征体系的电导率,增强了CdS对可见光的吸收,但其稳定性难以控制15.结合金属掺杂与非金属掺杂的优点,Khan16把金属Mn与非金属N共同掺杂到CdS中,使CdS体系得到了更稳定的结构和更窄的带隙,提高了光催化活性.JiaL等17将N通过煅烧法掺入CdS晶体得到N-CdS材料,发现其光电流增加,光催化活性显著提高,但对其微观机理和导电性能研究较少,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研究者13,18的研究,发现Cu掺杂对CdS体系的电学和光学性质提升较好.为此,本文选取N、Cu作为掺杂元素,采用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方法,研究N、Cu掺杂对CdS材料的稳定性、电子结构、光学性质的影响以及作用原理,以期对具体的材料制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1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1.1理论模型CdS有纤锌矿、闪锌矿等4种结构,其中CdS的稳定结构是纤锌矿结构19,20.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纤锌矿CdS,空间群为P63mc(No.168),晶格常数为a=b=4.137 nm,c=6.7114 nm,=90,=12021,各原子的坐标分别为Cd(0.3333,0.6667,0.5000),S(0.3333,0.6667,0.8750).在此基础上建立了222的超晶胞,包含32原子(16个Cd原子、16个S原子)进行掺杂,令N和Cu分别替换CdS中的1个S(0.3333,0.6667,0.8750)和 1 个 Cd(0.3333,0.6667,0.5000),掺杂体系的超晶胞模型如图 1 所示.构建的价电子态为 Cd(5s24p64d10),S(3s23p4),Cu(4s13d10),N(2S22p3).(a)本征CdS(b)N-CdS(c)Cu-CdS(d)N-Cu-CdS图 1结构模型1.2计算方法本文计算工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结合平面波赝势方法的CASTAP22软件包完成,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方法处理电子与电子之间的交换关联作用,使用超软赝势来说明实际离子与价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用GGA中的PBE来处理电子之间的交换关联能23.在构建模型后进行几何优化,参考文献 24 设置截断能Ecut=350 eV,收敛标准为:原子位移为 5.010-4,晶体内应力为 0.05 GPa,单原子能量为 1.010-6eV/atom,原子相互作用力为0.03 eV/.根据Monkhorst-Pack25方案,选取布里渊区积分K格点333.22于宪省等:Cu与N共掺杂CdS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第1期2计算结果与讨论计算结果与讨论2.1结构优化和稳定性分析由表1可知,计算的结果晶格常数a=b=4.20,c=6.85,与实验值(a=b=4.14,c=6.741)吻合较好,说明计算模型和参数计算是合理的.与本征CdS体系相比较,掺杂体系的晶格常数和体积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这是由于掺杂元素N(0.171 nm)的离子半径小于S(0.184 nm)的离子半径,Cu(0.072 nm)的离子半径小于Cd(0.097 nm)的离子半径.杂质体系发生晶格畸变,导致体系正电荷和负电荷中心的复合率降低,增大了其比表面积,有利于提高体系的光催化活性.除此之外,还计算了CdS掺杂前后的形成能,形成能表示体系形成的难易程度,其形成能越低,体系越容易形成,晶体结构稳定性越强.公式26为:Eform=Etotdopd-Etot-E()Xdoped+E()host.(1)其中,Etotdopd为掺杂体系的总能量,Etot为掺杂体系的总能量,E()Xdoped为掺杂原子的总能量,E(host)为替代原子的总能量.由表1可知,N-CdS体系、Cu-CdS体系和N-Cu-CdS体系的形成能为-0.51 eV、-1.91 eV和-2.79 eV.其中,共掺体系比单掺体系的形成能都要低,说明N-Cu-CdS体系更易形成,且晶体结构最稳定.键布居是用来分析化学键特性的常数,体系键布居值越大,化学键特性越强27.从表1可以看出,N-Cu-CdS体系的键布居值最大为0.60,所以N-Cu-CdS体系Cd-S键化学特性最强,N-Cu-CdS体系的结构最稳定,与形成能计算结果一致.表 1掺杂CdS体系前后的晶胞参数及形成能模型CdSExperiment21N-CdSCu-CdSN-Cu-CdSa=b/4.204.144.184.174.13c/6.856.716.916.826.82c a1.62/1.651.641.65V/3837.60/825.57820.65802.44Eform/eV/-0.51-1.91-2.79Cd-S(max)/0.500.510.510.602.2电子结构分析图2为掺杂CdS前后的能带图,G、F、Q、Z、G为布里渊区高对称点,以0 eV为费米能级,用Ef表示,禁带宽度用Eg表示,由于远离费米能级的能带不具有研究价值.因此选择了-44 eV的能量范围作为研究对象.由图2(a)可知,CdS的禁带宽度为1.116 eV,此计算数据与实验值2.42 eV28有较大差距.由于广义梯度近似不能准确地描述激发态,存在能隙值普遍偏低的情况,不影响我们对电子结构掺杂之后的趋势对比14,29.本征CdS的导带底和价带顶均位于布里渊区的G点,为直接间隙半导体.由图2(b)可知,N-CdS体系的禁带宽度为0.694 eV,其导带底和价带顶分别位于布里渊区的F点和G点,为间接带隙半导体.由图2(c)可知,Cu-CdS体系的禁带宽度为0.926 eV,其价带顶和导带底均位于布里渊区的G点,且费米能级穿过价带顶,为直接p型半导体,这与文献 13 结论一致.由图2(d)可知,N-Cu-CdS体系的导带底下移和价带顶上移,其禁带宽度为0.64 eV;且费米能级穿过价带顶,价带顶和导带底均位于布里渊区的G点,为直接p型半导体,促进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快速分离,进而有利于光催化性能的提高.综上所述,掺杂体系的能级变得更细更密集,提高了电荷转移速率.导带向费米能级方向移动,价带略23伊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年微上移,与本征CdS体系相比,掺杂体系的禁带宽度均减小,其中N-Cu-CdS体系的禁带宽度最小,且为直接p型半导体,有更高的电子跃迁率,有利于光催化性能的提高.-4-2024EfEnergy/eVGZQFGEg=0.694eV(b)-4-2024ZQGFGEnergy/eVEg=1.116eV(a)Ef(a)本征CdS(b)N-CdS-4-2024EfEnergy/eVGZQFGEg=0.926eV(c)-4-2024EfEnergy/eVEg=0.64eVGZQFG(d)(c)Cu-CdS(d)N-Cu-CdS图 2能带结构图2.3态密度分析图3为CdS掺杂前后的电子态密度图,因为远离费米能级的能带不具有研究价值,所以选择了-88 eV之间的范围图作为研究对象,以费米能级Ef为0点.由图3(a)可知,本征CdS体系的导带主要由Cd-4p态、Cd-5s态和S-3p态少量贡献;上价带(-50 eV)主要由Cd-4d态和S-3p态贡献,下价带(-8-5 eV)主要由Cd-4d态贡献.由图3(b)可知,N-CdS体系的导带贡献与本征CdS体系的导带贡献基本相同,其中有少量N-2p态,对导带的影响不大;上价带主要由S-3p态和少量的N-2p态贡献,N-2p态导致了N-CdS体系的价带向费米能级方向移动.由图3(c)可知,Cu-CdS体系的导带部分与本征CdS体系基本一致;价带部分贡献与N-CdS体系相似,Cu-3d态的贡献使价带顶穿过费米能级,Cu-CdS体系为p型半导体,与能带分析的结论相符.由图3(d)可知,N-Cu-CdS体系与本征CdS体系相比,导带部分贡献没有太大的变化;价带上移,禁带宽度减小,且Cu-3d和N-2p态的贡献使价带顶穿过费米能级,N-Cu-CdS体系为p型半导体,与能带分析的结果相符合.根据图3的对比发现,掺杂体系的总态密度峰值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掺杂体系的价带部分向高能量区移动,这与图2价带略微上移的分析一致.24于宪省等:Cu与N共掺杂CdS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第1期050100150200SumEnergy/eV(a)050100150200Cd-8-6-4-20246802040DOS/eV-1spdfS0501